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藝術文化創作馮小東

    藝術都是每個人自身對藝術理解的一種表現,無法衡量好壞之分,只能說有藝術家逐漸名望,藝術作品有市場,有收藏價值……

  • 2 # 藝術狂人2

    西方美術史上,所有傳統油畫流派,如文藝復興,新古典主義,巴洛克,威尼斯畫派,都是表達美感的油畫流派

    但是畫家卡拉瓦喬,是現實主義油畫風格的先驅,按照生活本來的樣子描繪生活,直到19世紀的現實主義油畫流派,庫爾貝,米勒,用畫筆記錄現實生活中,底層農民的真實生活

    至19世紀現實主義油畫時期,油畫流派的審美標準,不再是以美的模式創作

    卡拉瓦喬畫筆下的人物,哪怕是聖母的形象,都是以下層平民的形象刻畫

    庫爾貝畫,米勒筆下的農民,都是生活中本來最真實的模樣,粗俗,醜陋,不再是被冠以理想美模式的貴族形象

    畢加索畫筆下誇張變形,扭曲的女人體,不再是理想美的藝術表現形式,顯得怪誕誇張

    蒙克,莫迪裡阿尼,達利,畢加索的繪畫藝術,都是在表達醜陋,荒誕的世界。

    中國美術史上,宮廷繪畫,畫家用工筆細緻的線條,富麗堂皇的色彩,表現宮廷以胖為美的貴婦形象

    但是朱耷畫筆下的魚鴨,梁楷畫筆下的潑墨仙人,都是醜陋,怪誕的意境。

    那麼,當代藝術,是否是審醜的潮流,個人拙見是

    在西方美術史上,現實主義油畫流派之前的油畫流派,都是表達美感,如宮廷油畫,宗教神話油畫中的貴族形象,聖母形象,但是那時候的油畫創作,離現實生活相去甚遠

    但是,中國當代藝術,如當代油畫,自85新潮之後,當代油畫,創作呈現多元化,創新化的發展。

    當代藝術,個人拙見,是結合當下人們的真實生活,真實的生存環境,當下大環境資料下,所發生的社會現狀,歷史,經濟帶給藝術家們的思考,感悟,從而激發畫家透過藝術的表現形式創作出來。

    但是,當代藝術,不僅僅是包括當代油畫,還可以透過裝置,影像,雕塑,行為藝術表達。

    而這些藝術表現形式,不一定非要以寫實客觀的手法表現

    當下大環境,大資料,個人拙見,是一個充滿經濟危機,生存危機,信仰缺失的時代,處處充滿恐慌,失業,空虛的快節奏時代

    雕塑家高孝午的當代雕塑作品《標準時代》

    藝術家雕琢了一個個卑躬,點頭哈腰的人,閉著雙眼,僵硬呆板地向上咧著嘴笑,露出僵硬,模式化的笑容,但是卻不顯得生動自然,畫家用戲謔,荒誕的表現手法,反映了當下惡劣生存大環境下,人類為了生存,卑躬屈膝,漸漸歷練成點頭哈腰的僵硬模式,抹去個性化色彩的人類縮影,融化成當代藝術的符號

    當代藝術的創作思維,是藝術家對當下環境,社會現實,人類生存環境的思考和感悟,創作的帶有批判,諷刺的藝術語言,當下的大環境,大資料,充滿恐慌,醜陋,危機,所以當代藝術,也是審醜的潮流,但反而顯得更加真實可信。

    回答完畢

  • 3 # 藝術家陳珍福

    1.我們要說任何一個長期被看膩了的東西,也就是說審美疲勞,都有可能會有新的對立面出現,而這個東西的出現,有可能是醜的;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又有可能被認為是美的,所以這裡面,這個概念上來說是辯證的。

    2.確實我們這今天也看到有一部分拿醜當為藝術的創作參照。以此標新立異或者說抵抗,過於媚俗的創作,這固然是有價值上的取向。但他絕不成為某種絕對的標準或安全區。

    3.當然這裡面我們應該來看審醜的選擇是什麼樣的。它是一個非常具體的問題,比如說我們會看到整個書法界裡面會出現什麼射墨噴墨這一些法師高手。這些像表演家一樣的人,你是在審他的你是在審他的醜態百出的洋相,還是他審視它奇異的畫面。這裡面顯然是非常籠統的。

    4.再比如說我們最醜的標準,有些有所建樹的書法家也會去選擇,比如說像農村,或者說在鄉野,或者在某些地方隨機出現了一些書寫的方式,像白謙慎涓涓的髮屋。得道者總能從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能量來對付這圈內過於僵硬的審美機制。

    再具體一點的看,我們會看到康有為魏碑說,學碑的粗礦,去反對唐以來“貼學”書法的柔媚,從材料的物理屬性去判斷的話兩種材質應該來說是有相反差異的審美閱讀感受。而康有為于右任人等,都能從北魏的這種粗礦中,找到某種人格座標而形成自己的精神取向。

  • 4 # 和漢字對話

    別人我不敢妄加猜測,但是我在欣賞一些當下所謂名家的作品時,看半天就是找不出美在哪裡,對後代的教育意義又在哪裡,也許是我的欣賞水平有問題!

