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偉大光榮正義

    說白了,日本就沒有幾種像樣的坦克,基本就是被按在地上摩擦的份。

    挑幾個常見的來看:

    94式超輕型坦克,1935-1937年投產,3.4噸重,32馬力發動機,裝甲最厚12mm,裝備一挺6.5mm機槍。

    95式 Ha-Go輕型坦克,1936-1943年投產,7.4噸重,120馬力,裝備一門37mm坦克炮和2挺7.7mm機槍

    89式 I-Go 中型坦克,13噸重,120馬力發動機,裝甲最厚17mm,裝備1門57mm短管坦克炮及2挺6.5mm機槍

    97式 chi-ha 中型坦克,1938-1943年投產,15.6噸重,170馬力發動機,最厚裝甲25mm,裝備一門57mm坦克炮和2挺7.7mm機槍

    一式 Chi-He 中型坦克 1943-1944年投產,19噸重,240馬力發動機,最大裝甲厚度50mm,裝備1門47mm坦克炮及2挺7.7mm機槍

    三式 Chi-Nu 中型坦克 1944-1945年投產,19噸重,240馬力發動機,最大裝甲厚度50mm,裝備1門75mm坦克炮及1挺7.7mm機槍

    與同時期幾個大國的坦克相比,日軍坦克車重較輕,裝甲較薄,坦克炮威力也極其有限,對付當時缺乏重型裝備的中國軍隊還可以,但是一旦遇上了美國爸爸……呵呵……就拿M4A3來比,車重30餘噸,裝備76mm坦克炮,車體裝甲最厚63mm帶47度傾角,炮塔裝甲最厚89mm,基本碾壓日本一干坦克,至於T26和kv、IS之類的就不用拿出來了,純粹欺負人。

    當然了,日本也不是沒有雄心壯志,例如 車重120噸,裝甲最厚200mm,裝備105mm坦克炮的O-I重型坦克瞭解一下:

    貌似還造了個原型車,夢想總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與質量相比,更要命的是數量,主力97式坦克大致造了1100餘臺,二戰後期出現的一式和三式中戰車,在效能指標上勉強不算落後,但是產量只有160臺左右。還是拿美國爸爸的M4坦克來比,算上亂七八糟的改進型和變形車,產量達到4.9萬輛;毛子爸爸的T-34嘛……8.4萬輛,嗯。

    大概就這樣。

  • 2 # 全球鷹70212512

    日軍的坦克是所有列強中最差的!由於國力有限,而且海軍是大頭!不像德軍,陸軍為主!而且作戰物件是以輕武器為主的國軍,因此輕坦是最優的,而德軍的作戰物件都是科技發達的國家,需要重坦和中坦!

  • 3 # 王司徒軍武百科

    二戰時期,日本的坦克恐怕算是最爛的,除了那些不怎麼發展坦克技術的國家外。

    對比上坦克大國,德國、蘇聯、美國,以及第二梯隊的英國、義大利、法國,日本的坦克無論裝甲、火力、機動、戰術運用和理論支撐都低人一等,就連戰績都拿不出手。

    就說這個“哪個更好”的“更”字,難道讓日本的坦克與“虎式”、“虎王”、“老鼠”PK嗎?論PK,美國的M4和M3在太平洋的鬼子身上也算是找夠了被元首撕裂的自尊心了。

    所以這根本不是哪個更好的問題,而是日本坦克如何爛的問題。

    上圖是1940年被德軍繳獲的法軍69噸“夏爾2C”坦克,

    日本資源緊缺、武器生產材料匱乏,甚至連支撐機械化的燃料都捉襟見肘。為了支撐戰爭,日本常年從國外進口鋼材、燃料,這其中大部分又分潤給了日本軍政府的親兒子海軍馬鹿。能留給陸軍們的資源實在不多,二戰的日本陸軍待遇比起海軍真的是差的可以。

    所以日本不可能拿出大量的鋼鐵為陸軍開發特別重型的坦克,輕型化成了日本坦克的顯著特點,拋開那些圖紙中的XX噸妄念,實戰中的日本坦克最終也不過當時中型坦克的檔次,甚至還要輕不少。

    對比下蘇聯的T35坦克,這類皮薄大餡的“重型”邪路,似乎成了日本重型坦克的設計標杆。

    日本當年搞出的95“重戰車”只有26噸,正面裝甲35mm,側面30mm。炮塔30mm,側面25mm,使用了94式70mm戰車炮做主炮,車體前方還安了個打37炮的小炮塔,後腦勺和菊花都安排了7.7mm幾槍。但最大速度僅為為22千米/小時。與那些滿山浪的他國同行比起來,還不如去死好了。

    當然,這種資料在1935年其實還湊合,甚至並不落後,像同時代的坦克,什麼T26啦、BT-7啦、哈奇開斯H39啦、雷諾R-35啦、二號坦克啦如果真對上95還真有點慫,但好歹你也得生產啊?只有4輛是因為自己都木有信心麼?

