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史館

    皇帝花錢也是有章法的,不能隨心所欲亂花。

    清朝的宮廷,大體上沿襲明制。皇帝私人的開銷,包括后妃的用度,賞賜的用度,出遊的用度等,統由內務府負責,不須由國家財政負擔。

    這種制度是從秦朝開始的。秦朝時,管理皇室開支,打理皇帝私人財務的部門叫少府,主官叫少府卿。而管理國家財政的部門叫治粟內史,粟就是今天的小米,那個時候官員發俸祿就是發小米。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清朝,同光以前,清朝的大小官員每個月都要趕著大車到通州張家灣的倉場侍郎那裡去領錢糧,就是因為他們的錢糧是來自兩江的漕米,他們領了漕米後,要自己去京中的米行兌換成銀子或銅錢。

    皇帝私人的開支不能與國庫混淆,這幾乎成了一個鐵律。歷朝歷代都有大臣抵制皇帝從國庫拿錢給自己花的例子。明朝萬曆皇帝有一次手頭緊,想從國庫支二十萬兩銀子,但戶部尚書不同意。萬曆皇帝好說歹說,只同意支十萬兩。後來萬曆皇帝苦口婆心,才勉強給加了五萬兩,最後以十五萬兩銀子成交。但後果很嚴重,被大臣記錄在案,成了後世皇帝的反面教材。

    既然如此,皇帝花的錢從哪裡來呢?

    具體到清朝,皇帝自己有小金庫,就是私產收入、江洋海關關稅收入和鹽政收入(不是鹽稅)。而管理這些收入的部門就是內務府。

    我們今天看清宮戲,嬪妃們宮鬥時,內務府的助力非常重要,可能會誤以為內務府主要的職責是管理太監,其實不是的。管理太監是內務府的職責之一,但是個微末的職責。內務府真正重要的職責是管理皇家的收入。

    在清朝的中央機構中,內務府的官員最多,僅僅內務府衙門本身的官員就接近千人,差不多堪比六部九卿所有官員的總和。如果加上內務府管理的全部基層,管事的和僕役加在一起,有數十萬之眾。其實,整個上三旗,包括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的全部人馬都是內務府的,他們中的上層,除了在內務府衙門當差,還分佈在全國各地,替皇帝管著皇莊、店鋪、採購、造作等事宜。更有甚者,咸豐朝以前,各地江洋海關、鹽政,都歸內務府管。

    《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曾祖曹璽,就是順治朝正白旗的包衣奴才,他的妻子孫佳氏就是康熙皇帝的乳母,因此曹家與皇帝淵源頗深,整個康熙朝,曹雪芹的祖父、父親、叔父都是隸屬於內務府的江寧織造,負責給內務府採購和製作絲綢繡品。

    清朝的皇莊就是清初跑馬佔地來的農田,這裡面有無主荒地,但大部分都是以前有主的良田,搶掠來的。清初清朝的新貴們大肆跑馬圈地,皇帝也不例外,只是沒有新貴們瘋狂而已。當時的跑馬圈地大大激化了社會矛盾,終於在康熙八年,皇帝下令禁止。

    乾隆年間有一個大臣名叫承安,他的曾祖父就是康熙朝的權臣納蘭明珠,明珠在康熙朝曾經因為結黨營私被罷黜,但康熙皇帝並沒有抄他的家。到了他的曾孫承安就大不同了,乾隆皇帝說他嗜酒,就把他的家給抄了。這個罪名是滑天下之大稽,一個勳臣之後,只是因為愛喝酒,居然就把家給抄了,任誰都會不服。

    其實真實的原因是承安太富有了,他的家族累四代高官,積累了無數財富,令乾隆皇帝眼紅。承安的家底十分豐厚,光是土地就有四十多萬畝,四十萬畝土地在當時堪稱富可敵國,要知道乾隆皇帝自己的土地也不過才七八十萬畝。

    除了皇莊,皇帝還有許多商業活動,就是遍及全國的商鋪。這些商鋪有藥店、糧店和當鋪,其中以當鋪為主。之所以以當鋪為主是因為當時的當鋪可以經營高利貸,當然皇帝的高利貸利息不高,只是10%左右,而當時民間高利貸普遍都是30%。皇帝高利貸的客戶當然是全國最優的,那些生鬥小民是風險最大的群體,沒有資格從皇帝手裡借錢。道光朝以前,皇莊當鋪的主要借貸者是大鹽商和高階官員。

    鹽商當然是最佳借貸者,他們很多時候並不缺錢,而是有意與皇帝拉上關係。但另一部分借貸者就很可疑,那些高階官員往往是欠債不還者,令皇帝的腰包損失慘重。

    電視劇《雍正王朝》裡,許多皇子和官員欠債,其實不是欠國庫的,而是欠皇莊的。二月河為了把皇帝寫的大公無私,把欠皇莊的錢故意寫成欠國庫的,實際上是故意拔高雍正皇帝。

    當時確有許多官員借皇莊的錢,首先是因為皇莊想做這筆生意,他們開始時覺得官員們可以用俸祿做抵押,借了錢還不上,下個月發工資時可以直接抵扣。但時間長了,問題就太多了,造成了大面積的呆賬壞賬。康熙皇帝對官員還算寬厚,沒有刻意追討,到了雍正皇帝登基後,他是個嚴苛而小氣的人,看不得官員欠他這麼多錢,於是就大興撻伐,令許多官員丟官破產。

