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遺失的人生
-
2 # 一杯紅酒370
益陽市文物管理處組織召開的赫山區龍光橋鎮羊舞嶺古窯址保護工作座談會上,傳來一個好訊息: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專家團隊調研後認為,羊舞嶺古窯址所包含的歷史、文化、藝術、社會四大價值不可低估。
類似羊舞嶺窯場在長時期持續燒造,但在不同時期模仿不同名窯風格以適應市場與社會時尚的窯場,在全國並不多見;與時代相近又同在洞庭湖地區的湘陰烏龍咀窯、汨羅營田窯、岳陽鹿角窯相比,羊舞嶺窯在燒裝方法和器物裝飾風格上都有自身顯著的特點,歷經宋、元、明、清,羊舞嶺窯場的生產狀況與歷史,對研究中國南方宋元民窯的發展史,尤其是研究以民窯為代表的湖南地區區域經濟史和區域特色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各窯場均以某一釉色產品為主,兼燒少量其他釉色產品,羊舞嶺窯場的紋飾以寫意花卉紋為主,藝術風格獨特;遺址的保護利用,對於促進區域文化的傳承、提高文化自覺性、推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促進旅遊業發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因此,羊舞嶺古窯址專案被市政府列為我市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三大核心專案之一,並列入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規劃建設。
-
3 # 一車三人行
在赫山區龍光橋鎮早禾村一個草木繁盛的小山頭上,到處是破碎的瓷片和窯具,精美的青瓷、如玉的白瓷、印著蓮花的黑釉瓷,堆積如山,俯首可拾。這裡是羊舞嶺古窯群遺址,分佈在早禾村及附近幾個村落,面積約13平方公里。古窯群始於宋代,盛於南宋、元、明,衰於清期,是湖南歷史上規模宏大、質地較好、品種齊全的古窯群。前不久,羊舞嶺窯入選第七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古窯遺址遍地瓷片
現今可考的羊舞嶺窯古窯址,東至滄水鋪鎮蜈蚣塘村,西至謝林港鎮石灣村,北抵工業園帥家村,南至龍光橋鎮早禾高嶺村,共有26處窯址,分佈於10個行政村,面積約13平方公里,大都儲存完好。5月,順著早禾村的一條鄉間小道蜿蜒而上,我們進入了古窯地帶。許多深色青瓷碎片鑲嵌在泥土裡,和小道渾然一體,不細看還分辨不出來。我們腳下,就是千年前古人燒製瓷器之所。
赫山區宣傳部副部長湯濟夫是研究羊舞嶺窯的專家,他帶著我們來到了一處山坡前,山坡上的土堆裡是重重疊疊的瓷片。湯濟夫隨手撿起一片青瓷,又彎腰撿起一個瓷模,兩者一拼,巧了,嚴絲合縫!他說:“這裡是一處文化堆土層,有12米高,生產南宋至元中期的青花瓷。採取復燒法來生產器具,這是一種把碗盤一類坯件反扣在窯具的技燒方法。你們看,碗的邊緣沒有上釉,扣在窯具上就不會粘連,稱之為盲口。”
漫山遍野的瓷器碎片。
