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米南德王問道
-
2 # 火器工坊
首先要對明國和英國進行同時期的對比,因為兩個國家的海軍實力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因為題主提到了是大英帝國,那就要從這個稱號剛剛開始使用的時候來比了,也就是公元1588年的伊麗莎白一世開始。而結束日期定格在1644年大明滅亡,同時期的查理一世(上斷頭臺的那位)。
伊麗莎白一世vs萬曆皇帝首先來列清這段時期中英海軍的實力情況。先說大家最感興趣的大明,根據《中國古代船舶史》記載,此時的大明海軍因為受到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的騷擾和倭寇的入侵而逐漸恢復洪武永樂時期的強大,在之前嘉靖時期俞大猷等海軍將領的指導下,大明推行著“大船勝小船,大銃勝小銃”的改革方針,造出了一系列的大小戰艦,並訓練大小戰艦的作戰配合模式以及火船術。這個時期的戰艦主要有:
三桅大福船:底尖上闊,船首昂起張開,尾部高聳,吃水約3.5米,艦首備大將軍炮1門、千斤佛郎機6門、碗口銃3門,迅雷炮20門,噴筒60個,嚕密銃10支,弩箭500支,火藥弩10張,火箭300支,火磚100塊,及冷兵器上千。乘員64人,水手9人,戰士55人。
廣船:船隻大小與福船相當,遠洋船長30多米,寬近10米,船上有夾艙,廣船特點為帆面積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其帆面積比船隻寬度更寬闊,表明其更適合於遠航。而且制船的木頭是極其堅硬鐵力木,可以比較輕鬆的撞爛福船。武器配備與福船相當,人員多可百人。 沙船:近海小型船,作為戰艦有很多種類,像什麼子母船,龍船之類的,通常裝一到兩門千斤佛郎機炮,攜炸藥較多。
蜈蚣船:這個是模仿的葡萄牙十六世紀的近海戰艦,適合輔助大船作戰。
再說說配備的武器:
佛郎機:不說了,大家很熟
大將軍炮:中國原產的重型加農炮
碗口銃:這個是明初的武器,其實在這個時代已經比較落後了。不過有趣的是,有位歷史老師跟我講大明清楚它落後了,所以就把碗口銃口徑放大,變成臼炮,然後放爆破彈(榴彈炮)。
迅雷炮:大號的迅雷銃,但是和這個迅雷銃不同的是這是個多管單發炮,長得比較像今天的多管火箭,然而威力其實並不大,應該是攻擊船員為主。
噴桶:希望大家沒有忘記宋代的猛火油櫃,噴桶就是一種明代的大型火櫃,不只是噴火,還可以放毒氣(我們很早就開始玩生化武器了)。
虎蹲炮:戚繼光發明的小炮,主要攻擊船上的船員。
魯密銃:土耳其重型火繩槍,比一般的鳥銃好的多。
再就是什麼火磚水雷火箭神火飛鴉之類的大家都很熟悉了。
再看看英軍,伊麗莎白一世的英國海軍也是進行了改革,它放棄了像西班牙的無敵艦隊一樣一味地追求重火力,把什麼射石炮之類的大傢伙搬上船,而是用最新的海軍加農炮鷹炮,通常被認為是早期的12磅艦載加農炮。下面來列舉一下大中小型的幾個代表:
Triumph:大小火炮共68門,反艦火炮42門,反人員火炮26門,全員配備火槍(伊麗莎白一世禁止英華人再使用長弓),應該有投擲手雷。
Revenge:大小火炮46門,反艦34門。 Scout:大小火炮26門,反艦18門。
對比結果是雖然大明的水師有重新振興了,而且作戰方式也是貼近近代海軍的作戰方式,但是要拉出戰艦一對一的硬碰,怕是要吃了大虧,當然了,大明還是是能贏的,畢竟人多,而且船的差距不大,主要問題是在火炮技術和配比上。我們的舵其實比歐洲的先進,而且早早地裝備了明輪,這樣一旦海風減弱,大明就能裝逼了。因此這一時代的對決,我們能說大明穩贏,但是是慘勝,很慘很慘的那種。
