-
1 # 博睿迪
-
2 # 二丫與小黃
好不好?壞不壞?反正別做一個被動的人,不去輕易懷疑一個人是好是壞,嘴巴能說的人不一定就好,表裡不一的也不少,時間長了就會發現很多缺點和性格問題。但是還是不要輕信一個人。
-
3 # 一民聲音
人格上不要輕易懷疑別人。有道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格,你所見未必是全部,未必是真實,未必是客觀的,所以,輕易懷疑別人的人格,不夠好。做好你自己的人格,比懷疑別人的人格更重要。
不要在見識上過於相信自己。是對的。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三人行,必須我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虛心看自己,抬頭看別人,這一點很重要哦。
-
4 # 姿態心理
謝邀,這句話沒錯。我們人在對自我觀察時會產生一種焦點效應,我們可能會高估自己的突出程度,往往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就會存在有時候過分盲目的自信。我們人在理解認知事物的過程中不是被動的把知覺物件的特點記錄下來。而是以過去的知識經驗為依據,對知覺物件作出解釋。所以難免會產生錯誤的觀念。
-
5 # 朱香記
非常認同。
有時候你看到的只是你想看到的,而事實的真相併非如此。
以前剛畢業到企業工作的時候,有一位部門主管是一個學歷不高的男士,因為資歷長、工作勤奮被提拔為主管。
他平時也不怎麼搭理我們這些剛畢業的大學生,很高冷的樣子。新來的同事們開始傳他是個小心眼,因為怕自己地位不保而給新人小鞋穿,大家常常在背後議論他,擔心他會給自己使壞。我也不例外,以為他是一個容易嫉妒的小人。
很快,我輪崗輪到了他的部門,很擔心自己會被穿小鞋。果然,我才去就發現,被安排了特別難上的上班時間表,明顯是刻意的行為。
我很生氣,心裡罵了他千百回,但又不敢怎麼樣,老老實實去上班了。
結果第二天我的班就被改正常了,我還以為是他良心發現。後來熟了才知道,原來難上的班根本不是他安排的,而是另外一位副主管安排的,副主管在我面前特別和氣,我完全沒有想到小人竟是他。
而看起來冷漠的主管發現問題以後,馬上幫調整了。原來我所以為的真相併不是真相,我一直懷疑的主管人不壞,完全不是我們想象中的樣子。
從那以後,我不再輕易對人下定論,也不輕易懷疑別人。
而開始明白自己見識淺薄 也是剛剛到企業以後上的課。
我才到單位,自以為懂的不少,在內心裡對一些文化低的老職工還有些瞧不起,言語間常常在老職工面前顯擺自己的見識。
有一次,聊到一個天文知識,我很得意地侃侃而談,沒想到有一個同事問起一個知識點,我完全不記得了,就開始想轉話題,沒想到,有一位大哥突然接過話頭,很清晰地講出了答案,並進行了延伸。那一刻我好尷尬。
後來才知道,那個大哥是個天文愛好者,一直對天文知識有研究。那一刻,我突然真正明白了“海水不可斗量,真人不可貌相”這個道理。
這就是我認同題主提出的問題的原因,生活是最好的老師,我在生活中得出的經驗告訴我:別在人格上輕易懷疑人家,不要在見識上過於相信自己。
-
6 # 墨者甄
法學界有個詞彙叫有罪推論。先主觀的認為你有罪,再找你的罪證,這種方式已被摒棄。主觀的懷疑別人的人格也是這種“有罪推斷”。沒有真正的事實證據鏈的支援都會失之偏僻。是一種貼標籤的行為。處理問題的原則是就事論事,不擴大不縮小。不搞個人攻擊,是解決問題的最近的路,不要高估自己的人格。人與人之間都是需要溝通的,你看到的永遠是別人的一小部分,放低身段,尊重事實。王陽明有句話叫萬事事上磨,多角度的看待問題,才會離事情的真像更近。
-
7 # 雲嶺觀世
別在人格上輕易懷疑別人
不知道讀者您有沒有曾經輕易被別人懷疑的經歷,我是曾經有過的,所以深深地體會過其中的滋味。因此當我看到這句話時,非常的認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因此在對別人的信任這個問題上,至少要做到下面幾點:
第一,不要無緣無故的去懷疑一個人。這我們沒有足夠的理由去懷疑別人時,不要輕易懷疑別人。
