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高考地理名師工作室
-
2 # 從沐
閱讀對我的影響非常大。透過讀書,拓寬了我的視野,也開闊了我的心胸。
記得十年前剛上班時,因為是新人,少不了被 “欺生”的命運,凡是髒活累活,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我,呵呵。可我也是年輕氣盛血氣方剛啊,根本不知道也不想去遷就和忍耐,更不知道用委婉的方式去拒絕。曾經因為一點小委屈跟上司大吵一架,毫不留情。自己還以為吵贏了而沾沾自喜呢。可是後來上司一有機會便給我小鞋穿,我有口難言,真是懊悔憤恨,整天上班都苦大仇深的吊著個臉。後來,為了排遣心中的鬱悶,經常去書店裡消磨時光。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也從此被重新整理了。
那時很少去專注於一本書,基本就是讀一些名家語錄和一些雞湯文,我也會對照自己,會發現其實我的處境並沒有自己以為的那麼艱難。現在想想那些“雞湯文”對我還是有一定啟發的。遇到喜歡的書也會買幾本放在家裡,每天看那麼幾頁,有共鳴的句子我會摘抄下來,也會寫上自己的理解發在朋友圈與友共勉。
一段時間潛移默化以後,我漸漸發現,之前的自怨自艾和憤世嫉俗都不復存在了,心境居然平和了許多。對待上司和同事,也經常會換位思考,遇到事情也不再那麼容易激憤了。
我非常明白,如果不是讀書,我不會發現除了工作生活之外,還有更多彩的世界,如果不去讀書,我就沒辦法讓自己雜草叢生的內心開出花朵,如果不去讀書,我終會困在自己的牛角尖裡,看不到一絲亮光。
我非常信奉楊絳先生說的一句話:“你的問題就在於,想得太多而讀書太少”。
-
3 # 看歷史的訴說
很大,特別早年愛看報紙和書籍,也不是我強迫自己看書,當時我不看書,根本就沒有什麼消遣的了。也感謝當年的環境,也感謝當年有那麼多的圖書!我要感謝世行貸款。
-
4 # 在下千城
最近這兩年,隨著知識經濟的來臨,很多人都在提倡要多讀書,讀書的浪潮也已經覆蓋到了社會大眾,甚至很多人開始把讀書當做是一個職業,按照職業化的方式來讀書,也真的可以實現變現。
但更多人更是在觀望或懷疑,讀書到底對人有什麼影響,或者有多麼大的影響,或許用我親身經歷的一件事便可以說明閱讀對一個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了。
前不久參加了一場活動,其中有一場講座講的是如何緩解大學生的迷茫情緒,因為現階段有很多大學生都會覺得自己很迷茫,不知道應該做什麼,或者做了一些事又有什麼用。比如老師告訴學生要考一些證書,但學生因為沒有過類似工作經歷,所以他無法理解到這個證書的重要性。
老師告訴學生們要努力學習,踏實學好自己的專業知識,但他不知道所謂的“學好”是什麼標準,考試考到90分就是學好了嗎?還是說一定要有實踐的經歷,能對工作產生實際效果呢?因此,很多大學生就有了迷茫的情緒。
對於這件事,恰巧我身邊有兩個小夥伴,一個讀書很多,另一個讀書很少(僅就我個人瞭解是這樣),他們就聊起來了這事。
讀書少的人說:大學生其實就是每天閒的,每天在學校象牙塔裡什麼事都沒有,不知外面賺錢多麼不容易,每天學的知識也都是理論知識,到了工作後發現根本用不到,所以,上大學就是在浪費時間,不上還不行,我那時候也這樣迷茫(原話基本意思大概如此)。
而讀書多的人說:大學生迷茫是正常的現象,是每個人必須經歷的階段。但不能因為不知道幹什麼、想不清楚事情就放縱自己迷茫,而是要讓自己儘快擺脫迷茫的階段,建議安下心來多積累 ,比如讀書、健身、跑步,當你不知道做什麼才是對的時候,就做這三件事,絕對不會讓你感覺到浪費時間。
對比下這兩個人的觀點,就能發現,讀書多的人話語更有條理,能分析和解釋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關鍵是能提出方案,至少給出一條應對策略。而讀書少的人發表的觀點可有可無。
因此,透過這個親身經歷的小故事,或許就能看出閱讀對一個人的影響了,它是一種無形中的積累的力量,我們每天讀書,每天看不到有什麼進步,甚至一兩年都看不到,但堅持下去,三年、五年甚至更久以後,就能發現你所擁有的別人所沒有的強大的閱讀的力量。
希望這篇文章能對你有價值。
-
5 # 靜夜花香的遠方
每當我感覺生活及工作中,讓我猶豫不決的事情開始慢慢增加的時候,我就知道,最近讀書少了。這一刻,只要我拿起書本(玄幻的言情小說不算哈),什麼書無關緊要,讓自己進入閱讀狀態即可。這樣最多三天,就可以還我一個朗朗乾坤!