    江洋海關稅這個名稱與現在的關稅不太一樣,這是因為咸豐朝以前的關稅分江、洋、海三種,只要是外國貨物,不管你從哪裡來,統統在銷售所在地徵收,重複徵稅,走到哪徵到哪。而且,怎麼徵、徵多少沒有什麼章法,全憑內務府官員高興,令外國商人非常頭疼。

    所以,《中英南京條約》裡,英華人鄭重其事地提出,以後關稅只徵一次,而且要固定稅目和稅率。當時主持簽約的大臣耆英和伊里布等人百思不得其解,他們的結論是英華人很傻,居然提出那麼腦殘的條款。

    但也正因為如此,皇帝的收入少了一大塊。那以後,關稅和與之類似的厘金被擺到檯面上了,大多成為各地督撫籌集軍費的抵押品,等於正式列入國家財政收入,皇帝再也不能染指了。

    皇帝令一項重要的收入是鹽運使報效,這也是一大宗收入,尤其在康雍乾三朝。

    鹽運使在清朝是肥差,有許多額外的收入,因此,皇帝規定各地鹽運使除了辦理正常業務以外,每年在固定的時間裡向內務府報效貢品。也因此,鹽運使一職都是內務府派出或由與內務府有淵源的官員出任。

    有清一代,鹽運使中最肥的缺份就是長蘆鹽運使和兩淮鹽運使。長蘆鹽運使駐天津,同治九年以前是天津最高行政長官,也是清朝最早的外交事務負責人。火燒圓明園時,長蘆鹽運使甚至成為抵抗英法聯軍的主帥之一。而兩淮鹽運使駐揚州,把揚州經營成當時的世界一線城市,鹽運使和鹽商們窮奢極欲,成就了煙花三月下揚州的繁華。

    皇帝這些收入已經非常豐厚了,據統計,乾隆十年到乾隆六十年,內務府庫銀總收入為6880萬兩,支出為6770萬兩。

    皇帝的錢都花到哪裡去了?

    當然是皇家自己的開銷,吃穿用度,太后,甄嬛和令貴妃她們花的一切,還有生兒育女等都是皇帝自己掏腰包。此外,皇帝對大臣的賞賜也要自己掏,不能從戶部支取。皇帝在慶典時請臣下吃飯,比如他晚年辦過百叟宴等,都是他自掏腰包。

    這以外大的開銷就是園林山場的修建,還有修寺廟。康熙朝和雍正朝,主要修了圓明園工程。乾隆皇帝也修園子,但主要是修修補補。乾隆朝主要是修寺廟,整個乾隆朝,皇帝在北京和承德大興土木,修建了大量的藏傳佛教寺廟,承德避暑山莊就是那個時候成規模的。

    當然,皇帝也不是一味捂著自己的荷包不放手,真遇到大事,也是捨得的。

    咸豐元年,太平天國在廣西舉事,咸豐皇帝派大臣前往鎮壓圍堵,但這個時候國庫空虛,一點銀子也拿不出。無奈之下皇帝一咬牙,把內務府庫銀傾囊而出,一下子拿出兩百萬兩銀子,命軍機大臣賽尚阿為欽差。可惜塞尚阿是個廢物,三兩個月的光景,不僅把幾萬兵馬打光,還花光了咸豐的家底,所以咸豐皇帝暴跳如雷,一直到死都不肯原諒賽尚阿。

    皇帝的開銷肯定是入不敷出的,因此免不了時常要動用國庫收入,只不過清朝的家法很嚴,歷朝皇帝都不敢像萬曆皇帝那樣公然向戶部要錢花,而是採取釜底抽薪的方式暗度陳倉。

    慈禧太后想重建圓明園沒有錢,不是像電視劇裡演的那樣從庫銀中直接拿錢,而是向各省募捐,號召各地督撫和大臣們“報效”,因為恭親王奕訢等人陽奉陰違,成效很差,才由醇親王奕譞出面找李鴻章,以辦海軍的名義募集了兩百萬兩銀子,以理財的方式存在匯豐銀行作為修頤和園的基金。

    修建頤和園也沒有花很多錢,因為頤和園的原址是圓明園的“天地一家春”,原本就是圓明園中破壞較少的部分。說慈禧修頤和園花費巨帑的是康有為,他自己後來承認是故意給慈禧造謠和抹黑。

    公平地說,有清一代沒有一個皇帝明目張膽地動用過國庫的銀子,甚至也沒有向戶部臨時拆借過。

    當然了,皇帝的小金庫也是民脂民膏,從這個意義上說,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因為懷不上孕很緊張,該怎麼放鬆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