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XIAO柳子熬雞湯

    有這樣的老師?為什麼好學生就不能跟差學生做朋友,我這裡說的差學生就是指成績不是很好,但是任何學生,人格都是平等的。作為老師,有這樣的行徑,說明內心已經把學生分成了三六九等,不配做一個老師,沒有壞的學生,只有不好的不合格的老師!!

  • 2 # 孟慶新老師

    這個老師的做法絕對是錯誤的。基於以下幾方面認識:

    一、一碗水要端平。

    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老師應該給他們創造一個平等、公平、和諧、團結的氛圍,而不應該把他們人為撕裂開來,按照學習成績或者性格特點、家庭貧富把學生人為地劃分三六九等,這是教育不公平的做法,這樣的老師枉為人師。

    二、架起信任的橋樑。

    班裡的學習優等生跟學習差生交朋友,老師不但不應該反對,應該鼓勵學生這樣做。這樣做,優等生可以在學習方面幫助帶動差生,優等生也可以在差生身上發現別的優點和長處,大家互相學習,其樂融融,有助於一個團結上進的班集體的建設。

    三、促進差生的轉化。

    即使是後進生,身上也有長處、優點,作為老師應該注意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轉化後進生,不能由老師一人唱獨角戲,而應該聯絡動員其他學生(包括優等生)、家長、其他老師共同努力,對症下藥,對他們要充滿信心、富有耐心,促使他們提高轉化。

    四、為孩子的終生幸福著想。

    在平等、團結、誠信、友善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性格心理才會正常健康發育,不至於性格偏激,大家都能在這樣和諧的氛圍中成長。即便是學生們在學習上有差異,也不能斷定將來的人生就是一成不變的,何況現在的社會需要的是方方面面的人才,今天的學生也不能以後都當科學家,作為老師,應該為學生的現實健康成長和以後人生幸福著想,千萬不要以分取人,要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

    總之,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老師應該鼓勵優生與差生的交流交往,以先進帶後進,以後進促先進,以自己博大無私的愛,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 3 # 陸是一

    據我多年的教育經歷,還沒有發現過這樣的老師。

    但是,我對這樣的做法表示反對。

    不管一個人多優秀,他都不可能跟單一的人群交往,如果只一味地跟單一人群交往,那麼這個學生成績不管多優秀都是一個不健全的人。因為他沒有更廣泛的交際能力,對社會對人生不會有更廣泛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走上社會後,這樣的學生往往看人看事比較片面,對個人成長是不利的。

    那麼,我們來分析一下,這位老師為什麼這麼做。

    首先,也許這位老師並沒有惡意,單純只是為了那個優秀的學生著急,怕他跟那些學習差的同學玩,耽誤學習,影響美好前程。

    其次,可能是那位所謂的成績差的學生不僅是成績差,還有很多問題,甚至問題比較嚴重惡劣,對同學對辦理的消極影響很大。

    第三,可能這位老師是出於私心,就是太看重自己教學業績和榮譽,為了保住成績優秀的學生成績堅挺不滑落,採取了這種區別對待的做法。

    第四,也有可能這位老師很偏心,只關心成績好的學生,看不起成績差的學生,對成績差的學生有偏見。

    然而,不管是什麼原因,採取帶有明顯歧視色彩的做法都是極其錯誤的,都不能算是一個合格或優秀的老師。

    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要有愛心耐心,不應該用簡單粗暴的辦法,要關心每個孩子的成長,要尊重每一個學生。

  • 4 # 海萍碎碎念

    我個人是不贊成的,所謂的“差生”評定的標準根本就沒有。

    老師引導學生應帶著客觀的思維,科學地給學生分析什麼的行為是符合社會行為準則的,對一個人的評價也該是客觀的。

    如果學校只按成績,考試分數低就是差生,更不合理,在學校我們學習的不只是知識,更多的是做人的品質,知識漏了可以後補,品質壞了,就難修正了。我讀書時代就有不少成績不咋的同學,但是跟他們相處並不影響我自己的學習,經常跟他們玩得很開心,能接觸到很多在成績好的同學那裡沒有的東西而且他們大都很善良,對朋友很熱情很有義氣。