1979年4月,原益陽縣文化館組織文物調查時,在羊舞嶺發現了這一片古瓷窯址。當年7月,縣文物專幹盛定國對窯址進行了兩次複查,發現文化堆積集中點有高嶺、牌樓、早禾、楊泗等九處,並實地採集了大量標本。從此,羊舞嶺古窯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羊舞嶺古窯最早距今已有千年歷史,是宋代仿龍泉窯,明代仿景德鎮窯的地方窯系。燒製的瓷器主要以青瓷和青白瓷為主,在裝燒方法和器物裝飾風格上都表現出自身的顯著特點。同時也反映出當時仿定窯、仿景德鎮窯、仿龍泉窯的一些燒製方法和模仿釉色。對中國南方宋元民窯的發展史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這個遺址的挖掘價值很大,我們推測可能與鄰近湘陰的嶽州窯、長沙窯有關聯。在民間傳說和故事中,羊舞嶺窯還與南宋農民起義領袖楊么聯絡在一起,對當地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當然,這需要進一步的考古研究來論證。”市文廣新局副局長龍濤濤說。
千年制瓷歷史長卷
目前羊舞嶺發現的窯址有26處,按生產規模推斷,當時應該有好幾千名制瓷工人。為什麼會選擇在這裡建窯制瓷,專家給了我們答案。在宋代,北方的工業技術要比南方先進,制瓷業也不例外。當時宋、官、汝、鈞、定哥窯都是以北方瓷器為主。南宋板蕩,居住在北方的漢人逐漸向南遷移,帶來了先進的手工業技術。益陽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溼潤氣候,境內Sunny充足,雨量充沛,氣候溫和,樹木茂密,同時,盛產高嶺土和釉料。豐富的燃料和優質的原料,為制瓷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解放後我市成立的大眾瓷廠和資江瓷廠,至上世紀90年代還在生產瓷器。
在早禾村建新組村民李許生的房前,有一口長滿浮萍的小水塘,乍看並不起眼。但專家告訴記者,燒窯需要的原料是高嶺土,這口小水塘是先人取土挖掘留下的遺蹟。而他家雜屋後的小山坡,是一個典型的古龍窯,形如龍身,由窯門、火膛、窯室、排煙孔等組成。龍窯是拱形頂,整體呈很窄的長方形,與地面有一定的角度。火焰由下部的窯頭至上部的窯尾,與窯身平行流動。這樣,木柴燃燒釋放的熱量,能夠很快實現窯內各處的同步升溫。
在專家的解說下,一副先人制陶的畫面呈現在我們眼前:一些滿頭大汗的窯工奮力揮钁,掘出的高嶺土堆成小山。旁邊是竹子搭成的作坊,有人在和泥,把原料做成大小不一的泥塊。製坯匠腳踏轉輪,雙手靈巧,一個個泥瓷很快成形。畫匠在坯胎上描畫,山水、花鳥,龍鳳、魚蟲、梅蘭、竹菊、福祿,多姿多樣。窯口前,有工匠運柴燒火,而窯頂上的瓷器已經出窯,窯工肩挑手提,由小路直接運至一個名叫碗棚山的瓷棧等候發運。
羊舞嶺瓷遠渡重洋
明末清初,洞庭湖及資江水域的船舶、木筏可直達早禾及周邊一帶。發達的水系為窯瓷的對外運輸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當地生產的瓷器透過水路運輸抵達資江並進入洞庭湖,再經洞庭入長江,銷往全國各地,甚至透過陸路和水路,遠銷西亞和東南亞地區。
如今可以考證的是,窯址附近有一條古河道與洞庭湖水系的爛泥湖相連,因長年流砂沉積,上游靠窯址一帶已不能通航,這個地方叫清溪。下游透過修浚後經爛泥湖注入湘江,改名新河。沿著這條古河道從囤瓷口溯河而上,沿河兩岸的山坡路邊到處散佈著殘瓷片和燒窯工具。這些窯址主要分佈於這一河道水系兩旁的低矮丘陵地帶,古河道現已成為寬闊的稻田區、大小不等的水庫和水塘。湯濟夫說:“羊舞嶺窯走向衰落的原因有兩個,在元代,瓷都江西景德鎮出產的青花瓷已成為瓷器的代表,逐漸壟斷了市場,對陶瓷產業有強力的衝擊,還有一個就是水路的中斷。”
看完幾處古窯,我們在小路上與一位老人相遇,他的房子就建在窯址前。老人叫李蘇良,上世紀80年代初是原益陽地區文物工作隊徵收流散文物的通訊員。他笑著說:“我帶著工作證件和發票,跑遍了大大小小的鄉鎮,收集了許多失散的文物。”據老人回憶,他收集過很多羊舞嶺窯瓷器,其中不乏精品。有碗、盞、酒壺,還有一種大磁碟。古窯出產的大磁碟,顯然是適應阿拉伯人、波斯人用手抓飯的習俗而產生的一種大型蝶類器皿,是研究這一時期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證。