第二,剛認識一個人時要做到不以貌取人。以貌取人是人際交往中的大忌,其結果往往會造成尷尬,鬧成笑話,甚至會造成目標的失敗。
第三,不能帶著成見去評價一個人。成見是一個非常可怕的東西,當你帶著成見去看待一個人時,你所看到的很多現象,都會指向於你的常見,結果會導致真實的他人與你所瞭解的他人有著天壤之別。
不要在見識上過於相信自己曾經有一位學者說過這麼一句類似的話:一個人知道的越多,越會覺得自己的無知。
確實如此,這個世界上的知識是無限的,而我們的見識是有限的。以有限博無限,其結果只能說明我們的渺小。
生活中,總有些人過於盲目自信,這種人,只有在經歷打擊之後才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迴歸於理性。
而在同別人交往的過程當中,要學會謙卑,虛心向人學習。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更何況三人行必有我師。
當然,這句話反過來說,也有一定的道理。就是說:別在人格上輕易相信人家,也不要在見識上過於懷疑自己。因此,問題在於對事物的度的把握,不能輕易懷疑,也不能輕易相信,不能過於自信也不能過於自卑。判斷的依據在於真正做到實事求是。
回覆列表
說在人格上不要輕易懷疑人家,不要在見識上過於相信自己。認同這句話嗎?
這句話是肯定認同的,不存在任何問題。
因為,物有物格,人有人格。人格是一個人的自尊和價值的體現,懷疑一個人的人格,是對一個人的終極否定。
有時候,我們不太注意到這一點,說了一些詆譭人格的話。當這個人火大的時候,我們還覺得這個人莫名其妙,我沒說什麼啊,發那麼大火,至於嗎你?
比如:窩囊廢;下流胚子;沒用的東西等等這類詞彙都是直接傷害一個人人格的語言。看你那樣?不是個好人!這樣的一些詞語,也是攻擊人格的。
因此我們說:摧毀人際關係的最好辦法,就是攻擊他人的人格。
特別是家長朋友們,當我們在批評孩子的時候,如果你希望孩子的人格是健康的,不要用以下類似的詞語去批評你的孩子。
你真笨;真蠢;我怎麼生下你這麼個東西;你看你的樣子,跟流氓一樣。。。。。。
孩子在哪裡出問題了,我們可以在哪裡批評批評他。比如,孩子寫作業,字寫的不好,你如果批評他:你看你字寫的七扭八歪的,重寫。
雖然不是最好的方法,仍然是可以的。你批評的是寫字這個事。
如果,你批評他:你連個字都寫不好,有什麼用?重寫。
這個就是批評到人格上了,說的是,你是一個沒用的人,是全面否定孩子一切。
不要在見識上過於相信自己,這句話也沒有問題。我們每個人的認知都是有限的,相信自己的見識一定是正確的,無疑和認知有限是衝突的。絕對相信自己的見識,會導致一個人自以為是的生活在自己的主觀世界裡,遮蔽一切和自己認知不符的資訊。通常,對於這樣的人,我們習慣性的稱之為:神經病。
那麼我們是不是就不相信自己的見識呢?很可惜,也不是,完全不相信自己的見識和完全相信自己的見識的人,本質上來說,是一樣型別的人。
那絕對相信也不對,完全不信也不對,怎麼辦呢?
正常人會用這種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一件事情裡,有我瞭解的一部分,也有我不瞭解的一部分。對於我瞭解的那一部分,我們可以充分信任。比如,對一個完的茶杯而言。我知道茶杯肯定可以用來盛水,可以盛任何能裝得下的物體。至於還有其他什麼用處,我不知道,不代表別人都不知道。這就叫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老子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我們已經有認知的事物,對我們是很有利的。什麼能給我帶來好處,什麼能給我帶來壞處,我很清楚。但是,對於我來說是好處的事情,對於他人來說,是不是也這樣?我就不知道了,需要去了解。瞭解了以後才能知道怎麼用。
因此,對於:不要在人格上懷疑人家,不要在見識上過於相信自己,這句話。很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