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ovE1005XZ

    關於音樂起源中主張此說的代表人物是奧地利音樂學者瓦勒謝克(1860-1917)和西德的經濟學者布赫(1847-1930)。瓦勒謝克在其著作《原始音樂》中認為音樂的起源是由非洲原始民族在戰爭狩獵時的舞蹈及強烈節奏的伴奏而發展而來的。布赫則在其著作《勞動與節奏》中將音樂的起源歸納為人類的集體勞動,且有系統的收集了從古代到現代的歌謠及南洋原始民族的各種勞動歌曲287首,來研究勞動與節奏的關係,將音樂起源歸結於在原始社會的集體勞動中,他們為了求得統一及效率所產生的節奏。

    從漢武帝時開始,樂府越來越龐大,起初宴會娛樂,不過歌童歌女70人演唱,另有樂隊伴奏,規模並不算大。但是到後來樂府屬下已有八百多人,所以到公元前7年,就不得不取消樂府,但被裁撤的卻大都是各地的演唱演奏人才,剩下的小部分則被分配入“太樂”,改從事雅樂活動。但二百年間,尤其是漢武帝以後的一百年間,樂府的影響是極大的,後代雖無樂府的名目,但基本上有著相應的建置,而且後代把與樂府蒐集的歌謠相似的歌體也都稱之為“樂府”。

    樂府蒐集的最有名的歌曲形式叫“相和歌”。“相和歌”本是民間的無伴奏“徒歌”,往往一人唱,幾人和,在這個基礎上加絲類、竹類樂器伴奏,也就是“絲竹更(交替)相和”,就稱為“相和歌”。絲竹類伴奏樂器有琴、瑟、箏、琵琶、笛、笙、篪,而由歌唱者敲節鼓統一節奏。相和歌的結構形式比較多樣,既可以一曲到底,不分段落,也可以分兩個以上段落,每個段落稱為一“解”。結構較為大的,後來也稱為“大麴”,“大麴”有時前面有相當於引子的“豔”段,後面有尾聲性質的“趨”或“亂”段。這樣的結構形式,已可表現比較複雜的內容或情感。相和歌已明確有幾種不同的調高,並記明哪首樂曲屬哪個調,我們雖然從秦以前的樂器和文獻記載上知道,早就有調高不同的現象,但那時卻沒有調名。確立調名,是相和歌中才有的。相和歌的五個基本調名叫平調、清調、瑟調、楚調、側調。其中前面三調在晉以後為清商樂專用,又稱“清商三調”。

    平調以黃鐘為宮,所以平調就是正調的意思,也就是基本調。瑟調和清調,分別是平調的下四度和上四度調,它們是在樂器上最易轉換的近關係調。但是在笛上,這三個調的名稱並不相同。平調,笛上稱正聲調;瑟調,笛上稱下徵調;清調,笛上稱清角之調。以正聲調為標準,其它調的宮音相當於正聲調的什麼音,就叫什麼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佳能d3100說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