羊在古代是寓意吉祥的動物。羊舞嶺窯瓷器上的花紋,不管卷草還是文字,都像是在畫羊。人們不禁猜想:羊舞嶺是因羊在山坡上跳舞而得名,還是因為有羊舞嶺窯,這裡才叫羊舞嶺?不管怎樣,它是益陽重要的文化遺產,代表著古代益陽的手工業發展水平和祖先的創業精神,值得我們珍惜和葆有。隨著考古挖掘的深入和羊舞嶺窯遺址公園的建設,這個神秘的古窯群將逐步揭開神秘的面紗,為世人提供一方精神和文化的樂土。
-
4 # 愛旅遊的哆啦
羊舞嶺古窯址位於湖南省益陽市城東南15公里,窯址分佈於益陽市赫山區龍光橋鎮早禾村、石筍村和滄水鋪鎮交界的丘陵山地,由薛家坡窯址、高嶺窯址、凸咀上窯址、楊泗廟窯址、李家村窯址等窯址群組成。該窯址群始於宋代,盛於南宋、元、明,衰於明末清初,是湖南歷史上規模宏大、質地較好、品種齊全的古窯群。
羊舞嶺古窯出品的宋、元、明時期青瓷,源於景德鎮湖田窯青白釉瓷和浙江龍泉窯青瓷,從形制與裝飾工藝上鑑別同益陽出土的宋元、明青白釉瓷和龍泉窯青瓷有一些相似之處。羊舞嶺古窯瓷胎採用本地高嶺土燒製,胎質堅硬緊密呈灰白色。宋末元初所燒器物較小,胎體輕薄,元代至明代中期胎體厚重而器形變大,進入明代晚期碗、盤、杯等器物趨向小巧而胎體變薄,與景德鎮晚明民窯生產的小盤小碗等器物的工藝相接近。宋元時期釉面厚薄均勻,較為滋潤,釉色主要有青白釉、天青釉、粉青釉等,明代中前期釉汁有厚有薄,厚者晶瑩透亮,有玻璃質感和開冰裂紋其類似龍泉窯,晚明至清代釉面多不純淨,施釉多不均勻。青瓷在裝飾手法上多模仿青白釉與龍泉青瓷,有篦劃、刻花、模印、貼塑和鏤空等工藝較為常見,元代褐釉點彩朵花紋上承長沙窯的裝飾特點。器物用途以生活實器為主,陳設器與冥器較少見,器形有瓶、罐、壺、香爐、盞、油燈、硯臺、水注以及盤和杯,碗形多變有斗笠碗、折腰碗、墩式碗、高足碗、臥足碗和斂口碗等。在裝燒技術上繼承了景德鎮北宋青白釉瓷匣缽覆燒工藝,大量的碗、杯、碟器物口沿無釉形成芒口,質量稍好的器物在口沿上塗了一層褐釉彩,另外使用疊式燒法而造成一些盤、碗與蓋缽內底無釉或造成澀圈以至失去美觀。
回覆列表
羊舞嶺古窯址距今有千年歷史,是益陽重要的地方文化遺產,它代表著古代益陽的手工業和人民的創業精神。歷經宋、元、明、清四代,產品以宋、元時期的青白瓷為特色,對中國南方宋元民窯的發展史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從這些產品中可看出它綻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1996年1月4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對其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窯址整體儲存較好。所以如果你對工藝品歷史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的話,值得推薦一遊!。
此窯址發現於上世紀70年代,窯址考察範圍的面積達十萬平方公里,顯露出的古窯場面積近20000平方米,大量的窯具與殘瓷片堆積如山,燒造年代始於南宋,為宋仿龍泉窯,明代仿景德鎮窯的地方瓷系,文化堆積比較集中的點有早禾、高嶺、大塘、瓦渣侖、水井坳等九處,產品釉色有青釉瓷、黑釉瓷、青白瓷、青花瓷等。器型主要有碗、盅、盤、壺、杯、盞、碟等,紋飾以寫意花卉紋為主。其中又以出產生活用品的瓷器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