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千雨千江月

    “彌縫人短,化誨其頑 ”典出《菜根譚》。

    原典

    人之短處,要曲為彌縫,如暴而揚之,是以短攻短;人有頑固,要善為化誨,如忿而疾之,是以頑濟頑。

    譯文

    對於他人的不足之處,要想辦法為人家掩蓋,如果故意暴露宣揚,那就是用自己的短處去攻擊別人的短處;對於別人的頑固,要善於教誨誘導,如果僅僅只是憤怒或討厭他,不僅不能使他改變固執,還等於用自己的固執去強化別人的固執。

    處理他人缺點的最佳辦法

    世界上沒有絕對完美的人,也沒有絕對不犯錯誤的人,這就要求人們應當正確地認識自已與他人。在世為人,如果能按照“彌縫人短,化誨其頑”的原則,要求自己,對待他人,往往會有皆大歡喜的結果。

    一旦發現別人的缺點,不可四處宣揚,這不僅是對別人的傷害,也表明了自身的淺薄。對於別人的缺點,應採取藝術的處理方式,加以規勸,婉轉點撥。這既顯示出一個人的能力和修養,也往往決定著糾正他人缺點的效果和程度。

    宋就對待敵國的藝術

    戰國時期,梁國與楚國交界,兩國在邊境上均設定界亭,亭卒們也都在各自的地界裡種西瓜。 梁亭的亭卒勤勞,瓜秧長勢喜人,而楚亭的瓜秧,卻不怎麼樣,又瘦又蔫。楚亭的人覺得失了面子,偷偷地把梁亭的瓜秧全給扯了。梁亭的人很生氣,報告縣令宋就,也準備去把對方的瓜秧扯了。

    宋就不以為意,反而安排亭卒每天晚上去給楚亭的瓜秧澆水,並且不讓對方知道。楚國邊縣縣令聽到亭卒們的報告後,十分慚愧與敬佩。楚王聽聞此事,被梁華人的誠意感動,特備重禮送給梁王,表示自責。一對敵國就此成為友好鄰邦。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彌縫人短,化誨其頑”的關鍵是以己度人,推己及人。人生於世,換位思考,寬以待人很重要。

  • 2 # 老張教育新思享

    “彌縫人短,化誨其頑 ”源於《菜根譚》。《菜根譚》是明代洪應明所著的一本奇書,書中融匯了儒釋道三家思想,教人為人處世的道理。因其中“性定菜根香”、“人若咬得菜根,則百事可成”的語句而得名。其文字簡煉明雋,兼採雅俗。似語錄,而有語錄所沒有的趣味;似隨筆,而有隨筆所不易及的整飭;似訓誡,而有訓誡所缺乏的親切醒豁;且有雨餘山色,夜靜鐘聲,點染其間,其所言清霏有味,風月無邊。

    【典故原文】

    人之短處,要曲為彌縫,如暴而揚之,是以短攻短;人有頑固,要善為化誨huì,如忿fèn而疾之,是以頑濟頑。

    【原文評析】

    發現別人有缺點過失,要很婉轉地為他掩飾或規勸,假如在很多人面前揭發傳揚,這不僅傷害別人的自尊心,也證明自己的無知和缺德,是用自己的短處來攻擊別人的短處;發現某人個性比較愚蠢固執時,就要很有耐心地慢慢誘導啟發他,假如厭惡他,不僅無法改變他的愚蠢固執,同時也證明了自己的愚蠢固執,就像是用愚蠢救助愚蠢。

    “以短攻短”、“以頑濟頑”,是人常犯的錯誤,也可以說是人性的一大弱點。人在激烈的爭辯中,常會針尖對麥芒,不肯相讓,這是出於一種“防衛心理”,但也會造成很大的心理傷害,使本可能化小化了的事情反而擴大了。古人常說“制怒”,也就是剋制情緒,保持冷靜客觀的態度,以免釀成追悔莫及的後果。

    【案例說明】

    1、“孔子借傘”

    有一天孔子外出,天要下雨,可是他沒有帶雨傘,有人建議跟子夏借。孔子說不可以,他不借給我,別人會覺得他不尊重師長,這樣會壞了他的名聲,借給我,以子夏的個性他肯定要心疼。接著孔子又跟弟子們說:“跟人交往一定要推其長者,違其短者,故能久也。”——彰顯別人的優點,善待別人的短處,才能長久。

    2、孟嘗君不計前嫌

    戰國時期,孟嘗君家中有一位食客與孟嘗君的小妾私通,有人將這事報告給了孟嘗君,孟嘗君只淡淡地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不必再提。” 過段時間孟嘗君召來那位食客,對他說:“你來了很長時間了,一直沒有適當的職位給你,有點對不起你,衛國國君和我交好,我推薦你去衛國做官吧。”

