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安於此生雅於初心

    謝謝邀請:

    ✍️每個家庭的父母都會嘮叨自己的孩子,但是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為了自己的孩子好,希望自己的孩子優秀,只是表達方式不同,希望做兒女的多體諒父母。可憐天下,父母心啊!做父母的沒有不嘮叨自己的孩子的,但是,就是因為他們對你寄予厚望所以才會不停嘮叨你,希望孩子們都能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啊!這是我的一點看法,如果你也覺得說得有點道理就麻煩你幫我推薦到優質問題審核透過啦!謝謝啦!,

  • 2 # 體育圈資訊湃

    首先為什麼我們會排斥這種比較?

    一種可能是因為那個孩子沒那麼好;一種可能是因為我們沒那麼差

    總之,這種比較對我們和別的孩子的看法都是片面的。

    但我們面對這種比較最直接的表達往往是頂嘴回擊甩臉子給父母看。

    這就造成了雙方的無效溝通。

    要知道,即使我們很多人看似比父母讀了更多書,但在溝通上都沒有跳脫情緒化這一障礙。

    父母真的在意別人的孩子多優秀嗎?不!

    他們只是希望我們變優秀。

    因此,不妨暫時迴避鋒芒,心中的不爽可以以不和父母起衝突的方式暗暗發洩。

    冷靜下來後,分析一下自己和別人的孩子差在哪裡?性格?努力?

    再分析一下自己的優勢在哪裡?性格?情商?

    最關鍵的是,分析一下父母和別人的孩子父母有什麼不同!

    把問題拋還給父母,或許是他們平時總是吵鬧沒有給你安靜的環境?或許是他們的性格也很暴躁?

    總之,有別人的孩子就有別人的父母。父母幫助我們改正,我們也要幫助父母,最終達到家庭內部環境的良性迴圈。

    父母在被比較之後或許嘴上依舊強硬,但心裡還是會暗暗反思,自己也有不夠盡善盡美的地方。

    沒有人喜歡被比較!

  • 3 # 素秋慈

    有些模式不科學,但一直被複制

    在我們的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崇尚謙遜、謹慎的為人風格,對於人的成長,堅持“謙受益、滿招損”的理念,認為對於孩子成長最有利的,就是透過發現孩子的弱項、不斷敲打孩子,讓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然後“知恥而後勇”。

    這種文化發展下來,每個人從小都被敲打得夠嗆,然後鼓勵和認可少得可憐,很多人還沒活明白又當了父母,缺乏獨立思考。於是,他們能夠給到孩子的,就是複製老一輩的模式——繼續敲打自己的孩子。

    這明明就是不科學的,每個人小時候都反感被挑剔、責備,長大了卻對自己的孩子如此,只是進入了一個迴圈而已,有意識的家長都會打破這種迴圈。

    再優秀,都不夠好?不是的。

    筆者從小也是這麼過來的,至於在外面,筆者也是眾多家長眼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很優秀。然而,在筆者的母親眼裡,做再好都是有進步空間的,都是你力所能及應該做到的,自然而然地,做不好就是不應該的,就必須批評、指正。

    沒辦法,即便在學校被老師各種喜歡,被同學各種羨慕,回到家一樣要面對一個永遠無法“討好”的母親。小時候很怕她,意識深處還有點煩她——誰會喜歡天天挑剔自己的人呢?筆者的自我意識萌發得很早,懂事聽話是我的選擇,可被人挑剔不是我的意願。

    常常被人挑剔之後,人會形成一種模仿和抗拒,一邊抗拒別人的挑剔,一邊又忍不住挑剔人。

    作為一個正常人,肯定都希望得到肯定和認可,尤其希望被自己最親的人認可,這是人的天性。過分打壓和控制的教育方式,忽略了個人成長中的這種天性,其實是不夠尊重個體的成長需求,想讓每個孩子都一個模樣,怎麼可能嘛?這樣的家長不是太懶,就是太無知。

    作為孩子,被挑剔之後成長得很完美,不得不選擇優秀之後,是對自己深深的否定——我怎麼就是不夠優秀、不夠完美,所以得不到肯定,會認為自己不配得到愛。其實,父母只是用錯了愛的方式,哪個父母不是最愛自己的孩子呢?

