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神舟六
-
2 # 閒壇故事匯
《三國演義》上說諸葛亮第一眼見到魏延就看出了他腦後長有反骨,當時就恨不得要殺他,多虧劉備給魏延說情才救了他一命,事後諸葛亮解釋說:嚇唬他一下,給他一個下馬威,以後只要我和你還在,他就不敢造反。果然,之後十幾年,魏延都老老實實的,就是因為害怕諸葛亮。
其實呢?諸葛亮又不是神仙,也沒有X光機,他怎麼知道魏延長有反骨?
真正的歷史上,兩人的關係很微妙,由於蜀漢缺少王將之才,所以諸葛亮只有啟用魏延,但卻又對魏延時時提防。而在諸葛亮死後,魏延為了爭權,和楊儀一起上演了一場鬧劇,最終鬧得兩敗俱傷。
諸葛亮和魏延的關係,我個人覺得就是利用和反利用的關係,誰對誰都沒有真情實意。
-
3 # 零陸壹捌1225
要說這個問題吧,可以從魏延謀反說起。
公元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最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軍中。據《三國志·蜀書十·魏延傳》記載,丞相臨終前,召開了一個秘密的榻前會議,參加會議的有楊儀、姜維、費禕等人。諸葛亮遺命,他死之後,不要繼續北伐了,全部撤回蜀國,撤退的時候,“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使自發”。意為如果魏延不服從命令,你們不要管他,軍隊自己開拔。諸葛亮病故後,楊儀等人秘不發喪,並派費禕前去揣摩魏延的意圖。魏延知道後果然不聽指揮,並說“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丞相去世了,可我魏廷還活著,還可以帶領部隊繼續北伐,為什麼因為一個人死了就把天下的大事都耽誤了?再者,我魏廷何人憑什麼要給楊儀斷後?)魏延也沒管楊儀他們,自顧自的部署軍隊,並與費禕聯名告知諸將。費禕哄騙魏延說,“當為郡還解楊長史,長史文吏,稀更軍事,必不違命也”。楊儀是長史是文官,不會打仗,我去替將軍做做他的工作,他必定會聽將軍的。於是出門上馬就跑,等魏延醒悟過來已追不上了。於是派人去打探訊息,發現楊儀等人已經按諸葛亮的部署準備撤退了。魏延大怒,你撤我也撤,並搶在楊儀之前,一路上過河拆橋,燒燬棧道。楊儀、魏延兩人也先後上表朝廷告對方叛變,“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後主劉禪一看就不明白了,這是什麼情況?於是召來蔣琬董允等人詢問,蔣琬董允說我們可以擔保楊儀是不會謀反的,這個魏延嘛,那就不好說了(琬、允鹹保儀疑延)。這不就是說魏延謀反嘛。這一下魏延就難辦了,一方面蔣琬率宿衛營前去堵截魏延,另一方面楊儀在後面窮追猛趕。最後魏延搶佔了南谷口,出兵迎擊楊儀,楊儀令何平出戰,何平斥責魏延搶先撤退,並說丞相剛死,你等怎敢如此放肆?魏延計程車兵知道魏延理虧,便沒人願意效力魏延,紛紛撤去。魏延與他的兒子帶著數騎逃奔漢中而去。楊儀派馬岱追擊並斬殺魏延,馬岱將魏延的首級擲於楊儀前,楊儀跳起來踩著魏延的腦袋罵,庸奴,看你還作惡。遂夷延三族,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這便是三國志記載的魏延謀反的前後經過,而且這中間太多蹊蹺了,為了不扯遠了暫且先不說。我們先來看看兩個主角。
魏延字文長,211年以部曲身份(漢代軍隊編制名稱,大將軍營有五部,部下有曲。聯稱泛指某人統率下的軍隊。)跟隨君主劉備入蜀,在取蜀攻略中數有戰功,升為牙門將軍,後諸葛亮北伐,任徵西大將軍。魏延的軍事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劉備稱王后遷回成都,需一重將鎮守,大家都以為是張飛(此時關羽守荊州),張飛自己也這樣認為,但劉備卻破格提拔了魏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大家都很驚訝劉備這樣的安排。劉備大會群臣,問魏延,如今我把鎮守漢中的重任交給你了,你當怎麼辦?魏延回答說,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先主稱善,眾鹹壯其言。魏延每次跟隨諸葛亮出征,都要求諸葛亮分兵,如韓信故事(韓信替劉邦打天下就是劉邦自己領一支軍隊,韓信領一支軍隊),諸葛亮每次都不同意。魏延認為諸葛亮膽怯,感嘆自己一身才謀無法施展(諸葛首次北伐時,魏延就曾提出著名的“子午谷奇謀”,但因種種原因諸葛未能採納,這裡不表)。魏延的能力是必須要肯定的,也正是魏延仗著自己勇猛過人、勞苦功高,難免心高氣傲目空一切。當時很多人都忍讓著他,甘願居他之下。唯有楊儀一人不趨炎附勢恭維他,時有衝突,魏延對此十分惱火,兩人關係也如同水火。
