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筱原123
-
2 # 牧漁子
史記上記載了鴻門宴的驚險一幕,這座次的學問可深了。
史記上記載說,“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 —— 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把座次理清楚,就是項羽和項伯並排面向東坐,范增面向南,劉邦坐在大帳中的南面,面朝北。張良坐在東面,面朝西。
古代就座次安排來說,分為堂上和室內。兩者有較大區別。古代皇帝面南背北,是因為這是在朝堂之上,一般在堂之上舉行的活動都是南向為尊,古人常把稱王稱帝叫做“南面”,稱臣叫做“北面”。
但室內就不一樣了,一般東西長,南北窄。室內的主位在西邊也就是面東而坐,這個位置是尊者坐的位置。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東面西。項羽請劉邦是來吃飯,並不是來過堂,當然是按照赴宴的規矩安排,就是室內禮節。做東者是項羽,所以項羽東向坐,一是代表它的身份和地位,二讓劉邦面北而坐,頗有喻其稱臣的蔑視之意。
由此我們也可以斷定,這鴻門宴並沒有安排在項羽的中軍大帳之中,而是安排在一個庭室的宴會廳裡。當時的情景,誰也沒有見過,100多年後,司馬遷惟妙惟肖的描述真是用心良苦。
-
3 # 饞嘴肥貓鏟史官
這個問題問得好,咱們今天就來談談中國古代的禮儀中關於席位的尊卑次序問題。
在《史記》的記錄中,專門描述了關於鴻門宴中眾人的座次順序,這可不是無端無由的一筆,而是體現了當時雙方的實力和心態。關於席位的尊卑次序,在《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曾經有一段這樣的記載: 戰國先秦時期,當君主召開朝會,大臣們分坐在兩邊(所謂“坐”,其實是跪,那個時候沒有椅子,人們都是以跪為坐)。從上文中的藺相如“位在廉頗之右”,我們可以知道,在當時的朝堂上,座次以右為尊。
而《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錄長平之戰中,又有這樣的一段記述:趙括當了主將,“東向而朝”,就是坐在西面,面向東,接受將士們的禮敬。
而到了明朝晚些時候,《柳敬亭傳》中有這樣的一段記載: 柳敬亭被眾人擁戴,“使之南面上坐”,這就是說,在明朝末年,座次又成了以南為尊。
為什麼會這樣呢?這與建築格局的發展變化有關。
在中國古代,人們居住的建築大多是堂室結構,正門向南,前面有堂,是交際行禮的地方;後面有室, 是休息的地方。
在堂與室之間有個隔牆,在牆的西邊有個窗戶,這叫“牖”;而在牆的東邊有個門,這叫“戶”。
進入“室”之前,必然要經過“堂”,這就是成語“登堂入室”的由來。
在“堂”中,最尊貴的座位是面南而坐。
古代的宮殿中,皇帝開朝會,坐在北面,面朝南,臣子則朝拜君主,面向北方。所以,我們通常把當皇帝稱為“面南背背”。
這就是《易經》中所謂的: 《資治通鑑·赤壁之戰》中有一段講的是諸葛亮去見孫權,對他說: 這意思就是說,如果你孫權沒有做好戰鬥準備,就早點向曹操稱臣,“北面而事之”。
那麼我們知道了,在朝堂上,皇帝是面南背北而高坐,兩廂的大臣們則按照官位的高低依而次排列,官位高的就排在前面,而同一排中,官位高的在右邊,“以右為上”。
因此,在“堂”中,座位從尊到卑的順序依次為:但是,劉邦和項羽是在秦漢時期,而當時,項羽也不是君主,項羽和劉邦的會面並不是在“堂”中,而鴻門宴是個飯局,大家在一起吃飯,應該是在“室”中,這個情況就與“堂”的規矩不同了。
在“室”中,東西的距離比較長,南北則比較窄,而在“室”喝,座位從尊到卑的次序是這樣的: 在中國古代時候,對老師十分尊敬,坐席的時候,面向東方,坐在西面的席位,被稱為“西席”,表示崇重。
在《稱謂錄》中是這樣記載的: 漢明帝以師禮尊重桓榮,讓他坐在“西席”,就是基於這個禮儀規則。
現在大家明白了,“室”和“堂”是不同的,“堂”是坐北面南為尊。而要是參加筵席,則是“室”,從尊到卑的次序依次為:
1.坐西(面東)、
2.坐北(面南)、
3.坐南(面北)、
4.坐東(面西)。
請客的主人通常是坐在東邊,這是上酒菜的通道,也就是咱們通常把請客的主人稱呼為“東道主”。
就是下圖:那麼,按照這個禮儀規則,項羽請客,劉邦和張良是客人,本來應該是下圖的席位次序:
但在《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的鴻門宴的座位安排卻是這樣的: 也就是下圖:項羽很不客氣,先佔據了最尊貴的“西席”,又把亞父范增安排在第二尊貴的北席。讓劉邦坐在較卑位的南席上,張良則在最卑位“東道”。
這是什麼意味呢?