    如果是品質方面的,這個倒是值得考量的,所謂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像我們今天說的“正能量和負能量”。當然是跟有優良品質的人交往會更好。但是,人是多面性的,或許某些方面算不上是好人,但某些方面確實值得肯定的。比如電影裡黑社會的人,他們做人做事也是有原則有規矩的。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接觸形形色色的人,孩子在學校也會有不同性格的同學,如果對方的行為會讓他不舒服或不認同,他也會做出反應,或者疏遠或者回避,如果有某些地方讓他認同的,則側重跟對方交流那方面的情況。當然,前提是我們家長和老師要進行合理的引導,教給他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而不是一昧地幫他清楚身邊的“差生”,畢竟人生的路是他自己去走,我們無法時刻永遠陪伴。

  • 5 # 思並快樂著

    我的孩子可以算作優等生,從小學起,他的好友群中有好幾個都是差等生。因此,老師也曾經屢次和我們私下溝透過,要求我們對孩子的交友問題進行引導。

    我以我孩子為例,談一下為什麼老師和家長會對孩子的交友問題進行干預。

    首先就是一個“壞行為”的示範和影響作用。孩子們在一起,會有一個群體作用機制。為了順利融入到群體中,孩子們會自動調整自己的言行,以便使自己在群體中顯得不是那麼另類。

    在群體中,好的榜樣會形成示範傳導作用壞的榜樣也會如此,就看群體中哪一種力量佔優勢主導地位。

    比如,一個差生要融入到優等生圈子,他的言行標準就得向著優等生看齊。同樣,一個優等生如果想融入到差等生圈子,他同樣也需要在言語和行動上做出迴應以便使自己被順利接納。

    而優等生和差生的學習、生活和追求往往差異很大。

    對於優等生而言:優等生背後,往往站著高期望值和高學習要求的一對父母。這種高期望值和高要求下,學習往往會成為優等生生活中的頭等大事,而實現理想升學則是其至高目標的追求。為此,優等生需要犧牲很多娛樂時間,剋制自己許多即時型享受需求。優等生的生活重心很大程度上都圍繞學習:按時完成作業,作業之外還要刷大量練習題以保證好成績,學習間隙的休閒娛樂也多與學習間接相關:閱讀,看電影,旅遊等不一而足。

    對於差等生而言,背後往往是對孩子學習無所作為的父母。在父母的放養模式下,差等生大多具有很差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行為,比如:不按時完成作業或者做作業投機取巧,追求即時型享受,沉迷於電子遊戲、手機聊天或早戀,不夠自律,學習追求目標不高,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可能都不夠好等等。

    在孩子們的交友問題上,父母和老師們期望的狀態是:正向影響,即優等生來帶動差等生,而非相反。

    但現實狀況是:學好不容易,學差是分分秒秒的事。畢竟,小學到初中的孩子們,大多處於價值觀未定型的階段,也是慢慢脫離父母影響向外探索,社會化的一個時期,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

    比如我的孩子,我自己的體會就很明顯。從小學到初中,孩子行為一直中規中矩。但小學6年級,孩子階段性越軌行為頻率加大:做作業偷工減料,瀏覽不良網站,偷玩電子遊戲等。後來我們跟老師打聽了解,發現孩子出現了階段性的交友不慎:總跟班裡幾個不學習貪玩的孩子待在一起。升入初中後,也發現了孩子的交友規律:一旦他某個階段和一些學習不好孩子過從甚密,他的言行很容易就受到影響,很容易就偏離我們的期望值軌道。

    所以,回到這個問題,老師不希望優等生和差等生做朋友,可能就是基於孩子們的自制力考慮,怕優等生會被差生影響。至於說這種行為對不對,那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了,優等生的家長看來就覺得合理,差等生的家長就不會認為這種行為合理。

    我的一個經驗:如果孩子是優等生,那麼父母尤其需要密切關注一下孩子的交友問題。因為周圍環境會對孩子形成重要影響。但在介入的過程中,基於孩子的逆反心理,如果一旦發現孩子出現階段性的交友問題,父母也不需要強行干預,父母只需要及時引導,儘量減弱周圍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力,讓孩子的言行不偏離既定軌道,就足以。

    以上,供參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婚姻中,究竟怎樣的人才能被稱為“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