    這裡需要區分下日本二戰時比較氾濫的“95式輕戰車”,這種輕型坦克算是日本軍方比較滿意的款型,它到1943年停產,生產了2348輛。

    這種坦克只有7.4噸,最大速度40km/h,據說實際能在某些條件下飈到45km/h。有一門37mm主炮和2挺7.7mm機槍,裝甲最厚只有12mm。

    在諾門罕戰役中,裝備了35輛95輕戰車的安崗支隊透過大雨襲擊了哈拉哈河的蘇軍陣地,繳獲4門120炮,擊毀蘇軍坦克裝甲10輛,只付出了損失1輛95的代價。

    然而這都是95很強的錯覺,隨後它們被蘇軍的坦克打得不要不要的。這個戰績只能說明起碼在那個年代,日本坦克還沒有完全爛到骨子裡。

    戰爭越往後發展,日本戰車的設計和裝備就越跟不上時代,具有1500臺產量的97式中戰車,以15噸的戰鬥全重對抗鬼畜們的坦克多年,25mm的裝甲在二次大戰後期P都不是。要不這車的名字“三菱奇哈”怎麼聽著像罵人呢?

    97裝備了海軍和海軍陸戰隊,但公路38、越野20km/h的速度在這個重量級別的坦克裡實在拿不出手。裝甲採用的是鉻合金表面硬化板,30多mm的厚度只夠防禦遠處的37炮。在美軍發現了日本坦克薄皮小餡兒的秘密後,士兵們對這種東西的敬畏感直線下降,不光M4敢出來過把“虎式坦克”的癮,連M3斯圖亞特這種歐洲戰場被評價為“不適合作戰”的裝備都能閃耀在貝里琉、瓜島和塔拉瓦上空。

    膽子肥了的美軍後來還開始用“非制式反坦克武器”去對付日本坦克,比如槍榴彈、航空機槍、重機槍和噴火器等等,據說許多日本坦克往往受不住美式槍榴彈的攻擊。

    更搞笑的是,美軍專門拍出軍教片,教導軍人如何用水壺反日本坦克,例如95輕戰車炮塔轉動時,會露出一個可以正好卡水壺的縫隙,丟進水壺此坦克的手搖炮塔即傻眼。只不過美軍一般不考慮這種無聊的問題,一輛M4就能耍無雙了,前提是守好那些自爆的JAP。

    不過日本人還是頗有些聰明才智的,比如說“水陸坦克”,或者說“兩棲戰車”,日本人的技術就挺不錯。

    他們造出了“特二式內火艇”,這種裝備由前後浮箱和坦克車組成,在水中由後部的螺旋槳驅動,掛上浮箱就是快艇,摘掉浮箱就是坦克。美華人調查日本裝備時誰都不看,唯獨對這種東西非常感興趣。

    最後放上一張虎王洗腦。

  • 4 # 雙馬尾班長

    事實上,在20世紀30年代,日本坦克的水平和歐洲西方國家是相等的。德國主要裝備二號坦克和三號坦克,美國最先進的是M3輕型坦克,蘇聯是BT-7快速坦克,閃電戰還只是雛形,各國的坦克仍然被大量用來支援步兵。與其他國家的坦克和戰術理念相比,日本的八九式和九五式坦克並不算落後。

    圖為八九式坦克

    但是,戰場環境和對手的不同很快就是的日本坦克和歐洲坦克走上了不同的發展路線。隨著德國快速的發展坦克,英法很快就裝備了諸如瑪蒂爾達、夏爾這樣的重型坦克,蘇聯和德國也開始少量生產T-34和四號坦克,快速的更新換代使得歐洲坦克的發展十分迅速。

    圖為夏爾B1坦克

    而在太平洋戰場,日本軍隊的對手中國僅有一些少量的輕型坦克,橫掃東南亞的過程中,日本軍隊的步伐也沒有因為美國的坦克受到干擾,這使得本來和西方國家處於同一起跑線的日本坦克發展很快就慢了下來。並且,日本嚴重缺乏戰爭資源,貧瘠的礦產和石油根本不足以支援日本大量生產坦克並組建裝甲部隊,這也是日本坦克科技樹發展緩慢的主要因素。

    圖為謝爾曼和繳獲的日本坦克

    而且,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海軍當道,所有戰略資源都開始向海軍傾斜。本就因為鋼材少省吃儉用的日本軍隊更不捨得在沒有需求的情況下發展中型和重型坦克。而相對的,不會因為資源受到限制的美國很快就發展到了M4謝爾曼坦克,可以說形成了鮮明對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尤文的貝爾納代斯基聯賽零球零助,是怎麼做到和C羅,伊瓜因已經迪巴拉幾乎平分上場時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