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秦蘇

    孩子從4個月開始,進入另外一個階段——想要分離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孩子本來和媽媽連在一起,出生時經歷了生理上的分離。

    從4個月開始一直到3歲,是孩子要和媽媽或爸爸剪斷心理臍帶的過程。如果這個過程沒有做好,孩子永遠不知道如何獨立。這個階段,孩子需要的是:安全感。

    在安全感建立這件事情上,媽媽的作用大過爸爸,因為孩子分離的主要物件是媽媽。如果媽媽的狀態穩定,孩子會很自然地走過這個分離期,並獲得安全感。那麼媽媽怎樣的狀態,能給孩子提供最好的安全感呢?

    第一、媽媽要情緒穩定。

    常處於焦慮狀態的媽媽,很難心平氣和,她會擔心這個擔心那個,情緒容易失控。對孩子而言,最好的媽媽是願意學習,讓自己情緒穩定,跟隨孩子的成長而成長。

    如果媽媽認為自己有情緒問題,一定要想辦法處理好自己的情緒,然後再面對孩子。關於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在文章《當媽不等於失去自我》的文章中有說到。

    我們會發現孩子在0-3歲這個階段,會時不時跑回媽媽身邊,要媽媽抱抱,這時媽媽痛快地抱起他就好了。抱了一下,孩子有安全感了,要下來,那就放他下來,讓他自己去玩,不要打擾。孩子邀請你玩,你就陪他玩兒。順其自然,當孩子得到了安全感,他就會嘗試分享一點。安全感更多一點時,就再分享一點。

    總之,安全感吸收得越多,越容易分離,這是孩子心理的自然過程。一直不停地離開、回來、再離開、再回來……直到成為一個身體、心理上真正獨立的人。

    相較而言,不好的做法是,今天媽媽心情很好,就把孩子抱起來玩玩、親親;等到心情不好或者很忙的時候,孩子一來卻對孩子說:去去去,去找爸爸或者奶奶。孩子老來煩父母,是因為他需要的時候,沒有得到滿足,並不是因為孩子要的太多。

    第二:注意夫妻之間的關係。

    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東西,不是物質。孩子那麼小,對物質沒有那麼大需求,父母親之間良好的關係,才是孩子最渴望也最能給他安全感的東西。父母關係好,孩子自然很開心,因為父母是孩子全部的世界。

    如果父母經常吵架,相互指責,孩子就會很害怕,而他無法表達害怕時,就會用很多古怪的行為來呈現。夫妻關係在孩子成長的頭幾年裡,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比如:有的孩子到了四五歲甚至十幾歲還會拉著父母的衣角,到了要上學的時候,抱著門不肯出去,都是因為他不能獨立、不能分離。可以分離的人,是可以“以情相系”的人,如果孩子在拼命汲取安全感的這段時間,沒有得到“可以用情感和別人維持聯絡”的安全感,整個人就會充滿不安和恐懼,那他自然就害怕分離、無法獨立。

    孩子安全感有一個最頭疼的時期——可怕的兩歲。

    因為這時的孩子正處於分離期,想獨立,卻沒有徹底與媽媽分離。這時,孩子對媽媽的要求特別高。因為沒有獨立的能力,他需要媽媽隨時看著他、保護他、並對他的行為有所反應,但是如果你真去幫他,他又不同意,因為他那麼渴望獨立。

    所以,兩歲上下的孩子最常講的,就是兩個字:“不要!”,面對孩子的這種“逆反”,我們要拿出“溫和而堅持”的態度。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探索的,大膽放手。確實有危險的時候,我們也能夠“溫和而堅持”地對孩子說“不”。“堅持”是指行為堅決制止孩子不當或不安全的舉動,“溫和”是指當我們制止孩子時,態度上不帶有評判、指責的情緒。

    第三:讓孩子在生活裡,多為自己做主、做事情。

    比如,他喂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服,自己收拾書包……

    任何孩子都可以自己做出選擇,孩子可以做的,都讓他充分動手嘗試,每一個環節、每一次過程都能為他增加一分安全感。

    所以,從孩子很小的時候開始,就可以放手讓孩子為自己做事情,不要催促孩子,不要計較結果如何,讓他失敗、學習、累積經驗、獲得自信。

    如果反過來,父母非常保護孩子,為他做這做那,孩子就容易沒有安全感。即使父母關係好,爸爸媽媽對他也不不錯,但什麼都不讓他自己嘗試,他對自己就會有懷疑:“一旦沒有你的時候,我是不是就不行了?”過度保護其實是在給孩子的安全感減分。

    第四:和他玩一些關於物體永久的遊戲。

    這樣讓他知道一個東西(比如:玩具、毛絨玩具、爸爸或媽媽等),雖然有時不在眼前,但他還會再出現,爸爸或媽媽走了,也不會消失,還會回來的。

    物體永久的遊戲可以這樣玩:

    (1)捉迷藏遊戲(藏在門背後、沙發後面等);

    (2)玩:找失去的球(把一隻海洋球當他的面滾到一隻布袋裡);

    (3)玩:蓋佈下找娃娃(1、先把一個小娃娃當著孩子的面,用一塊布稍蓋好。2、然後當孩子面掬出娃娃來。3、開啟蓋布抱出娃娃來。)。

    讓他懂得有一樣東西(甚至人),暫時看不見,並不等於永遠沒有了。懂了這個道理,你離開一會兒,他就不會跟出來了。

    3歲之前,是孩子安全感的建立關鍵時期,家長在頭三年給予寶寶充足的安全營養,這非常利於寶寶心靈的成長。

  • 2 # 兄弟倆vlog

    我認為,原生態家庭對孩子以後發育和成長過程中是否有足夠的安全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透過我對我兒子六年的教育與陪伴,安全感的養成建議以下幾點:

    一是需要被愛與價值感。

    孩子需要父母的愛,被愛使孩子有安全感與價值感。父母對子女示愛時,除了使孩子體驗到被愛的滿足之外,也使孩子知道因何事而被愛,從而學到是非觀念。

    二是需要安全感。

    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是無法信任別人的,對他人不信任則無法和人建立友誼,可能會使其成為剛愎自用的人。孩子如果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會使他不敢自由自在地探索周圍環境,學習新的事物,他的情緒和智慧發展也會受到不良影響。

    三是需要規則。

    四是新的學習經驗。

    現代兒童發展理論認為兒童是成長中的個體,其心智慧力的發展是其生理學方面的成熟加上後天學習經驗而形成的。從出生起,兒童必須有切合其能力的學習機會以學習新的經驗,才能發展出正常的智慧、語言、人際關係技巧、情緒感受、表達能力和人格。

    專家認為,兒童成長過程中還需要鼓勵和責任。在兒童的教養過程中,鼓勵的重要性大過其他方面。每一個小孩子都需要持續給予鼓勵,就如同種子需要水一樣。另外,認同的楷模和尊重對兒童而言也是不可缺少的。父母不但要多跟子女接近,而且要注意言傳身教的影響,使自己的言行對子女產生正向認同的作用。父母還必須尊重孩子和他的權利。

    尊重孩子就是讓孩子和大人平等做決策,這可以使孩子瞭解到每一個人在家庭中都有自己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而每一個不同角色有不同的權利。

  • 3 # 媽咪V我愛你也喜歡你

    要讓孩子擁有安全感,首先肯定是要學會經常對孩子說“媽媽愛你”、“爸爸愛你”、“爸爸媽媽會陪在你身邊”等等關心他的話。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一般比較敏感,或許在生活中爸爸媽媽對他(她)關心不夠,特別是有些爺爺奶奶帶的孩子,缺少父母的關愛,相比經常有父母陪伴的孩子來說,比較沒有安全感。

    我鄰居的孩子就是這樣,爸爸在外地工作,一個月回家三四天,媽媽也要上班,平時幾乎是奶奶帶,奶奶上了年紀,不便帶出小區玩耍,平時就是呆在樓上或者小區樓下遛遛,和孩子的互動交流相對較少,孩子特別敏感,缺乏安全感,幾乎不敢主動和其他小朋友玩,別人靠近也是躲在奶奶身後。這真的是父母關愛太少造成的,和孩子交流也少,導致孩子表達能力也沒有那麼強。

    經常得到父母關愛和表揚的孩子,就容易獲得安全感。對於我家孩子,我和爸爸會經常跟他說“爸爸媽媽愛你”,他也經常說“我愛你哦媽媽”或是“我愛你哦爸爸”,他幫我擦桌子或者是拖地板,做了值得表揚的事我們都會立即表揚鼓勵他,偶爾忘記了他還會提醒我說“媽媽你啵啵(親親)我吧”當做獎勵,孩子安全感很強,性格也比較活躍。

    孩子的安全感,是在和爸爸媽媽的日常生活中慢慢提高的,孩子需要抱抱時,給他一個溫暖的擁抱,告訴他爸爸媽媽很愛他,讓他在家庭中時刻感受到父母和長輩們的關愛。

  • 4 # 成長樹下

    這個問題非常好,安全感是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的一個必要條件,有安全感的孩子活潑、開朗、大方、聰慧。給孩子安全感,是父母應該掌握的一堂必修課!安全感的誤區

    很多人會認為,安全感就是多跟孩子有肢體上的接觸,比如摟抱、親吻孩子;多安慰孩子,言語行動上支援孩子;時刻關注和迴應孩子,對孩子的要求盡力滿足。

    誠然,這些都是很好的建立親子關係的方式,孩子對於這樣做的父母也會比較依賴和信任,但是,有這些就夠了麼?父母形式上的安撫可以讓孩子“安枕無憂”麼?

    安全感兩大要素真正對孩子心理造成傷害的不安全因素,應該是家庭成員之間的不和諧以及生活環境的不穩定。

    孩子的安全感,需要由穩定可靠的生活環境以及輕鬆融洽的家庭氛圍來建立。

    穩定可期的生活,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保障。生活環境穩定,生活有規律有助於孩子一些習慣的養成,孩子的內心踏實,不用擔心有未知的事情發生,不用迷茫和恐懼。

    家庭氛圍,也是影響孩子安全感的重要因素。試想一下,爸媽之間經常冷戰、吵架甚至暴力,哪怕對孩子再好,孩子能有安全感麼?還有現在最常見的婆媳之間的矛盾,也會對孩子的身心造成傷害。家庭成員之間談話的語氣、表情、內容都可以看出一個家庭的氛圍是否良好,為了孩子的安全感,請馬上糾正你們的說話方式!

    還有,家長要學會尊重孩子,而不是想當然地認為是對孩子好,就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對孩子做任何事之前,一定要提前告知,讓孩子有個思想準備。

    孩子安全感的建立,需要家庭所有成員的努力,而不僅僅是父母的身體力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小篆這種幕後字型,會對漢字和書法藝術的影響比較大,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