    事實上,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有的優勢和天賦,發展孩子的天賦,才是最優的選擇。

    你要明白自己的強與弱,客觀看待自己

    於是,等到稍微大一些的時候,筆者自然就開始反抗權威。這個時候,母親的那一套已經不再管用了,對於一個慢慢建立自己價值體系的青少年來講,父母的控制是逐漸減弱,甚至消亡的。

    也許母親也意識到控制的減弱,也許她看到孩子長大後的獨立,後來她就很少再用其他的孩子來和我做比較了,因為讀到初中以後,很多孩子都被父母拽出了學堂——有的是沒條件讀書,有的是自己堅持不了,我成了鳳毛麟角了,再拿誰和我比啊?

    畢竟那時候的家長見到的世界也有限,真慶幸他們見識有限,不然這種比較何處是個盡頭呢?

    不比全世界,只和自己比

    不管家長拿孩子跟誰家比,都只不過是一個華麗麗的託詞,希望藉此來控制自己的孩子而已。作為孩子,要有清醒的覺察,明白自己的強項和弱項,客觀看待自己。

    對於父母的無理要求(凡是讓你感覺到自我空間被侵犯,就可以判為無理),要學會委婉地拒絕,更要學會與父母心平氣和地溝通。很多時候,父母意識不到他們的比較給孩子帶來的困擾,容易沉浸在一種思維定勢當中,孩子們其實可以友情提示,當然,反抗也是一種方法,只是不要太傷人。

    前兩天,筆者才勸諫了自己的一位朋友,讓她多看到孩子的長處,自己的孩子,多鼓勵多肯定,讓孩子更自信更勇敢,能有什麼壞處?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敲打、提示是教育,鼓勵、肯定照樣是教育。

    如果把孩子比作樹苗,Sunny雨露太少,風雨卻太多,樹苗能長得茁壯嗎?還得因材施教,因人而異。

    說了很多,筆者希望被父母過分比較的孩子,理解父母望子成才的苦心,同時,勇敢地面對真實的自己,看到自己的長處,發出自己的光。該溝通時要溝通,該反抗時要反抗。“天下無不是之父母”是說我們不能和父母太過計較,但父母犯了錯,照樣需要糾正。

    祝願每個孩子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 4 # 水上晨陽

    因為比較,孩子被責備不如別人的時候,心情會很糟糕。父母覺得孩子不夠優秀,不是他們期望的樣子,落敗感會使他們心生“怨恨”。

    在父母的心裡,孩子是他們一生的作品,如果這件作品比不過別人,他們會很難受,甚至比當事人還不能接受事實。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切,他們會不遺餘力得支援、幫助孩子進步,期望他們變得有出息,有時還幹些越俎代庖、揠苗助長的事情。然而有些事情不會因人的主觀努力而改變,孩子還是難免平庸。

    比較得與失,父母難免產生抱怨,比如常把這幾句話掛在嘴邊:“家裡這麼窮,都把錢花在你們身上了”,“投入這麼多,也沒考出個大學生”,“抬不起頭來,孩子不爭氣”,當父母說這些的時候,孩子一定會很喪氣,覺得自己辜負了父母的期望,悔恨自責,愧對父母。

    二十年前,我高考落榜,就經歷了父親苦悶,母親經常嘮叨,忍無可忍時當著很多外人的面,各種抱怨,毫不避諱。每當這時,我就很尷尬,紅著臉,恨不得有個地縫鑽進去,一連好幾天不敢和母親照面。這種深深的挫敗感,讓我壓抑了好多年,我生活在失敗的陰影裡,直到有一天發現自己再不改變,就徹底完了。於是我狠狠地要求自己,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了成績,成了單位上的業務骨幹,父母漸漸地不再提起當年的事。

    我理解當年的父母“恨鐵不成鋼”,他們有多愛孩子,就有多盼望孩子有出息,不再吃他們吃過的苦。然而,如果我的孩子也像當年我的樣子,我斷不會像母親一樣,重蹈覆轍。

    因為這樣的抱怨除了讓孩子自卑之外,沒有多大的作用,孩子肯定也希望自己出類拔,被人羨慕,既然事與願違了,都學會接受事實吧。

    “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也會為你開啟一扇窗”,學會辯證看待問題,明白得與失之間互相轉化,人生在世不可能一番風順,跌倒了再爬起來,積極客觀的生活態度才是戰勝坎坷的法寶。

    與其在失敗的谷底徘徊,不如徹底放下重新來過。當時光流轉,我們都不該糾結某個階段的失利,在時間的長河裡,起伏跌宕本就是人生常態,努力做到得意淡然,失意泰然,才是真實的人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劉志軒與趙繼偉是不是打得太謙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