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最近上映的香港電影基本都是老面孔,難道是香港電影無人接班了嗎?
6
回覆列表
  • 1 # 吐槽車車長

    也不是說香港電影青黃不接,香港演員的工資普遍偏低,年輕一代有顏值的演員,都往內地發展,老一點的演員肯定演技線上,如果說名氣大的話,那來內地發展會相對有點人氣,如果說本身在香港名氣不大,那來內地的發展不一定比香港好。以前香港明星出道,是會有培訓各種技能的,也就是說現在的老面孔,還是挺有料的。現在的年輕演員市場,大部分就是靠顏值,所以很多都會去整容,以顏值出眾博流量。但是個人認為在這個快餐時代,只有顏值,沒有料的演員並不會就一直都火,很快就會被替代。所以我覺得那些老面孔才是真的能留住粉絲的。本人更加願意看有老面孔的演員拍的戲,起碼戲有看點。

  • 2 # angel小吳看電影

    香港電影近幾年十分的不景氣,每年,關於香港電影沒落、香港導演創作力下滑等老生常談的話題都會被拿出來重新複習,近幾年,香港演員斷層的現象愈演愈烈,香港電影已經連續多年“影帝全上”“輪流坐莊”,甚至可以毫無壓力地“閉眼猜男主”。

    造成香港演員後繼無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表面上看,港片驟減必然造成很多新人演員參演電影機會變少。

    作為電影工業化鏈條上的一個環節,演員的價值又無可替代性,觀眾願意看,願意掏錢,那麼那些老演員也就顯得很有價值,並變成了製片人爭搶的香餑餑。

    張家輝曾在採訪中一語中的,“如果不找我們演,投資方就會賠錢!”

    這說明,香港電影是完全的商業化運作,投資者就是商人,計算的是投入和產出。新人雖然成本低,但風險更高,不能保證電影賣座,那麼投資者的回報也就不能得到保證,電影業投資創作環境差,投資方不願冒險啟用新演員,這對年輕演員的生存極為不利。

    除了香港電影市場不景氣,演員斷層另外一個主要原因與合拍片熱潮有關,CEPA協議簽訂帶來的合拍熱潮,一方面給大陸演員創造更多的機會,另一方面大陸演員越來越多地滲入港片,香港年輕演員空間被壓縮。

    內地電影製作往往急功近利,週期短、資金短缺、監督機制未完善等問題普遍存在,很多北上的導演和演員受制於劇本、審查制度無法發揮他們擅長的港片型別,不得不作出妥協。

    投資這麼多錢去製作一部電影,一定要找有經驗的導演與監製,新導演的機會就會少了,演員也是一樣,合拍片要迎合內地觀眾口味,內地演員要參與演出,相對地,香港新演員的機會就會變少。

    合拍片越來越多,純正香港電影越來越少,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在這樣的情況下,留給香港新演員、新導演的好機會也會變少。”

    另外,年輕演員自身素質較差、故步自封缺乏主觀能動性也是重要原因。香港年輕演員越來越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自身閃光點不夠足。他們也缺乏主動融入大陸電影市場的意識,若僅僅抱著“撈金”心態來大陸,很難得到真正的提升。

    所以,香港演員斷層已是不爭事實,但除了“守得雲開見月明”地心懷理想鍥而不捨,兩地電影市場應該給新人演員多一些信任和機會。

  • 3 # 淼小姐淼姑娘

    很久沒有看香港電影了,記憶中的香港喜劇電影還是《最愛女人購物狂》《最強喜事》《男人如衣服》《春嬌與志明》這些電影,剛剛無意中看到了這麼一個醒目的大標題:

    香港影壇仍然不斷髮力,不甘就這樣落幕。如何理解香港電影“青黃不接”呢?

    1. 一直以來香港電影電視劇基本上來來去去主要是老面孔,也會啟用新人。

    80、90年代的香港影壇輝煌無比,在2010年前也仍然很實力強勁,享譽中日韓、新加坡、馬來西亞等等國度。即使在香港影壇最輝煌的階段,香港電影也是來來去去主要是老面孔,梁家輝、周潤發、古天樂、劉德華、劉青雲、張曼玉、成龍等等這些大咖跨越年代最長,期間也有啟用新人林峰、薛凱琪、周秀娜、楊千嬅、蔡卓然等等,而且新人計劃也相當成功。

