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何必強求
-
2 # 劉寧亞
人生哲理 古今相通
回答這個問題前先說明你可能是筆誤,應為“反勝”,或是你刻意寫成“自勝”,來彰顯個性。我認為兩者並不矛盾,皆可用之。
這是一句人生的名言,也是做人的道理,更多的是激勵向上、向前、向未來。
類似的、我最喜歡的是毛主席當年說給時任菲律賓總統馬科斯夫人的、引用古人三國李康的巜運命論》的一句名言: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
風來先吹的一定是森林中最高的那一棵,水來衝的是最突出於岸的土堆,流言蜚語一定是技高一籌的,、出眾的人。
我們既要謙虛,也要頂住閒言碎語,要不然前怕狼後怕虎將一事無成。
古人又云:“居盈滿者,如水之將溢未溢,切忌再加一滴;處危急者,如木之將折未折,切忌再加一搦。”也是同一個道理。
“人心好勝,我以勝應必敗;人情好謙,我以謙處反勝。”告誡人們,人在志得意滿之時容易忘形,如水滿則溢。所以當以退為進,謙遜有度。雖然人都有好勝心,但如若以爭勝心理應對,則必然會失敗,但如果用謙遜態度來應對,則反而可以取勝。這就像習主席在澳門講話時引用的一句關於交友的名言一樣,深得喜歡:
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去則傾;以權相交,權失則棄;以情相交,情逝人傷。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遠。
這告訴我們,不與私慾太重的人合作,因為他們看不見別人的付出,只在意自己的得失與結果。
不與沒有使命感的人合作,因為他們以賺錢為目的。
不與沒有人情味的人合作,因為在一起會不快樂。
不與負能量的人合作,因為他們會消耗你的正能量。
不與沒有人生原則的人合作,因為他們認為賺取利益就是人生原則。
不與無感恩之心的人合作,因為忘恩的人必然會負義。
當然朋友在你順利的時候是看不出來的。當你遇到一些不順利,特別希望朋友能站出來,那時候你會發現朋友特別少。
經常表揚你的人不一定是你的真心朋友,經常批評你的人不一定是你的敵人,朋友好與壞,困難時見分曉。
-
3 # 思考得豬
社會問題始終會有兩個方面,一是自我的感知和認識方面,二是社會的反饋和影響方面。
所以人的認識再高,而相較於社會的複雜也永遠有限,當你遭遇與認識相吻合或在認識範圍內的社會現象時,你可以做到如你所說。比如有人朝你臉上吐口痰或坑你一百萬你可以按照你的既定經驗與認識處理。
但相反你的遭遇與你的認識不吻合或超出了你的認識範圍,那你就會亂了陣腳。比如別人弄得你家破人亡或刀刃架在你的脖子上,乃至科學的發展能讓你起死回生或長生不老又或是刀槍不入時,你的認識就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所以易學有個詞叫“變易”,意思是說用什麼來絕對的概括什麼,是完全錯誤的,也是完全不適用的,因為這個世界最大的特點就是一直在變,你在變,別人在變,社會在變,世界在變,宇宙在變。當以不變應萬變的意識去面對可以應付的現象時可行,但面對不可應付的現象時就變的不再可行。
所以道德經的萬法自然世事無常的核心理念與叔本華、尼采的非理性哲學如出一轍交相呼應。他們所提倡的根本理念就是當內力與外力,人力與天力,理性與本能、他律與自律,科學與道德,自然與社會的相互牴觸時的非統一性非共存性的特點。即非理性與無常說。
所以當社會過渡刻畫人的經驗論及社會影響時,人並沒有想過人對吃苦瓜、飲酒、吸菸等不對習性與身心友好的行為變成相反的存在,這既是人認為的非理性的理性、非現實的現實,但我們還深陷其中樂此不疲。就像自己給自己挖個坑跳進去,我們還認為那是本來就有的,也是應該就有的。
所以華人往往不具備獨立的人格,而只有唯利是圖成王敗寇的成功學。這也導致王陽明的心學進入現代後根本無法推廣以致寸步難行,因為我們總是把社會的給予作為第一思考的前提(政治需要),把自我感受作為思考的第二前提,但我們從來不去思考其事物的本質為何!所以結果就是即使你再如何給自己畫圈、貼標籤,最後也是知行很難合一。
因為這與自己的底層意識形態相關,底層意識無法打牢,上層的一切都是扯淡!
所以這也就是宗教的好處,或者說宗教區別社會經驗論的好處!
