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比如齊桓公、晉文公、魯莊公。
5
回覆列表
  • 1 # 趣撩歷史

    首先《左傳》主要是以魯國的史料進行修訂,對魯國的國君一律以公來尊稱。從魯隱公、魯桓公一直到最後的魯哀公,在史冊中均以公來稱呼。對於其他國君,分為不同場合有不同稱謂。有時候對其尊稱為公,如隱公元年記載,“鄭武公娶於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又如莊公九年,“秋七月丁酉,葬齊襄公。”以上對鄭國和齊國的國君稱呼為公,都是對其的尊稱。還有爵位和尊稱同時出現的特例,如僖公三年,“齊侯與蔡姬乘舟於囿,蕩公。公懼,變色。禁之,不可。公怒,歸之。”這裡對齊國國君的稱呼先候後公,兩種稱呼同時出現,屬於特例。

    但是在《左傳》中大部分情況下是以爵位來稱呼。如隱公十年,“十年春,王正月,公會齊侯,鄭伯於中丘。”,又如莊公十八年,“十八年春,虢公、晉侯朝王,王饗醴,命之宥,皆賜玉五珏,馬三匹。”還有僖公四年,“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夏,楚子使屈完如師。”從這些記載就可以看出,齊國爵位是侯爵,鄭國爵位是伯爵,虢國爵位是公爵,而堂堂楚國爵位是子爵。

    還有一種特殊情況,就是楚國國君的稱呼,在楚武王的時期,因楚武王不滿子爵的封號,想向周王朝請求加封爵位,可是周王室沒有同意,楚武王就自稱為王。《左傳》也有相關記載,如桓公六年,“楚武王侵隨,使薳章求成焉。”,又如莊公六年,“楚文王伐申,過鄧。”因為春秋時期周王朝是名義上的統治者,只有周天子可以稱王,所以這裡楚國國君的稱呼屬於偽稱,是其僭越自稱為王,也是特例。

  • 2 # 楊朱學派

    春秋時期的諸侯國有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如宋、衛、虢國是公爵,齊、晉國是侯爵,鄭國是伯爵,許國是男爵。但在《春秋左氏傳》中,對其國君統一成為‘’公‘’。如宋襄公、齊桓公、秦穆公、鄭莊公。

    因為‘公’是最高貴的爵位。對公侯伯子男五個爵位的國君統稱為‘公’。其實是對諸侯國君的尊稱。

    這就如同郭德綱的職業並非老師,而是相聲演員。因教師是聖人孔子所從事的職業。對郭德綱尊稱為郭老師。

    同理,唐國強也被尊稱為唐老師。蒼井空也被粉絲們尊稱為蒼老師。

    其實,郭德綱、唐國強、蒼井空的職業並非教師。同理,齊國、晉國、魯國的爵位也並非公爵。

  • 3 # 歷史有知社

    周王朝的爵位分為五等,公侯伯子男,這大家通常都很熟悉。但是,有許多朋友在讀先秦史籍的時候,又會犯暈。如,齊、魯等國的爵位為“侯爵”;秦、鄭等國的爵位為“伯爵”。但是,他們國君卻都是被稱作齊桓公、魯莊公、秦繆公、鄭莊公等。

    其實,這是將諡號與其爵位視為等同了。先秦時期,諸侯國君的諡號都可以稱作“公”,就連像許國、滕國那些彈丸小國,其國君的諡號也是稱作“某某公”的。這屬於其死後的榮銜,並不是其生前的爵號。在官方的史籍中,還是稱其為魯侯、齊侯、鄭伯、秦伯等的。第二,如周公、召公等王室輔政大臣,其本人的爵位與其封國的爵位也不等同。周公,召公,作為輔政大臣,其爵位在群臣中當然最為尊崇,為“公爵”。但是,周公、召公的封國分別在魯、燕,封國的爵位卻都為“侯爵”。

    周公、召公等爵位為公爵,其實是其作為王室輔政大臣才具有的身份。作為輔政大臣,難免要涉及到諸侯列國事務,為其處理政務更具威信力,就要保持其在爵位上足夠尊崇。所以,周王室所分封的諸侯列國中,公爵國極少。可以確鑿的公爵國,只有宋國(殷商之後)。至於,有些觀點認為周文王的兩位弟弟虢叔與虢仲的封國(東虢、西虢)也為公爵,並沒有太多的史籍予以佐證。因在歷史上有幾任虢公都曾為周王室的卿士,而其本人的爵位並不能等同於其封國的爵位。

    按照周王朝的宗法制,其至親的封國,魯國(周公)、晉國(武王之子)、衛國(武王之弟)等皆為侯爵。而作為文王之弟的虢叔與虢仲,他們的封國固然可以被授予公爵,當然也可能被同樣授予侯爵。而據稱是吳泰伯之後的吳國,其爵位僅僅為子爵,就實在有些匪夷所思了,作為周王室的宗室長支,又曾讓國於周王室。而其封國的爵位如此之低,實在有違周王朝制定的宗法制,應是泰伯奔吳事件的一個疑點。

