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東海裔族
-
2 # 御心樁
首先要明白這個禮指的是什麼,說的是禮其實也是理,是周王朝制定了系列的禮制來規範君主與諸侯大夫的規矩以及宗法,以維護中央集權的權威的理。但是週末期,因為中央失德,也即失去了維護價值分配體系的能力,於是各個山頭勢力群起,紛紛攘攘,都不跟他講原來大家共同遵守的理了,而是自己定出一套理,以爭取自己階層的利益,說是百花齊放,其實是價值觀混亂,好比現在快要破產倒閉的企業,什麼亂象都會出現一樣,故曰禮樂崩壞,世風日下。所以不是一點禮都不講,而是各人講各人的禮。
-
3 # 煮鶴仙人
孔子哀嘆“禮崩樂壞”的“春秋”時代,情況還不算太壞。
孔子所處的年代,“周禮”只是失去了原本的“絕對權威”,人們已經開始違反“周禮”,但實際上它依舊是“社會主流”地位。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當時的周禮就是屬於“死而不僵”的狀態。
孔子周遊列國不拜見周王,是因為他屬於“士大夫”,沒有資格見周王。能見“周天子”,有資格為“周天子”效力的,只有那些有爵位在身的“諸侯”,這就是守“周禮”。
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其實就是“伯”,方伯。
所謂“方伯”,就是諸侯之長,由周天子任命代替他管理一方諸侯國的稱號。
雖然那個年代誰當“方伯”周天子已經沒有決定權了,但畢竟大家還要問他要“錦旗”肯定自己“方伯”的正統性,所以“面子”多少還是要給一些的。
孔子的年代,名義上至尊是周天子,實際上至強是“方伯”,這兩者一個是虛,一個是實。但還沒有什麼人想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大家名義上對“周天王”這個只“弱雞”還是十分恭敬的,只不過是有名無實罷了。
孔子所謂的“禮崩樂壞”,反過來說就是當時“禮樂”還是主流,只不過已經開始有人不遵守規則了。
事實上“三家分晉”以前,大家相對來說都還比較“守禮”。“三家分晉”以後法家興起,各國陸續開始“變法”,推陳佈新之下,講“周禮”的時候才越來越少。
不過直到漢武帝強下“推恩令”,分化瓦解他們老劉家的“諸侯”,徹底推行“郡縣制”以前,退回“分封制”的提議,一直如幽靈一樣,一直環繞在朝堂之上……
-
4 # 小武哥001
此禮為周禮,禮崩樂壞,在春秋也只是苗頭初現。從春秋時期的戰爭就可以看出來。
春秋時期打仗,
首先,要師出有名。
其次,要光明正大。
第三,不斬來使。
第四,戰爭有時限。
第五,戰爭的地點有講究。
第六,戰爭講究規則。
比如還有條規則叫“不鼓不成列”。要等雙方排兵列陣好了後,才能開打,也就是說別人沒準備好,就不能開打。左丘明的《左傳》記載這樣一個故事,公元前638年,宋楚爭奪中原霸權,雙方戰於泓(今河南柘城縣)。當時宋國的軍隊已經列陣完畢,嚴陣以待,只等進攻了,楚國的軍隊還沒有完全渡過泓水。宋襄公的手下子魚請戰,宋襄公說,“不行”,等楚國的軍隊完全渡過泓水還未列陣好的時候,子魚又請戰,宋襄公還是說,“不行”,最後楚國的軍佇列陣完畢,雙方開戰,宋軍大敗而歸。
後來華人都怪宋襄公,宋襄公說:“君子不重傷,不禽(擒)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翻譯過來就是君子作戰,不打受過傷的人,不俘頭髮斑白的人,不憑藉險隘的地形,我即使成了亡國之君,也不願意攻打還沒有列陣好的敵人。這就是不鼓不成列。
宋襄公的話中還說出了“不重傷”的規則。不重傷就是對方受傷了就不能再進行攻擊,不管對方傷到哪裡,只要是受傷了,就不能再打。這點就有意思了,即便是現在打拳擊,也要把對方打到爬下,直到爬不起來為止。
不過,即便是潰敗了的宋國軍隊也不要緊,因為還有“五十步笑百步”的規則。就是輸的一方敗亡逃跑時候,勝利的一方是不可以追趕的,即便要追也可以,但是以五十步為限,超出五十步就不能再追了,這就是五十步笑百步,意思是你跑五十步就可以了,跑一百步幹什麼,所以叫五十步笑百步。這真是令人費解啊,不過下面一條規則更有意思。
就是輸的一方在逃跑中,勝利的一方還要幫助輸的一方逃跑。比如晉楚邲之戰的時候,晉軍潰不成軍,戰敗逃跑,晉軍的一輛戰車在敗逃過程中陷進泥坑裡,跑不動了,這真是急人啊。等追擊的楚軍趕到後,先是幫助晉軍把車修好,然後繼續追趕,沒想到,晉軍跑了幾步戰車又壞了,楚軍於是再次幫助修理戰車,然後再追,終於讓晉軍跑掉,這真是有意思。更有意思的,逃跑中的晉國軍隊還回頭說,“到底是楚國的軍隊,連逃跑都這麼專業”,這真是太有意思了,有種“友誼第一、戰爭第二”的感覺。
但是春秋開始出現的百家爭鳴,開始對周禮進行了具有破壞性的攻擊,到了戰國就是另外一翻局面了,比如以砍人頭數量論戰功的秦軍
