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現在對時間和空間的研究中,哲學佔多大比重,物理佔多大比重。哲學對時間研究有什麼結論和未解決的明確的問題
15
回覆列表
  • 1 # 大衛風清雲淡

    這方面我知道的少,我只在中學裡學過初等幾何。這方面還得有其它不同的幾何學知識。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時間和空間也是運動者的物質的存在形式,同運動者的物質密不可分,時空特性也是可變的,時空特性也受其它物質運動形式的制約。現代自然科學的發展,更加證明了辯證唯物主義時空觀的正確性。

  • 2 # 手機使用者5809832755

    時間是什麼?時表示一個節點,間表示一個段落。空間是什麼?空間表示的是能夠容納物質運動變化的空隙場所。由於物質都是在運動的,我認為時間是用來表示物體運動變化狀態位置節點的標量。時間只可以流逝,不可以從來,因為時間是用來表示物質運動變化狀態的標量,而物質是永不停息的運動的。就連我們農曆上表明氣侯的節氣分點,由於太陽系在宇宙中的空間位置和地球在太陽系裡的空間位置變化,都在變化,本想說個詳細,要幹活了,說不下去了

  • 3 # 民科尖兵

    對這個問題我無能為力,只能從經典理論的角度闡述一下。

    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空間為物質的運動提供範圍和方向,時間為物質的運動提供順序。

    物質還有個獨立於時間和空間以外的基礎屬性叫慣性,慣性決定了在一定力的作用下,加速度的大小。

    本人從未見過現代哲學對時間和空間的通俗解釋,所以本人還是不認可時間和空間就是物質的說法。本人想當然地認為,那些把時間和空間看作物質的人,只不過找到了物質的運動和時間、空間的對應關係,對應的不一定是一體的,把時間空間說成物質是非常偏頗的。

    愛因斯坦說過,深刻的物理現象都能用通俗的語言進行解釋。那麼哪位大師解釋一下,時間和空間是如何與物質畫上等號的?

  • 4 # 寡人OK

    大概就是所謂時間是不存在的,只是人的感官造成的。時間和空間是聯絡著的,時間隨著空間的擠壓會變化。空間不是平直的等等。霍金的話,解開能不能“認識”世界問題,靠類似拼圖方式。說實在的,參照系的選定也是個問題。人的習慣太強烈了,變換視角,那得有意志力。

  • 5 # 上善若水125944379

    現代哲學分為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兩種觀點,個人認為,這兩種哲學觀點都有失偏頗,無法真正解決上述哲學上的終極命題。人類本身就是心與物的結合體,不能分開。思維決定方法,方法指導實踐,實踐得出結論。在物理學的發展程序中哲學與物理各佔了多大比重,筆者沒那麼大學問,回答不了,亦不能瞎猜,只知道哲學作為一種研究世界觀,研究人類社會及自然界事物發展變化規律的一種學問,一種方法,一種工具,對人類的社會文明進步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它可以趨利避害,幫助人們在社會實踐中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利益,在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

    有一種哲學觀點認為,時間是從無始開來始往無終的列車,人類是這輛車上某段路程上的乘客,既然有上車的那一天,就必然有下車的時刻,這段時間的長短沒人知道。時間在某種程度上講是人類對自然科學主觀上的一種定義,對三維的世界來說時間是客觀存在的,正確的,而對更多維次的空間,時間或許得重新定義,既便是在三維空間裡,時間與空間亦有相對性(速度越快,所需時間越短,所消耗的能量越大)。

    華夏先人的太極圖用簡單的幾何圖形,早已揭示詮釋了人類社會及自然界萬事萬物發展變的普遍規律,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亦在其中,現代物理學發現的量子力學的二相性糾纏,從哲學的角度看,依然是一個太極圖。

  • 6 # 於雁鳴的哲學與易經

    長久以來,人們認為宇宙只有一個,萬物存在的時空也只有一個,直至相對論的出現,才打破了絕對時間和絕對空間的概念,但人們的認識還是基本停留在一個時空容納萬事萬物的階段,還沒有建立起多時空的概念。

    本書建立了新的、多時空理論,並嘗試用新理論對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進行詮釋,確認相對論就是在研究不同時空的關係問題,它是在一個時空的角度看另一個時空,是兩個時空的比較,所以產生了尺縮鐘慢的現象,所以才有相對論。

    相對論證明了時間的不同,時空客體闡述了時空的整體性,也就是闡述了空間的不同。有了變化的時間一定有變化了的空間,變化了的空間確定了變化的時間。

    傳統認識中的空間是無界的、包容其他事物的一切運動、變化,而本身不運動、不變化,是永恆的。這裡面就存在一個問題,圍繞在物質周圍的不僅僅是可以讓它存在和運

    動的場所,不同的環境對物質都構成廣闊的延伸,形成自己特定的空間。如存在速度的空間、場力的空間、溫度的空間等,就如同網路空間、思想空間、數學上的空間等等,都屬空間的範疇,都有其內在的特定含義。