-
6 # 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網
閱讀越聰明
長期推動閱讀的中研院院士曾志朗,曾在一次演講中強調:常常閱讀的人,會刺激腦部接收器的神經愈活躍,腦神經元的連結愈多、愈緊密,更易保持活躍。久之,活化的大腦便會提高理解能力,對事物的理解能力愈來愈好,即所謂的“變聰明”。 所以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可以讓孩子越變越聰明。
也許有家長擔心:“孩子忙功課和才藝都沒時間了,閱讀豈不是又增加孩子的負擔?”其實,閱讀活動既能促進大腦活化,讓孩子增進理解能力,提升記憶力,理解後同步強化應用能力。所以,具有閱讀習慣的孩子,通常不需要補習,就可以輕鬆學習,應付學校功課,也不太需要補才藝。
有質量閱讀
目前學校都在推動閱讀教育,都以閱讀冊數評估其成果,所以鼓勵孩子大量閱讀、廣泛閱讀。可是在此呼籲家長不要只重量,而忽略質,尤其坊間出版品氾濫,時間有限,如何為孩子導讀經典,或有益其成長的書是重要的。囫圇吞棗,一知半解地翻閱完一本書,這樣的閱讀不是教育的本質。甚至有些家長大筆採購套書,也不見得孩子喜歡讀,所以符合孩子的意願和需求,讓他能享受閱讀趣味,得到新知心得的啟迪,那才是該買的書。
同時,要依孩子的興趣及程度,選擇適合書籍。好的作品會激勵我們向上的力量,幫助我們體會人生,讓我們認知這世間的真、善、美,並可充實知識、成熟情感、豐富經驗,變化我們的言談和氣質。
所謂“三日不讀書,則言語乏味,面目可憎。”有許多經典著作如《法拉第的故事》、《愛因斯坦傳》、《甘地傳》、《小王子》等,都是非常有意義的讀物。不同年代,都有當代創新作品推出,往往都反映現實,感人至深,如《追風箏的孩子》、《燦爛千陽》、《這一生做一次傻瓜》、《佐賀的超級阿嬤》、《白色巨塔》等。
至於小學生瘋漫畫,我認為也無妨,童年若有《多啦A夢》、《將太的壽司》、《千面女郎》、《怪醫黑傑克》、《灌籃高手》等優質健康的漫畫書伴隨長大,也是一種幸福。至於高中以上,可以漸次展開較為嚴肅且深入的“主題閱讀”,訂定一個主題之後,蒐集相關書籍,整理資料做分析、綜合、比較,並嘗試提出結論。這樣的閱讀,更是未來主動研究、獨立思考的必要訓練,讀書不再是“餵食”而是主動搜尋、研究、創新及發明。
勿揠苗助長
最壞的是:有些父母規定孩子只許捧讀參考書和教科書,這樣的孩子人生是黑白的,而自以為是的父母認為考試得第一最重要,還讀什麼其他的?殊不知,接觸訊息越少,腦神經元接收刺激越少,越是鈍化,最後反不如父母所期待,孩子越大越笨;即使原本天資穎悟,最終也成了泛泛之輩。
曾志朗說:“閱讀除了讓我們越變越聰明外,閱讀對健康也很有助益,從閱讀中可以產生更多想像,那些想像力會不斷運動和刺激我們的神經,讓大腦growing up and up。但如果不閱讀,大腦很容易萎縮,尤其當人老年時,味覺、視覺、聽覺都變弱,腦部再不多訓練接收訊息,將growing old更加速老化。”所以孩子需要閱讀,父母也需要不斷閱讀。
教育部繼學生閱讀運動之後,又推動親子閱讀運動,希望成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這是非常紮根的做法,只是至今效果有限。回顧這些年臺灣最普遍的居家活動是唱卡拉OK,我常浮現一個畫面,如果每家都有“家庭讀書夜”那該有多溫馨、多美好。統計數字上顯示,臺灣每位成人,年平均閱讀書籍數不到二本,這和臺灣人的受教育水平是不相稱的。在此鼓勵所有家長,放下手中遙控器,離開電視機,和孩子一起閱讀,共同遨遊書中世界吧!培養孩子閱讀習慣,讓孩子擁有更靈活的頭腦,挑戰未來不可知的難題。世界需要往前行,知識經濟時代,閱讀是開啟智慧之門的鑰匙!
回覆列表
閱讀可以帶你進入你從沒見過的世界,從未見過的美景,從沒走過的路,從未品嚐過的美食,從不熟識的人或事……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小時候不能理解,但是現在理解更深一點。書帶來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慰藉與充實,書帶來了萬里路途中的風景,更開拓了我們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