-
5 # 天涯孤旅a
” 禮崩樂壞”,這裡的禮指的是《周禮》。《周禮》,又名《周官》,是周公旦在”五帝”時期禮文化萌芽階段形成的思想體系上,結合當時的具體形勢,為維護”分封制””宗法制”的目的,制定的一整套上至治國理政、下至安邦教民的國家行政、社會道德和個人行為規範的禮儀制度。我們現在以科學的理論來推斷周公旦制定的這些禮儀制度,大致可得出這些制度並不是從實際出發按治理國家的需要制定的,而是一種趨向於理想化的制度設計。這從他龐大系統事無鉅細而又難得執行的規定中可見一斑。站在這個立場上說,如果《周禮》確屬周公旦一人之力制定的話,那他就不是人而是神,應該享受萬民敬仰膜拜。
《周禮》 的主要內容是“六典“,即一曰治典,以經邦國,以治官府,以紀萬民;二曰教典,以安邦國,以教官府,以擾萬民;三曰禮典,以和邦國,以統百官,以諧萬民;四曰政典,以平邦國,以正百官,以均萬民;五曰刑典,以詰邦國,以刑百官,以糾萬民;六曰事典,以富邦國,以任百官,以生萬民。我們所熟知的軍禮、吉禮、凶禮、賓禮和嘉禮這“五禮“就包含在上述政典和禮典中。
這些禮儀(包括樂的內容)透過對百官萬民的長期教化,在當時確實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在一定時期內使戰亂中的國家迅速安定,百姓安居樂業。
然而,《周禮》所表現的思想體系卻對後世儒家文化體系的產生以及皇權思想有著巨大影響。礙於篇幅的限制我們只能簡單的涉及到這點而不能具體展開。我們還是迴歸到主題。
我們說《周禮》中的”禮”即是國家法典又是個人行為規範的總和,也是統率萬民的”理”
當歷史發展到春秋中後期,“禮”受到了挑戰!諸侯坐大以後,歷史進入了一個鐵血的大爭時代,違反“禮制”的行為時有發生,而周王朝卻因逐漸衰敗已無法阻止任由諸候坐大為所欲為。最大膽行為最惡劣的當屬”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他居然陳兵王都洛陽近效,向周天子派來的使節追問周鼎的大小重量,其覬覦王權之心昭然若揭。至此後,周王朝不思進取,王朝權利逐漸降低最後成就了始皇帝贏政一掃六合建立大秦帝國,歷史從此掀開了新的篇章。
孔子哀嘆”禮崩樂壞”與其說是維護儒家哲學文化體系的思想,不如說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是歷史的進步。
在土地、人口和帝王的巨大誘惑前,用武力可以徹底解決的事誰還願意多費口舌?
回覆列表
孔子哀嘆“禮崩樂壞”的春秋時代,卻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難得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
當時,“周禮”正在衰亡中,而代表思想解放潮流的”百家之禮”卻在蓬勃發展中。
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是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這一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彼此詰難,相互爭鳴的盛況空前的學術局面,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據《漢書· 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後的《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等書則記載“諸子百家”實有上千家。但流傳較廣、影響較大、較為著名的不過十家而已。歸納而言只有10家被髮展成學派。
西漢劉歆在《七略·諸子略》中將小說家去掉,稱為“九流”。俗稱“十家九流”就是出自這裡。
春秋戰國時期,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的成就,與同期古希臘文明交相輝映;以孔子、老子、墨子為代表的三大哲學體系。至戰國時期,形成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
但至漢武帝時,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於是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為正統,統治中國思想、文化上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