    在物質的周圍存在不同的空間,不同空間的存在是重疊的、混合的。所謂重疊是它們一層層堆疊在物質的周圍,各有各的範圍和強度,並隨各自的規律而變化;所謂混合,是它們攙雜在一起,不分先後地同時作用於物質,不能夠把它們徹底分離開來。

    在地球表面,場力、速度、溫度、照度等空間重疊在一起,形成包圍物質的空間,形成人們通常認識的空間。假設不同的空間有幾種,它們共同圍繞在物質周圍,形成如圖46所示的多時空,形成物質周圍的混合空間,如圖47所示。

    上述內容是本人對時空概念簡略的一點新認識,如有不當請指教。

  • 7 # 江偉中992

    如所周知,哲學是智慧之學,思想之事。它要幫助人類解決所面臨所關注的根本性問題。如時間空間的本質。

    現代哲學中,關於時間空間概念認識的改變,肇始於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愛因斯坦有個特點,他思考科學問題,總要聯絡它的哲學背景。唯求如此,才心安理得。他甚至講過,與其說我是物理學家,倒不如說我是哲學家。

    相對論認為,有物質才有空間和時間,空間和時間的產生與物質的運動狀態有關。1905年提出的狹義相對論證明物體高速運動會使時間流逝得慢起來,即會產生“時間膨脹”效應。而1916年提出的廣義相對論證明,有引力場存在的空間一定是彎曲的。彎曲的程度由物質的運動與分佈決定的。人類就是這樣,一直生活在彎曲的空間之中。

    相對論的提出,可以說徹底顛覆了以往人類在慣性體系中感覺到的時間是勻速、空間是平直的認識。

    相對論的提出,可以說為科學哲學的昇華奠定了理論基礎,提供了實驗依據。

    相對論的提出,可以說是人類對時間和空間認識史上的一個轉折點,一道分水嶺,一次飛躍,其影響是深遠的。

    特別是廣義相對論的提出,開拓並促進了黑洞和宇宙學這兩個領域研究的深入。出現了象霍金那樣的有名科學家。在黑洞內,時間變成了空間,而空間變成時間。時空的相容與轉換,構成了宇宙的永恆與瞬間。

    由於愛因斯坦相對論的完美論證,人們對時間、空間概念有了重新認識。由於愛因斯坦相對論的完美論證,指明瞭現代哲學對時間和空間研究的新的方向,這在黑洞中有關時空相容轉換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當然,現代哲學如果能結合探討一下中國古代易學時空觀,就有可能為時間和空間的研究拓展思路和提供比較,從而獲得更加全面的認識。

  • 8 # mulin30311368

    哲學上講,時間是物質運動變化的過程,空間是物質運動變化的場所,能量是物質運動變化的動力。物理學把時間具體化,以某一事物的變化為參照規定單位時間,使得時間量化可測。數學上用數軸表示時間,甚至更為抽象——比如導數就是一個量相對於另一個量的變化率,這“另一個量”可以是時間,也可以不是。物理學中的空間具體化為事物的結構和質量。物理學關心事物(主要是物質)每一個具體的時刻事物呈現的結構和質量狀態以及與其他事物之間的關係狀態。物理學規定了空間的尺度標準,使得事物的空間結構量化可測。數學上用維度來描述空間結構狀態,也做了進一步抽象——超越物理空間,只要是幾個相互獨立的量都可以構成數學中的空間,於是有了n維空間。n可以是任何自然數,甚至分數和無理數(見“分形與分維”)。物理學中也給能量規定了單位,使得能量量化可測。哲學上講,時間、空間、能量都是事物,事物之間是普遍聯絡的。時間、空間和能量的聯絡更為緊密,它們是且規定著物質的存在方式的運動變化的狀態。一定意義上講,物理學就是研究事物(主要是物質)的時間、空間(包括質量和結構)及能量狀態和變化的問題的學科。物理學中的速度、加速度就是描述事物(主要是物質)空間狀態(結構和質量)和能量狀態相對於時間變化的量。篇幅有限,不知道說清楚沒有。

  • 9 # 東方哲學思維

    哲學是科學實驗的昇華,兩者相互促進,現代哲學首要任務是解決物質本源問題,宇宙為什麼存在?怎樣存在?對時間空間本質的認識是突破關鍵,宇宙模型必須是自洽的,是無須創生的,一直簡單地存在著,人因探知裝置的簡隨單而視而不見!所以以量子學作為微觀宇宙的入口,對空間本源全面突破,

    放棄人擇意識,才能發現真諦,我們看到的都是現象,是光子和大腦的重構,時間只是描述過程的變數,是人定義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咸豐如果不撤奕訢的軍機職務,第二次鴉片戰爭會是怎樣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