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懶羊羊的羊
-
2 # 公議
分”上士、中士、下士”的是那部原名老子五千言漢武帝之後被改成道德經的那部是何時成書的,且闡述都是在成書之前就是古代的探索天地執行的未知領域的東西變成知識的著作中的內容之一段有關有為學的方法與態度。莊子是莊周是個自然人 ,在那種知識傳播路徑與方法都匱乏的時代莊周是否讀過老子五千言都是非常難以確定的事!對於直接回答提問對我來說是難題到無法回答的程度,故只有放棄直接回答提問而談談我自己依據老子五千言而設定的是如何理解上士 ,中士,下士是學習方法與學習態度問題。
道德經中說”上士聞道勤而習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先比較一下各自對”道”的態度:上士取”取勤而習之”,中士取”若存若亡” ,而下士呢?取”大笑之”。大笑之就是根本就不相信有”道”存在!是不是不相信就完事了呢?有人會還有人肯定不會!不會就此就算完事了的會怎麼辦呢?憑藉自己的主觀臆斷根本不看道說的有什麼樣的事實和在說什麼就要批是什麼和判定是什麼來實施語言暴力與別的暴力相向!這就是下士選擇的態度與方法大致就是如此的。並不只是涉及”道”這件事是這種態度與方法對於別的事情也會是這種態度與方法來處理事情和處理人際關係的處世問題在內。如老子五千言就在漢武帝時期被篡改成”道德經”還偽造了作者等等一系列看起來像是真的一樣的,假如有人從歷史程序去尋找證據必然會發現漢武帝之前沒有私人著作這回事存在的可能就可以藉此來打假!把老子五千言弄成偽書而否定歷史事實存在了!先篡改來偽造事實之後再去打那個偽造的”造假再打假”來否定歷史事實並不是方舟子團伙的原創而是董仲書團伙早就使用過的了。故在道德經中才會把這類人列入下士!提問所涉及的下士不是侷限於某一件具體事物上就能確定的原因就在此了!
中士聞道是”若存若亡”的態度也就是將信將疑的心理狀態必然會是缺少如同上士那樣的勤奮地想方設法去親歷親行地弄清楚”道”是在指什麼了。一般來說是屬於那種隨波逐流的喜歡接受二手貨的那型別的,那一邊的風大就追隨那一邊地隨著波浪的起起伏伏而隨波逐流被衝到什麼地方都只有認了只是常常心懷不滿卻不會自己去想方設法解決實際問題,只有依賴別人的幫助替自己解決問題的依賴心理很強,故常常埋怨別人往往還是怨恨與自己距離近的及親近不會害自己的人更甚!全因自己懶惰的原因弄得自己難受,家人難受,親朋難受而沒有好友!除非自己徹底改變自己的懶惰行為才是真正的的出路。
上士聞道”勤而習之”是上士一聽到”道”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嗎?絕無此種可能存在!而是上士的內心世界原本就是虛懷若谷狀態而有別人有許多自己沒有的東西存在!自己若想有所作為就必須要虛心地去求學絕不能如同下士一樣只要有那麼一點點東西就要不完了而排斥一切自己不知道的東西來獨尊自己。上士取求索而下士取排斥這是兩者明顯的差異所在!而求索必是一場艱辛的歷程故必須要”勤而習之”。而勤而習之的勤絕不是一味地埋頭苦幹就是勤的而是要善於思考問題中那種由自然規律與自然法則支援與支撐的事實存在為依據的思考才能是有效思考問題。如若悖離了依據事實存在的思考問題極有可能進入唯心裡所想或者為情感需求所惑而偏離了能成就事情的真實。那種狀態下要想不失敗是不可能的事!要知道天地無情要想犯了錯誤不受罰是不可能的事只能自己小心謹慎地多元與多方向的進行探索來進行多相比較來分辨真假偽劣來進行有選擇地取捨來增進保障等等。如若沒有勤奮如何能堅持下去?不能堅持下去必定是半途而廢!
