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發兒娃_5315
-
2 # 天使帝國112233445566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六組惠能的四句揭語。
惠能的核心意思就是一個字,空。佛教講四大皆空嘛,空是什麼?解釋清楚這個就可以了。我只是很膚淺的瞭解過一點點佛教文化,所以只能很膚淺的講講。還請大家指點。
空,不是說你什麼都看不見,前邊明明有條溝,你非說沒有,那肯定掉溝裡。空是指不能永恆,就是無常。前面有條溝,這個溝永遠是溝嗎?不,你用土填上就是平地。喜馬拉雅山脈是高山嗎?現在是,但以前是大海。你永遠是你嗎?不,你每一秒都在變化,生理上你在衰老,心理上你永遠不會停止活動。今天的你已經不是昨天的你了。我也不再在是我。哦,怎麼好像談到了感情問題。。所以說能做到無我,就是空。
-
3 # 茶入真知
真正的菩提是無相的,就是離一切相,就如金剛經所言,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菩提是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智慧和覺悟,覓到菩提,必須是證到空性,知道一切有為法,雖然如夢幻泡影,但是都是空的顯現。就是心經所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空有不二之圓融。
空有不二怎麼理解和應用呢?萬事萬物從空中而來,因緣而生,因緣而滅,所以經歷成住壞後又歸於空。
因緣剎那生滅,所以人生就是如紅樓夢所講真亦假來假亦真,因緣在時是真,因緣滅時是假,但是所有的因緣都是短暫的存在,都會滅,因為哲學也講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字。
這樣看來就沒有永恆不變,所以就不該去執著,該看開的就看開,該放下的就放下,我們能做的只有隨順,接納,同時不能消極,要有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氣魄。
人生便沒有痛苦和無藥可救,也沒有歇斯底里和想不明白猜不透。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都是剛剛開始!這就是用空的智慧去過有的生活!
如果說一切都不能執著,同樣執著菩提也不對,執著成就菩提同樣不對,因為有執著就有苦,有執著就是有取捨,有取捨就是沒有平等,用菩提的智慧講,空有都不二,哪有分別取捨對立不同呢?
所以佛法是圓融的,不是去看那文字怎麼說,而是要運用文字背後蘊藏的理。
-
4 # 和_子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六祖慧能寫的偈子。從純字義去解釋很難理解他的深密。無樹,非臺,無一物,以文字上來看,好像都是相對的,有與無,實不然,是無一物中無盡藏。是心識的隨順真如,
經雲;【真如是念之體,念是真如之用】。是一心的體,相,用,顯現在生滅的現象中,是實相無相。是涅磐妙心,是步步紅塵,通身無影相。亦是來去自由,心體物滯。
此偈的由來,先有了神秀偈,後來才有慧能絕妙的偈。兩者相對比,方能更易了悟。神秀約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慧能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和神秀的。心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相比較,很明顯得看出。慧能言的是,空性的動用,如心經中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有為的一切現象,都是,夢,幻,泡,影。一切諸法,本無自性,緣起性空。而神秀是在相上輪轉,是有為,是因果,是生滅。
下兩句神秀雲【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而六祖言的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金剛經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若音聲見我,若色見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說明了。空性,本體,是本來無一物的。而人們卻執著於現象的有無,來去,得與失,不管你如何的。勤拂拭,畢竟是夢幻空華。生滅的現象中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增不減,自金剛,身來身去,本三昧。
-
5 # 旭述辯證法
全文: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佛祖當年坐在菩提樹下,睹明星而見性,悟道成佛,所以後世習慣借菩提而說是智慧的意思。這四句話,在佛家叫偈(ji,4聲)語,細細讀來,能感受到它是有對標的,而且最後還來一句反問。起始這是禪宗六祖慧能,應五祖的要求,讓每個徒弟寫一句,五祖根據大家的偈語來確定把衣缽傳給誰,大師兄神秀,因為不確定自己是否真的開悟,所以就在牆上寫了一首偈語: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此話起始不假,一個人修煉,從凡夫到成佛,是需要一步一步的過程,釋迦摩尼佛也說過,昔日我在燃燈古佛前....告訴終生,自己成佛前是如何發願,如何修煉的。所以,這句話講的是漸修的法門,並沒有問題。但是禪宗自須菩提尊者開始,歷經28代,到達摩祖師一葦東渡到(震旦國,當時中國的名字)中國,面見梁武帝,最後在五臺山閉關打坐,傳法給二祖,最終禪宗在中國發揚光大,禪宗的修煉講究頓悟成佛,最然成人漸修的方法,但最終需要頓悟,開悟,玩得是機鋒的教育方式,也就是在某一個點上,給你一個巨大的啟發,讓人頓悟。所以,最終,六祖慧能這4句偈語得到了五祖的認可,將衣缽傳給了慧能。
而慧能的肉身不腐,慧能不認識字,目不識丁,慧能不再穿袈裟衣缽給後代禪宗的祖師,慧能語言後代禪宗從此在中華大地上傳播開來,等等,都在《六祖》壇經中有記在。
《壇經》中最重要的一句話,我認為是六祖開悟後說的幾句偈語:
何其自性本自清淨,
何其自性本不生滅,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何其自性本無動搖,
何其自效能生萬法
這幾句話成就了《六祖壇經》為什麼可以成為《經》,以為只有佛祖的對話,在佛教中才被成為《經》,而其他菩薩的言行,用《論》來表示,而壇經這幾句話,會成為未來生命科學領域重要的參考元素,研究什麼是自性,而自性背後如何和宇宙連結,連線後如何讓目不識丁的六祖成為一代宗師,參透宇宙的本源,這也是未來人類科學發展的方向。
不考慮宗教迷信,我個人對儒釋道三教的理解是這3家的思想,已經融入到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歷經2000多年的發展,這3家思想用自身的學理基礎證明了他們的生命力,所以系統的學習這三家的基本經典,會讓我們對中華民族 ,對中國文化,有更全面的認識,而學習完這3家基本經典著述後,一個人的內在也會發生本質的變化。
儒家:論語,大學,中庸,孟子
道家:道德經,莊子
佛家:金剛經,楞嚴經,六祖壇經,法華經,華嚴經,指月錄,大智度論,
在閱讀的過程中,自然會感受到深厚文化的洗禮,一個人要想取得可持續的成功,更是離不開這些經典的加持。
我們現在正在一起讀《論語》,看經典的儒家思想在現代生活和商業中應用,對我們的企業經營管理有哪些啟發和幫助
回覆列表
全文: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譯文:菩提本來無樹,明鏡也不是臺,原本空無一物,又到哪惹來塵埃?
出自——六祖惠能《菩提偈》。
“菩提本無樹”是中國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意在說明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執著,才能明心見性,自證菩提。
惠能少孤而艱難困苦,於市賣柴為生。及聞一客誦《金剛經》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處學法。
一日,五祖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
眾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牆上書一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五祖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但親告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
惠能雖不識字,一聞此偈,便知未見本性。託人亦書一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擴充套件資料:
人物簡介
惠能(638—713)唐代高僧。俗姓盧氏,三歲喪父,家境艱貧,稍長以伐薪賣柴為業養母度日。
二十四歲時辭母出家,往蘄州黃梅東山參拜五祖弘忍大師。初為行者,隨眾勞役,踏碓舂米。後因書寫了得法詩偈而備受弘忍賞識,囑付衣法,成為禪宗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