    2. 新人不易混。香港娛樂圈壓榨演員藝人的剩餘價值非常嚴重,能在那裡堅持混下去而且混的好的不多,而投資商、製作人又是看投資回報的,能給他們帶來好收益的就會啟用,他們也會讓老帶新,這時新人要表現好、有人氣,才能爭取到下一次機會。不然,投資方不會再輕易多給一個新人機會。

    3. 自從大陸的影視行業崛起,香港早已失去了一大批內地觀眾。再看港劇時,港劇中的很多新面孔沒有幾個是認識的,而且演技也沒有以前的老演員好了,劇情也不吸引人了,就更加不願意看了。香港電影如果要爭取大陸這個大市場,現在就不能貿然啟用新人,至少也要老帶新。

    4. 目前幾年來看,香港電影的確是青黃不接,雖不甘落幕,仍給人一種後繼無人的感覺。香港影壇應該要積極尋找出路,多給新人機會。

  • 4 # 阿貓古月

    主要是感覺上,,因為這幾年大陸經濟和影視業發展極為迅速。。北影和上戲等等藝術影視學院畢業生代有才人。而香港,電視劇主要是老人帶新人,,那些老演員,歐陽震華郭晉安陳豪鍾嘉欣楊怡餘詩曼等等內地人都很熟悉。但新演員就很尷尬了,,因為大陸本身新演員就多的很,很多演員一炮走紅,然後吵熱點,微博,輿論,,等等。。。同樣的新演員,,大陸遠比香港更容易出名。其次,是劇本和題材的問題,這個其實香港的劇本都很好的,有些劇本大陸比不上的。但架不住多啊,,大陸每年太多太多的電視劇,,上星的,,各大影片網站,愛奇藝優酷樂視等等,,還有網劇。每年都能找出不少好劇,,琅琊榜,歡樂頌,大唐榮耀,少帥,延禧攻略,人民的名義,,,所以相比之下香港劇衰落著

  • 5 # 酷仔觀影時

    香港電影與大陸電影相比較更趨向於商業化

    從投資人的角度來說,他們更看重的是電影所帶來的收益,而獲得收益的是擁有好的電影票房,從現在的演員來看能為他們帶來好的票房的基本上都是我們比較熟悉的演員比如周潤發老師,劉德華老師,星爺,張家輝老師,成龍老師等等很多著名演員,更優於新人所帶來的票房。

    從演員角度來說,新人的演技肯定不如老的演員。

    從觀眾來說,內陸的觀眾更傾向於老的香港演員,而對於新的演員,內路的新人資源比香港的新人資源要多得多,所以香港的新人演員想要走入大眾的視野,競爭壓力要大的多。

  • 6 # 觀影港

    按照目前的狀況來看,是這樣的,港片已經到了青黃不接的地步。現在幾乎已經沒有拿得出手叫得上名的香港演員了,個人認為和演員有關和港片的不景氣也有關係。

    香港電影這塊土壤很難培育出優質演員

    上個世紀8、90年代是港片最輝煌的時代,那個時代的港片自由、不羈可以肆意的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雖然很多電影的劇情都是自帶bug,但是勝在題材勝在味道。黑幫大佬、情色、超接地氣的小市民,就連政治的屁股都敢摸一把。我們愛看的那個香港電影,是真實的,可以肆無忌憚做自己的。

    很多人都發現了,現在的港片已經日漸衰敗。港片開始不那麼敢於做自己了,開始逐漸的變成了“正能量”的教育者。這樣一個別扭沒有自我的港片,已經不是我們愛的了,也不再好看了。

    這電影都開始不再好看了,想要捧出一個讓大家印象深刻優質的演員,難。

    但是電影還是為了賺錢的一個工具啊,投資商為了保證能賺錢,自然也不會冒險去啟用新演員承擔主要角色,所以現在的香港電影我們看到的還是老面孔。

    香港演員自己不爭氣

    雖然電影的大環境不好,但是如果真的有有實力的演員出現,相信也是可以殺出一條血路。張國榮、梅豔芳、梁家輝、周星馳也是在一個很艱難的環境下硬生生的一步一步走到“封神”的寶座。

    最後

    李兆基於6月2日病逝,到目前為止香港四大惡人何家駒、李兆基、成奎安、黃光亮,已經去世了三個人,唯有黃光亮還在。這個訊息真的讓人覺得難過。讓人難過的不僅僅是一個演員的去世,他們只是港片的縮影,所以更讓人難過的是我們心裡對於港片的這一塊位置,空了。香港電影真的是青黃不接了。

    說一句灑雞湯的話:或許因為沒有“新歡”的出現,我們才會格外的懷念從前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辨別玉蘭油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