-
4 # 腦洞水滸
“人心好勝,我以勝應必敗。人情好謙,我以謙處自勝”,這個“自勝”特別好,比“反勝”要好。“自勝”是和自己比,沒有了勝負心,這個“謙”就是真的“謙”,是對自身的道德要求,而不再是與人相處的策略。古人不分智商和情商,古人的智慧都是所謂智商和情商的高度融合。但是我們太熱衷於用權謀來解讀一切古人的智慧,所以你感覺到,現在有很多人,和你打交道的時候顯得彬彬有禮,可是你就是覺得哪裡不對勁,這分明是用智比用心要多露的底,說到底,他謙虛都是裝的。好勝心強,勝也是敗,所謂傷人一千,自損八百;謙虛才會謹慎,智慧才會通達。
-
5 # 葉好古
無謂的爭強好勝沒有絲毫意義
解決問題才是根本,如果不能夠解決問題爭一個勝又有什麼作用呢?就像是大家因為一點小摩擦起了衝突而互相罵架一樣,你罵人罵贏了又有什麼用呢?很多時候罵人太厲害了的結果就是大家的矛盾從對罵上升到互毆,搞到這個樣子又有什麼意思呢?打輸了沒有光彩,打贏了要付醫療費,甚至還要蹲大牢。
所以佛家講“無爭”是一種境界,當年釋迦牟尼佛的弟子須菩提就達到了這個境界。可見,爭勝不一定是代表著一個人的能力強,境界高,很多時候太過於爭強好勝代表的是一些負面評價,如自負,剛愎自用!
普通人總有一種爭強好勝的心理,這種心理是與生俱來的,是我們身為動物的競爭本能。這就像是狼群裡面的公狼成年後都會試圖爭一爭頭領的位置,來獲得自己在群體中高人一等的地位一樣,這種驅動背後是為了彰顯自己的實力與存在價值,從而能夠讓自己在世間留下更多的痕跡,表現在一般動物就是可以將自己的基因更多的流傳下去,表現在人就是可以讓自己青史留名。
然而,人終究已經進化為人了,不再是過去的低等動物。人類已經有一整套完整的制度與倫理道德體系來維繫這個社會,來更好的解決紛爭。一味的爭強好勝,並不能夠解決問題,甚至很多時候還將矛盾擴大化。
回覆列表
《小窗幽記》中說道:“人心好勝,我以勝應必敗;人情好謙,我以謙處反勝。”這句話是講,人心裡都喜歡爭強好勝,如果我也以爭勝的心態對應,那麼必然迎來失敗;人在情感上都喜歡謙遜,如果我也以謙遜對待,那麼反而可以勝利。
我以為這句話著重提醒人們的是“滿招壎謙受益”!
一、人生在世,有哪個不“爭強好勝”?人都有積極進取之心,奮鬥、拼搏的目的是什麼?
如果是為了戰勝自己的弱點,發揮自己的聰明才幹,挖掘自己最大的智慧潛力,在世人面前展示一下自己的人生價值,雖然也有“爭強好勝”之嫌,但這正是人類文明進步必不可少的心路歷程。
如果這個“爭強好勝”只是一味地去如何壓倒別人,非要處處“高人一等”,那就危險了。現實中這樣的人很多,同行之間、同事之間、鄰里之間、朋友之間甚至是手足之間等,有些人不顧自身的致命缺憾,完全是在嫉賢妒能的小人之心驅使下,非要與他人論個長短爭個高低上下,說白了就是爭風吃醋。過程中有的甚至不擇手段卑鄙下作,其結果是損人更不利己,都是一敗塗地沒有幸免。
二、謙虛謹慎不驕不躁才是值得人們稱道的品質,“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俗話說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但大部分人心都很容易驕傲,一點點的成績就可能讓人沾沾自喜目中無人,這也是人類最致命的弱點之一。但世俗往往又對此不屑一顧反感至極,矛盾嗎?其實一點也不,因為在好多既成事實的成功面前,你那點兒成績根本就是微不足道,人類追求的永遠是最高境界。
你若謙虛,人們還能與你一起共進,也會“放下身段”推波助瀾,你若驕傲自大,人們的“身段”比你還顯貴,即便是他們“窮困潦倒”,也不會遷就與你甚至對你口誅筆伐,因為你失去了做人最起碼的原則,就是“尊重”。只有尊重才會產生謙虛,這就是中華文明“高風亮節、不屈不撓”的世俗格局,任何人都無法改變。
“人心好勝,我以勝應必敗。人情好謙,我以謙處自勝”這句話,我更願意含蓄的解釋為“滿招壎謙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