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笑語千年
-
2 # 文物考古聊歷史
有學者認為,東北地區可能出現了最早的原始砣機。原始砣機的主體就是一個圓盤。類似下圖:
使用砣機,力度可以更均衡,對於塑造弧線造型會有很大的幫助。紅山文化玉器中以砣成形的有勾雲形器、扉稜、孔、刃狀邊、勾形飾。如玉龍高26釐米,斷面直徑2.3~2.9釐米,板材30 ×28×2,其底面積840平方釐米,厚2釐米。它的頭前部、眼圈兒外及眼瞼凹下,眼球上弧突起,這些只有用陀機才能做到。
紅山文化中的不同玉器器型會有不同的製作工藝,但是無論是紅山文化也好,還是其它原始玉器的琢磨,都離不開一種物質,即解玉砂。
如紅山文化的很多玉器上都有眼孔,鑽孔就需要伴以解玉砂。再比如紅山文化的馬蹄形器(箍形器),主要是以線切割法完成製作的,過程中也是離不開解玉砂。在玉器上敷以潮溼的解玉砂,以鑽桿在器物邊緣鑽一小孔,穿入繩線,用兩隻手分別握著一根線或皮革條的兩端來回的扯動,掏膛取芯。這種馬蹄形器的內部是一個芯子,這個玉芯子可是完整取下來的,已經有出土實物證明這一點。所以,完成這樣一件看起來很簡單的馬蹄形器,實則需要費盡玉工一生的心血。
總結起來,紅山文化時期,完成一件玉器,其步驟大概有5步:
①切割成材。紅山文化的先民們製作玉器的過程中普遍使用切割成材技術,使器物基本成型,經過切割後形成玉材,形狀已基本規則整齊。
②打磨加工。紅山文化先民們在製作玉器的過程中一般不直接利用切割成材的玉料,而是將玉料進行近一步加工,使邊緣稜角變得圓潤光滑,把平面加工出弧度。
④施加紋飾。紅山文化出土的玉器大部分都有紋飾,對玉器施加紋飾的方式主要有兩種:刻線和研磨。紅山文化的線刻又分為陽線與陰線。陽線紋就是玉鳥、玉蠶上的紋路,磨製而成,玉豬龍上的紋飾則是陰線,應該是使用了原始砣機才得以完成。
⑤拋光。紅山文化的玉器表面均進行了拋光,拋光的工具應該是動物的毛皮。
其實,紅山文化的這些制玉手段,也適用於史前的其它文化。《天工開物》裡有一段描述,很精準了概括了中國的制玉:“凡玉初剖時,冶鐵以為盤,以盆水盛沙,足踏圓盤使轉,填沙剖玉,逐忽劃斷,中國解玉沙,以順天玉田與真定邢臺兩邑,其沙非出河中,有泉流出,精粹如面,藉以攻玉。”
砣機與解玉砂,這是中國古代玉器製作中極其關鍵的兩樣(史前時的盤為應該是陶製或石制的,而不是金屬的)。就是這樣原始的,看似笨拙的制玉手段,造就了中國古代燦爛的玉器文明。
-
3 # 人求我
紅山文化時期沒有金屬,他們是使用什麼工具,過去說法它山之石可以功玉,主要是瑪瑙石,瑪瑙的硬度很高可以治玉,用尖銳的瑪瑙來回磨,還有最多使用金剛砂,用竹片,木條放上金剛砂在玉器表面來回磨,經過無數次來回凹槽產生,到戰國開始用金屬砣加工,產生許多精美玉器。
回覆列表
紅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間一個在燕山以北、大淩河與西遼河上游流域活動的部落集團創造的農業文化,因最早發現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郊的紅山後遺址而得名。
紅山文化是20 世紀70 年代考古界的重大發現之一。自被發現之後,這裡接連出現了諸多的美玉,打破了遼河流域沒有遠古文明的看法,展示了五六千年前紅山文化先民的藝術風采和社會文化發展情況。透過考古新發現,人們意識到,在距今八千年到六千年之前,在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這裡存在眾多以農業為主,兼以牧、漁、獵並存的氏族部落,並形成過以獨具特徵的彩陶器與玉器共存、且兼有細石器的古老文化。
(紅山文化遺址)
中國玉器的發展距今至少有七八千年的歷史。從新石器時代開始至今,先民們製作的玉器之美、工藝之精,是世界罕見的。
在紅山文化遺址中,人們發現了各式各樣的玉器。有玉龍、雙龍首玉璜、玉豬、勾雲紋玉飾、玉環、玉琚等等。這些玉器從玉質上來說,屬於透閃石,還有少部分的蛇紋石,多為墨綠色、淡綠色和淡黃色。