查理一世vs天啟+崇禎在這個時期,大明的水師再一次衰敗了。雖說海上不太平,但是沒了倭寇,歐洲殖民者也沒那麼多,大規模的海軍也就用不上了。因此從鄭芝龍投降大明之後,基本上大明水師就是海盜加正規軍的混合。此時海軍多為小型戰艦,大船少之又少。還是以廣船和福船為主(廣船變小了)。當時世界海軍最牛逼的是荷蘭(三次英荷戰爭兩次荷蘭贏,而且還把船開到了泰晤士河),在和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巨型戰艦的對戰中,大明也是吃盡了苦頭,最後以火船戰術險勝,此次戰役後(料羅灣海戰)。崇禎也是意識到了西方海軍的強大,下令仿製歐洲的戰艦,並透過傳教士學習造船技術(雖然並沒有投入實物,也就是停留在紙面上,因為這時的大明已經忙的焦頭爛額了)。英國的戰艦,雖然沒有荷蘭那麼強大,但是明軍艦首的一門紅夷炮又怎麼打得過18門以上的18磅艦載加農炮。而且根據明末中英在廣州的一次衝突可以發現,如果小規模作戰,英軍是佔絕對優勢的,但是畢竟當時國力懸殊太大,全面開戰,縱使英軍海上佔盡便宜,陸上也不是明軍的對手。結論是單講海戰,英國勝。
回覆列表
明朝水師不僅一直在技術上落後於英國海軍,並且在唯一一次算的上交手的衝突中,顏面盡失。甚至英國的海軍技術,在明末成為了左右東亞大陸局勢的關鍵點之一。
很多回答這個問題的人,都從網上摘抄各種負不責任的內容,拿鄭和時代的下西洋船隊來吹明朝水師如何如何。說明他們根本在概念上就不明白以下幾點:
1 鄭和船隊中的大部分船是用於遠航運貨的,沒有按照戰船需要建造。
2 即便是戰船也是武備較低的護航船隻。
3 鄭和船隊其實不輸於大明任何一省的水師,只是皇帝個人的船隊。這也是為什麼後來皇帝不支援下西洋了,鄭和船隊就連一塊木板都沒有留下。
至於英國海軍呢?在很長時間裡,國王自己的船隻也是極少的。大部分船是徵用的商船組成,但即便如此,他們在船舶的戰鬥效能與水手經驗水平方面,都勝過了大明朝的官家隊伍。
英國曆史上第一次大量部署火器,是在相當於中國元朝的時候。遠在紫禁城開工動土之前,倫敦塔就裝上了早期火炮,並在王室衛隊中設立了專門的火器部隊。不久之後的斯魯伊斯海戰,英法兩國的戰船上就出現了早期的鐵炮。這種當時最新射擊的小型火炮,其實就是後來被明朝人當成寶的弗朗機炮原型。
同時代,甚至稍晚之後的立國的明朝水師,也不過是在內戰中使用了一些還不如早期弗朗機炮的原始火器,就已經橫行東亞的江湖內海了。
到了相當於明成祖朱棣時代的亨利五世時期,英國海軍依然保持了較強的戰鬥力。不僅敢於在海上作戰,也能夠在攻擊港口時貼近設防的城牆本身。他們使用的早期卡拉克帆船,也就是後來橫行東亞水域的大帆船原型。
明朝擁有真正意義上的近代化海戰火炮,已經是在16世紀的中期了。基本上就是以繳獲的小型弗朗機炮為主。由於中式帆船在結構上一直存在致命的技術缺陷,所以無法像歐洲人那樣在船身上安裝大量大口徑火炮。所以差距也就被一步步拉大了。
這個差距有多大?非常直觀的一個體現就是,明朝最大的戰艦--大福船,只有在船艏才有一門稱得上中等口徑的火炮。而比準備火炮的大福船早數十年的皇家海軍,在亨利八世時代已經大量裝備更大更好的火炮。
幾乎與大福船同時代的皇家海軍主力艦,在戰鬥力上基本上已經能夠做到以一敵十。
稍晚於亨利八世時代的英國,進入了伊麗莎白一世女王時期。這個年代普通商船上的防禦火力,就可以完爆一艘大明水師精心佈置的主力戰艦。
數十年後的斯圖亞特王朝時,依然使用這些老舊產品的英國商船,第一次獨立來到亞洲水域。他們在珠江口與明朝水師發生衝突,並且不費吹灰之力的佔領了當時的虎門炮臺。明朝水師的戰艦,根本無力阻擋。
這些早期來華的英國商船中,有一艘在中國海岸擱淺沉沒。澳門的葡萄牙人將這艘沉船打撈上來,發現那些伊麗莎白女王時期的艦炮,還能使用。當然葡萄牙人當時已經有更新的炮了,不需要這些舊貨色。於是就賣給了明朝使用。這就是明末清初,大名鼎鼎的紅衣大炮。
明朝人得到後,如獲至寶,卻又苦與自己無法好好仿製。結果還是從澳門再請葡萄牙人來教怎麼鑄炮和射擊。學成的那批人在不久後隨著孔有德投降滿洲。從此,大明王朝的城關就成為了歐洲二手武器大顯神威的物件。
看完這些,你還覺得大明水師能對付英國海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