    周王室對侯爵國及以下,待以臣禮。而對公爵國卻是待以賓禮的,也就是說周天子是要把宋國國君當成客人來的,而不能視之為臣子。周之天下畢竟是取自於殷商,於是便給與了宋國較為特殊的政治地位。後來漢魏禪讓也是同理,漢獻帝禪位於魏文帝曹丕後,被封為山陽公,還是允許其在自己的封地內,奉漢為正朔與使用天子的儀仗等。

  • 4 # 識小錄

    這就涉及到五等爵制的一個根本性問題,即五等爵到底有沒有實行過。

    兩千多年以來,學界對周代“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制的設定深信不疑。但是據近代以來越來越多的史學家的考證,周代的五等爵制,很可能只是一個強行整合的結果,並沒有真正實行過。比如傅斯年先生認為,爵位並非五等,更無五等爵制。劉源先生也認為,五等爵中只有候和男是爵位的名稱,而公、伯、子則實際上分別指年長位高者、伯長及嫡長子、族長及宗子等等。

    所以我們回到這個問題來看,春秋時期的齊國、晉國還有魯國,他們的爵位應當是侯,周代實行的是內服和外服的兩套系統,侯是外服諸侯的爵位。稱他們為公,應當還是因為齊、晉、魯三國均為年代久遠且與周王室關係密切的諸侯國,尊稱國君為公亦是正常。(傅斯年先生)

  • 5 # 平沙趣說歷史

    現在公認周朝的爵位應該是五等,分別為公侯伯子男,但各諸侯國君主的稱呼卻經常跟爵位不對等,宋國為公爵;齊國、晉國、魯國為侯爵;曹國、秦國為伯爵;許國為男爵,楚國為子爵,但這些國君大多被稱為“公“,膽肥的楚國更是稱為”王”,如宋襄公、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許靈公、楚莊王。

    實際上,這個“公”可能並不是指爵位,而是諡號上的尊稱,“公”從古至今都是尊稱,即便是現代也不少見。

    就像現在行政幹部退休前,往往行政待遇提半格,周朝時期,諸侯去世後,在諡號方面稱呼已逝國君為公,周天子和國際上都是承認的,《春秋》也是這麼記載。而楚國這個王號,屬於僭越,西周時期他們不敢,到了春秋時期才來逞威風。

    不過當其他國君與魯國國君相見時,《春秋》仍然用原本的爵位,如齊侯、晉侯。

  • 6 # 謀士說

    武王伐紂以後,按照西周的分封制度,功臣與先朝帝王后裔俱列爵為五等:“公、侯、伯、子、男”,其不及五等者為附庸。西周的時候,周武王分封了四個公爵分別為“

    虞、虢、國、州“四個國家,但是除了這四個諸侯國家,稱得上真正意義上的“公爵”外,春秋時期很多諸侯國家出現了稱“公爵”的現象,比如齊國、晉國、魯國等諸侯國都稱“公”這是為什麼呢?

    春秋初期,齊桓公因為稱霸的需要,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在當時周天子還是有一定的影響力。所以,為了對周天子的尊敬,中原的諸侯國身前還是不敢稱“公爵”只能稱“侯爵”。不過死後的諸侯,大多稱“公爵”了。其實,春秋時期已經禮崩樂壞,周天子的影響力已經微乎其微,像齊國、晉國、魯國在當時都是有影響力的諸侯國,國君死後,稱“公爵”就不稀奇了。還有,春秋時期的楚國本為子爵,甚至“僭越稱王”,周天子也管不了。可見,中原國家稱“公”已經很給周天子的面子了。

    到了戰國時代,“公爵”已經無法滿足各諸侯國的野心,除了當時的邊緣國家楚國、越國、吳國在春秋時期稱王以外。戰國七雄當中的魏國帶頭稱王,在稱王不久又被齊國暴揍以後,齊國不久也稱王了。所以,就出現了歷史上著名的“徐州相王”,魏國和齊國相互承認對方為王。齊國稱王沒多久,秦國、趙國、南韓也都紛紛稱王。到了戰國,周天子已經是真正意義上的名存實亡了。

    其實,從周平王動遷洛陽,到周桓王被鄭莊公的部下射中肩膀開始。周天子的權威已經蕩然無存,如果不是齊桓公“尊王攘夷”,在禮崩樂壞的春秋,估計很多中原國家就稱王了。好在當時的春秋時期有意見領袖,所以大多數中原國家處於禮教的約束不敢稱王。像楚國、吳國、越國,春秋時期不屬於中原文化圈,對中原的文化制度不屑一顧,所以楚國敢第一個“僭越稱王”。其實,在西周時期,周昭王在南巡討伐荊楚的時候落水淹死,新任的周天子已經感到吃力,也不敢對楚國問責。即便是齊桓公稱霸,也對楚國敬畏三分。所以,楚國才如此的放肆。到了戰國,中原國家的實力已經和楚國不分上下,所以稱王稱霸的時代全面開啟,根本停不下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全網營銷都有哪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