紅山文化的玉器中,以C型玉豬龍最為著名。這是一個呈勾曲形,口閉吻長,鼻端前突,上翹起稜,端面截平,有並排兩個鼻孔,頸上有長毛,尾部尖收而上卷,形體酷似甲骨文中的"龍"字的玉器。它通體墨綠色,體捲曲,平面形狀如一"C"字,龍體橫截面為橢圓形,直徑2.3~2.9釐米。龍首較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緊閉,鼻端截平,端面近橢圓形,以對稱的兩個圓洞作為鼻孔。龍眼突起呈稜形,前面圓而起稜,眼尾細長上翹。頸背有一長鬣,彎曲上卷,長21釐米,佔龍體三分之一以上。鬣扁薄,並磨出不顯著的淺凹槽,邊緣打磨銳利。龍身大部光素無紋,只在額及鄂底刻以細密的方格網狀紋和小菱紋裝飾。
這隻玉豬龍是以一整塊玉料圓雕而成,細部還運用了浮雕、淺浮雕等手法,通體琢磨,較為光潔,玉龍的重心位置有一孔,用繩吊起首尾水平,這都表明了當時琢玉工藝的發展水平。
紅山文化雖然距今已有八千年了,但是先民們製作玉器的水平非常高。這些玉器都經過了選材、切割、開料、拋光、鑽孔等製作流程,還運用了陰刻技術。
紅山文化的玉雕工藝製作技術綜合了審材、設計、開料、鏤孔、桯孔、研磨削切、勾線陰刻、陽刻、砣琢、磨光等工藝流程。從其製作的規範化、專門化程度來看,當時有可能已出現了專門從事玉雕的玉工甚至玉雕作坊等機構。
紅山玉器之所以能夠製作這麼精巧,是因為當時的先民們掌握了砂繩切割技術。下面我們來介紹一下這種技術。
(砂繩切割技術實驗)
在2009年,內蒙古地質礦產勘察院對玉器線切割技術做了一個復古實驗,將一塊長23.5公分、厚2公分,重527克,硬度為6.3摩氏度的岫巖玉作為實驗物件,用市場上的普通麻繩用水浸泡24小時後,配合解玉砂(含有石英和長石的普通河砂)一起,對玉料進行切割,來還原先民們加工玉的方法。
實驗開始後,這塊玉料被固定在實驗桌上,實驗者將麻繩上沾上解玉砂,放在玉料表面用力來回拉動麻繩。這項實驗從上午九點開始,十點十五分結束,在一個小時左右的實際切割時間內,切出了一個寬3毫米、內深20.4毫米、外深25.6毫米的波浪形切口。這說明透過原始的麻繩和常見的河砂,完全可以對玉質材料進行加工。
經過與紅山文化出土的玉器的切口進行對比後,實驗人員發現,用這種砂繩切割技術切割的玉的切面,與出土的玉器的切面非常吻合,都是波浪型切口;而利用現代機械進行切割的玉的切口,均為“一”字型,切口光滑平整。
(撲拉鑽)
這個實驗過後五天,內蒙古地質礦產勘察院又對玉器進行了鑽孔的復古實驗。這次是用弓式手動“撲拉鑽”,結合河砂作為實驗工具,也成功的對玉器進行了鑽孔,再次還原了紅山文化所處的新石器時期的先民們,完全可以運用這些傳統辦法對玉器進行加工。
這些技術,特別是砂繩切割技術,是中國玉器技術史研究上的一次大突破,在世界玉器科技發展史上也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要知道,美洲人學會這項技術的歷史不過三千年,比華人晚了將近五千年。
現在已經查明,紅山地區附近有豐富的玉料資源,以岫巖玉礦為主,新石器時代的紅山地區先民們有足夠的玉石可供開採、加工和製作,因而在不斷加工和製作的過程中,逐漸掌握了先進的加工技術。
(紅山文化的象徵)
和紅山文化差不多同一時期的凌家灘文化出土了一種專門的制玉工具——砣。它是用在弓上,專門鑽孔的工具。雖然紅山文化中目前還沒有砣的出土,但並不代表這一時期的紅山文化就沒有這種鑽孔工具。要知道畢竟是幾千年前的遺址,有很多東西還深埋於地下沒有被我們發現。同一時期的凌家灘文化有專門鑽孔工具,玉文化比凌家灘更為先進的紅山文化沒有理由不掌握這種方法的。從紅山文化出土玉器的形制、品位、規格和工藝上看,無論哪一點都不比凌家灘出土的差,這也是另一層佐證。
紅山文化全面反映了中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徵和內涵。她與海拉爾西沙崗文化、饒河小南山文化、西遼河紅山文化等文化遺存一起表明了東北文化的薪火相傳,她是後來的商族、東胡、扶余、高句麗等東北各民族的文明起源。
參考資料:呂軍:《紅山文化玉器研究》、安志敏.《紅山玉器的質疑和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