一、意味著項羽在這次會面中給劉邦來了個下馬威,給他一個嚴重的鄙視;
二、項羽是以這種方式告訴劉邦:你必須清楚以後的政治形勢,我項羽要當老大了,你要臣服;
三、要劉邦表態,這席位的尊卑安排,看你劉邦爭不爭,言下之意:這個天下霸主之位你敢與我項羽相爭嗎?
四、看劉邦集團的馴服程度,如果有任何不滿,馬上就收拾掉他們。
而劉邦,張良對坐席的安排並無表現出任何不滿,接受了卑微,恭敬臣服,只求保命。所以,項羽最終沒有接受亞父范增的暗示,留了劉邦一條性命。
-
4 # 高了高
古人待客的規矩:
如果只是賓主之間,東向最為尊貴;如果是君臣之間,君主要面南背北,臉朝南,臣子則臉朝北。
《史記》裡面的安排卻是:
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
正常情況下,如果來的是尊貴的客人,應該“東向”,也就是坐在西面,面向東方;
其後依次是南向、北向、西向。
司馬遷的順序,就是按尊卑的順序來的。
項羽做了最尊貴的位置,並沒有把劉邦當成貴客。
次尊貴的位置,留給了范增,也沒劉邦的份兒。
劉邦只是坐在了排老三的位置,低於范增。
至於張良,比劉邦級別更低,自然只能陪在末座了。
這個位置排序,說明項羽根本就沒把劉邦放在眼裡。
在他眼中,劉邦不是客人,說好聽點叫下屬,說不好聽點——幾乎可以看做一個俘虜。
-
5 # 上將噯福斯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也很簡單。
中國自古是禮儀之國。以周禮為代表,有一套完整的禮儀規範,尊卑有序。
單以人們的座次而論,就有很多講究。不同的場合,尊卑的位置是不同的。
朝堂之上,以坐北朝南為尊。所以君王都是坐北朝南。大家去故宮去看看,皇帝的寶座就是坐北朝南。老話講,衙門口朝南開。也是這個講究。
為什麼要坐北朝南呢?這和風水有關。最好的風水前有麗水、背靠明山,而山南水北謂之陽。所以要坐北朝南,背靠明山,面向麗水。
朝堂之上,大臣位列兩班。以左為上,以右為下。成語有“虛左以待”。
《道德經》雲:“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詩經·小雅》有詩云:“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但是這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有的朝代以左為尊,有的朝代以右為尊。沒有一定之規。
平常交際,又是另一套講究。秦漢之際,人們平常交際聚會,坐西朝東為尊。所以項羽“東向坐”。表明他的尊貴地位。劉邦作為客人,坐在項羽的左手邊,北向坐。還算有點尊嚴。張良敬佩末座,西向侍。就是坐東朝西,侍奉諸人。地位最低。
回覆列表
中國是禮儀之邦,人際交往中的座次非常講究的,顯示著人們社會地位的高低貴賤,體現著主人待客的不同態度。古代宮室一般座北朝南,室內座位以朝東方向為尊,自古就有“東家”、“西賓”的說法,一般來說,客人的座位在西,主人陪客的座位在東。
《史記·項羽本紀》司馬遷描繪鴻門宴中的座次:“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就是說,項羽和項伯面向東坐,范增面向南坐,劉邦面向北坐,張良面向西陪侍。項羽、項伯本是主人,可他們卻佔據了坐西朝東的尊貴之位,而客人劉邦卻被安置在坐南朝北的座位上。可見當時的情勢,誰勢力大誰就是老大。也可見項羽的驕矜專橫、唯我獨尊,劉邦忍辱偷生,委屈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