再來看看楊儀。楊儀字威公,襄陽人。建安中,楊儀為荊州刺史傅群之主簿,不久背傅群而投襄陽太守關羽。關羽命楊儀為功曹,遣往蜀中見劉備。劉備與楊儀共論軍國計策,政治得失,甚為欣悅,因此闢楊儀為左將軍兵曹掾,後丞相諸葛亮以楊儀為參軍署府事。建興八年楊儀遷長史,加綏軍將軍。諸葛亮數次出軍,楊儀常為其規畫分部,籌度糧谷,處事極捷。因此一應軍戎節度,皆由楊儀取辦。由此看來,楊儀也是個非常有才幹有能力的人,深受劉備和諸葛亮的器重。但同時楊儀的缺點也很明顯,心胸太過狹窄,致使他自取滅亡。諸葛亮死後,接替他的是蔣琬,楊儀認為自己的官職與能力都在蔣琬之上,而如今位在其下,憤憤不平屢出怨言。大家都因為怕他亂說話而不願與他交往,只有費禕還和他有走動,楊儀又對費禕抱怨,費禕密告後主,後主大怒欲斬之,蔣琬以其有功諫止,於是後主廢楊儀為庶民,徙漢嘉郡。楊儀至徙處,因不勝羞慚而自殺。
此二人一文一武各自獨當一面,能力才幹都相當拔尖,但二人矛盾卻勢同水火,甚至鬧到一人拔刀一人痛哭。“值軍師魏延與長史楊儀相憎惡,每至並坐爭論,延或舉刃擬儀,儀泣涕橫集。禕常入其坐間,諫喻分別。——《三國志·蜀書十四·費禕傳》”甚至連丞相也無可奈何,“亮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三國志·蜀書十·楊儀傳》”講到這裡其實大致也能看出諸葛亮和魏延的關係了,應該說是必須重用,但不太信任。必須重用是因為魏延這個人的軍事才能確實突出,在蜀漢後期人才凋零的情況尤為重要。不太信任是因為魏延其人性格高傲,性情極惡,人人都避其鋒,自己死後恐無人壓制,無法委以重任。這點從諸葛亮死後魏延不按諸葛遺命行事可以看出。魏延屬於那種強盜土匪一般,楊儀則是喜歡搞小動作,兩個人諸葛都不能缺,但又都不能委以重任,兩人在性格上的短板太過明顯,這也是二人之死的根本。
-
4 # 李潛遠
諸葛亮一開始就對魏延執有偏見,認為魏的行為不宜委以重任,諸葛亮以超群的魄力,震懾魏延俯首聽命,也始終不敢跳開孔明的手掌心,心想孔明死了,就沒人奈何他,殊不知孔明對他的防備之心,根深蒂固,末尾還是亡於孔明的計謀.之中,從此可看出做人一定要忠字當先,貪利忘義賣主求榮,任何時候都會被人唾棄。
-
5 # 凡事捋一捋
蜀漢內部派系之間的裂隙是不可融合的,江北派,北荊州派(主動跟隨劉備的),南荊州派(被動跟隨劉備的),益州派。
這四個派系之間的矛盾其實是非常尖銳的,諸葛亮一直北伐的最重要的原因不是匡扶漢室,而是利用戰爭轉移內部矛盾,畫一個一統天下都有肉吃的大餅暫時壓制內部矛盾。
東吳內鬥怎麼鬥都是一家人,而且是暗鬥,蜀漢內鬥起來的話輕則分裂,重則血流成河自行滅亡。
江北派和北荊州派掌權會維持蜀漢,南荊州派和益州派掌權絕對不會維持蜀漢。
-
6 # 在水一方122097561
他命在我我在天。就是說魏延的命運由諸葛亮掌控,多年來一直用又一直防,直到自己臨終時才安排了魏延的結局就是魏延反馬岱斬。
回覆列表
魏延也是一員猛將。想當年關羽攻長沙時黃忠力戰關公,二人各施絕技(拖刀計於神箭),結果各自惺惺相惜手下留情,被長沙太守韓玄猜疑,魏延解糧歸來殺了韓玄降了關羽。
就因為換了主子,諸葛亮就認為魏延腦後有反骨,處處打壓他。但是劉備很看得起他,竟封漢中太守鎮西將軍,職位比張飛還高。
劉備死後,魏延數次跟諸葛亮北伐都是先鋒,並出奇計帶奇兵出子午谷擊長安未被諸葛亮採納。
魏延進帳帶風吹滅了諸葛亮的七星續命燈後,孔明知道時日不多,叫來馬岱吩咐如此這般。諸葛亮死後魏延不服從楊儀之命要領軍繼續北伐,並攔截楊儀撤退大軍,楊儀在陣前說丞相臨終囑咐,只要魏延大喊三聲誰敢殺我,就將軍權交於魏延。結果魏延大喊了三聲“誰敢殺我”?第三聲剛落,身邊馬岱叫到:”我敢殺你!”手起刀落斬首魏延。
所以說諸葛亮就是魏延的命中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