上士聞道”勤而習之”的”習”只要是集中在利用人的生命效能的利用為基礎來透過自己主動求知的圖有作為不僅需要學還需要練習來增進理解來查詢遺漏與連結之間有可能存在的問題需要儘快彌補才有可能借鑑別人創造出來知識……當然還有進行化成自己的知識資源的事了。只是太繁雜僅提一下。
人的生命執行是具有人自己的特性的其最基礎的支撐就是人具有不少於感知外部的不少於六類感知與識別能力!六類感知能力是需要將感知到的資訊源源不斷地輸入人的內心(絕不是心藏器官而是多元混成運動生成的動態的共同。因處於身體的內部故稱內心……)進行識別再傳輸到大腦變成意思。儘管目前許多人都還不承認”六識”不過人人都可以從自己身上尋找到不少六識的存在的感知證據的!當然絕不會有人能拿出實物證據來證明其存在的!如觸控感覺到的東西為何能在大腦中生成某種東西的感覺來的?是直接傳輸到大腦的?如若是,為何沒有那種逐步拼接的感覺過程呢?還有觀察的看,看到的只是影象是如何識別出是何物的呢?等等都能感覺到六類感知能力的存在!且還是可以分組進行交叉感知才能獲得分辨是什麼現象或者是什麼東西的。如若人沒有那些感知能力存在人是不可能有模仿能力的也就是說不可能有學習的可能!而不管是感知能力還是學習與模仿能力都是需要有方法在先再透過一系列相關的執行才能生成結果的。這些生命效能也必須要在實踐應用中才會有活力的!如若廢棄不用必然就會變得越來越不靈活甚至會變得非常微弱與沒有相差無幾。那就是為何有的人越會思考其思考問題的能力會越來越強,反之越不會思考問題就不去思考問題就會變得越來越不會思考問題!因為不用活力就越來越弱的原因在作祟之故。
道德經中的上士,中士,下士之說應該是”上乘的為人處事之道”,”中乘的為人處事之道”與”下乘的為人處世之道”才能與別處的說法有一致性。上,中,下之分沒有等級關係存在才與其相關多元混成運動生成共同探索自然運動的變化觀能相契闔。上乘的為人處事之道在於內心深處是心懷若谷的能接受各種各樣不同的知識且承認別人有所長值得自己去勤而習之!而下乘的為人處世之道是被自己劃定的圈圈框框封閉住了進入的通道而排斥自己圈圈以外一切東西!故上乘的為人處世之道是”開放接收”型,而下乘的為人處世之道是”封閉排斥”型的,而中乘的為人處世之道是”未定”型的。為何如此說呢?”若存若亡”是說上升能成為上乘的為人處世之道!向下墮落就會變成下乘的為人處世之道。這就是若存若亡!
提問中涉及莊子莊周這個自然人而無法知道莊子是否讀過老子五千言(莊子生活的時代沒有道德經只有老子五千言)!還有比春秋戰國早得多的時代就有”天,地,玄,黃”的學說存在而莊子是有可能讀到那些學說的!在那時期的古代的人是感恩”天地玄黃”的後來才有被篡改成”天地君親師”那回事的!故將莊子與下士之說弄到了一起了我就只有盡力而為的一說了。
回覆列表
要問不懂莊子的人算不算“下士”?那麼我們就先來了解一下句中的兩大核心:莊子和下士。
莊子,我第一次認識是在中學歷史課本中:戰國時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起初也是對莊子有一個比較模糊的認識,後來在長大後,對於莊子又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莊子的哲學思想尤為突出,他能把一些很難理解的東西講的引人入勝、語言運用自然。他的作品《莊子》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其次還有莊子的處世哲學,他認為一個人活在世上就應該保持心胸開闊、遇事從容不迫,這種處世哲學,在現在社會中依然很為受用,此外,還有政治思想、文學思想。由此可以看出,雖然莊子被稱為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但他的一些思想在現在的社會中仍然很為受用,有很多人都在學習。
接下來我們來回答題主的問題:“不懂莊子的人算不算下士”。要知道在這裡的“下士”是指沒有悟性、蠢笨之人。
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其大體意思是:上士的人聽見“道”,會馬上親身實踐;中士的人聽見“道”,會將信將疑不一定會去實踐;下士的人聽見“道”會大笑。由此可知,當下士在聽說“道”後,大笑不止,表現出鄙視看不起的樣子。所以,也從側面體現出了“道”的高深莫測,如果連蠢笨之人都能讀懂“道”,那“道”也沒有存在的可能了。
所以,要問:不懂莊子的人算不算是下士呢?我認為回答應該有所區分,不能一棒子打死;如果不懂莊子而他去虛心學習、去了解,那麼就不能稱之為“下士”。如果正如老子所說,“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這便可以稱之為“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