    於是,這位食客來到了衛國,由於能力非凡,受到衛君的賞識和重用。後來齊衛關係惡化。衛君想攻打齊國。此人對衛君說:“臣之所以能到衛國,全賴孟嘗君不計前嫌,將臣推薦給大王,我不想看到恩人有難,請陛下打消攻打齊國的念頭吧。否則,我寧願先行死在大王面前。”衛君聽後,佩服他的忠義,於是打消了攻打齊國的念頭。

    3、不學無術

    宋朝名士張詠和北宋名臣寇準是朋友。當張詠在成都擔任地方官時,聽說寇準要入朝擔任宰相,就對自己的同僚和屬下說:“寇準這人是位奇才,可惜他學問不夠啊!”後來寇準被罷相,正好張詠也被免職回家路過寇準處,寇準隆重地接待張詠。張詠離開的時候,寇準送他到郊外,問他:“您對我有什麼教誨嗎?”張詠慢吞吞地說:“《漢書•霍光傳》不可以不讀。”寇準不知道他說這話的用意,回去後取出《漢書•霍光傳》閱讀,讀到“不學無術”這句話時,笑著說:“張公這是說我呀。”張詠想要指責寇準不學無術,卻又不直接指出,而是讓他自己去發覺,既保全了寇準的面子,又起到了教化的作用。

    【咀嚼菜根】

    贈人以言,重於金石珠玉;勸人以言,美於黼黻文章;聽人以言,樂於鐘鼓琴瑟。

    ——荀況《荀子•非相》

    開口譏誚人,不惟喪德,亦足喪身。

    ——慧玉《修身進德嘉言錄》

    知過能改,便是聖人之徒。惡惡太嚴,終為君子之病。

    ——王永彬《圍爐夜話》

    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增廣賢文》

    【心得體會】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人皆有缺點和錯誤,對待他人的過失,本著關心他人的態度,完全可以指出來,甚至進行規勸和批評,問題的關鍵是:一定要注意方法。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不僅起不到正向的規勸作用,甚至適得其反,連朋友都會得罪。這樣的人無疑是以自己的過失來對待他人的過失。如果遇到某個遲鈍且固執己見的人,要耐心的進行引導和感化,不能有厭惡或生氣之心,這樣才能使自己有君子之風。而不是面對他人的愚蠢,自己也變得愚蠢。

    在人的一生中,給別人留有餘地,往往就是給自己留下了生機與希望。自然界裡的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給予是一種快樂,因為給予並不是完全失去,而是一種高尚的收穫;“途”字由“走”和“餘”構成,可以這樣理解和解釋——給別人留有“餘”地,自己才有坦途可“走”。切記“打人不打臉,揭人不揭短”,每個人都有“我”這個範圍,都在設法努力的維護著這個範圍,擅自觸及,必將受到強烈的反擊。別自取其辱,引火上身。

    記得上小學的時候,一個女生的橡皮丟了,報告老師,並說橡皮上有自己的名字,只要全班搜查就能找到。老師沒有搜查,跟大家說,我們做個遊戲吧!大家都走出教室,每個人單獨進屋再出去,橡皮就會回來,否則就搜查。於是遊戲開始了,最後橡皮就回到了女生的書桌裡。成功為別人護短這是一種美德。

    在教學實際中,遇有頑固不化一根筋的學生,要善於化導,不能用偏激的手段“針尖對麥芒”,更不能用訓斥的方式“以牙還牙”,這就是以你頑固帶對待別人的頑固。如果你非要用激烈的手段對峙頑固的人,除非你有足夠的福德能蓋住他。

    在我們生活中,總會遇到一種人,他們總是喜歡探聽身外之事,對別人的事情津津樂道,指手畫腳並樂在其中。更讓人無奈的是,這種人不僅不會對自己的行徑感到羞恥,反而會將其作為炫耀的資本,來標榜自己的耳目多麼靈敏,視野多麼開闊,見識多麼不俗。殊不知,這類人渾身上下都散發著惡俗之氣,只能讓人厭惡和遠離。我們存在於這個社會之中,人有千差萬別,事有百轉千回,我們不能避世,能做的就是在心裡放一杆秤,一面鏡子,一個警鐘,掂量好是非曲直,看清楚世間百態,保持住心境澄明,遠離來說是非之人。

    讀菜根譚語錄,能助現在人修身怡心,達到“腹有詩書氣自華”之儒聖境界;品讀國學經典,能讓現在的人以聖人為師,汲取歷經歲月沉澱下來的人生哲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關羽沒有赤兔馬,他還能夠秒殺顏良、文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