  • 5 # 紅梅工筆佛畫

    “審醜”是不是當代藝術的潮流不敢說,審醜至少不是當代的產物,至少中國古以有之。

    審醜在現在是比較火爆的話題,這應該是與現代資訊傳播的方式和速度廣度,有著更大的關係,本來好奇心是人類的天性,由於現代資訊傳播的特點,使得圍觀群眾很容易一擁而上,給人的感覺是人數眾多關注更大,至於是不是當代藝術的潮流,卻也未必。

    一審醜中國古以有之

    中國藝術中“審醜”的情況並不鮮見, 考之中國藝術史,傳統詩歌中的“橫空盤硬語”(韓愈),鮑照、李賀、杜甫、宋無、劉信史等的寫鬼詩,繪畫中的貫休派、揚州八怪及題材上的鐘馗、醜石、大儺儀,散文中的《德充符》(莊子),書法中的“六分半體”(板橋),舞蹈中的《踏搖娘》、“刑天舞干鏚”,戲曲中的丑角,園林中的奇醜巨石,盆景中的“病梅”,乃至吳昌碩之“粗”,齊白石之“亂”,黃賓虹之“辣”,李可染之“黑”可以說比比皆是,蔚為大觀。

    中國古代對醜的態度是積極寬容的,中國古代的一些神佛多畫成怪誕形象,伏羲女媧更是蛇身人面。華人文始祖皇帝的妻子嫫母是醜中之醜,但也絲毫沒有影響人們對她的愛戴。

    唐朝《琱玉集•醜人篇》中是這樣描述她的容貌的,“錘額顣頞,形麁色黑”,啥意思呢?就是說尖額頭塌鼻樑,面板黑長得胖。

    二審醜是藝術的需求

    從觀念上講,美與醜是對立的兩個概念。也可以說,美與醜是相互參照的。那麼,既有“審美觀”,為什麼不能有個“審醜觀”呢?審醜化的藝術形象在藝術創作中屢見不鮮,審醜是審美的一種表現形式,不是審美的對立面。在藝術創作中,審醜的作用不可小覷,具有獨特的美學意義。

    中國戲曲中都有丑角,小丑的形象也更是家喻戶曉老少皆宜,事實上,很多人都具有難以克服也不願承認的“審醜意識”,甚或可以說是“審醜慾望”,比如 :馬路上有人打嘴架,彼此揭先人罵祖宗滿口不堪入耳的髒話,有什麼可“欣賞”的?可是,凡有這種事發生,必會觀者如堵。

    三審醜是更高階的審美

    醜與美其實是人類生存的本真狀態,生活中既然有美,就應該有醜。

    經典的<美學原理>這樣界定“醜”:“醜”與“美”相對,指人與客觀事物在社會實踐中歷史地形成的一種否定性關係;醜普遍存在於自然、社會和藝術領域,是一種特殊的審美物件,它喚起人們一種否定性的審美體驗。

    “審醜”正是人類心智成熟時期對自身活動結果進行審美的有益補充。“審醜”也決不是為了求異,為了尋求刺激,“審醜”的終極目的與審美的終極目標是一致的,追求的同樣是真、善、美。

    但是,值得警惕的是,在審醜的時候必須保持健康心態和審美心理,不能把示醜、露醜、窺醜當成一種嗜好,走進嗜醜的誤區,扭曲正常的審美觀

  • 6 # 黃智637

    “審醜”並非是當代藝術的潮流,只不過是有些藝術是低俗不堪的醜陋,氾濫成災地橫行媒體和市場。藝術是給人們帶來審美享受,現當代有些藝術是給人們帶來審醜腐蝕,審美的藝術才是當代藝術的潮流。

    一、藝術的本質是審美、和諧,貫穿著傳統藝術發展的始終。現當代有些人創作不出審美的藝術作品,就裝扮成藝術家,以自己審醜的情感,取消傳統藝術審美的標準,以抄襲模仿、醜陋古怪等作品充斥社會和市場,扭曲了藝術形象性的審美。

    二、現當代有些藝術已自由式的泛濫成災,以反傳統、反審美的觀念,取締藝術創作原來的審美性和崇高性,混淆和顛倒了人們對藝術價值、藝術審美的評價標準,並出現了當代藝術 “審醜”的一些潮流。

    三、“審醜”原本是人類審美的有益補充,透過“審醜”表現審美。而現當代社會有些人,已經把“審醜”變為露醜、窺醜、怪異當成嗜好,以至於“審醜” 泛化狂熱的地步,是一種褻瀆藝術審美的錯誤觀念,是當代社會一小部分潮流,成不了大的潮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養了四五年的狗還需要驅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