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蘑菇男孩168

    經常會犯的幾點不妥做法。對待孩子無外乎三種情況:一是事事管、時時管,做了很多事,效果卻不好;二是什麼都不管,什麼都不做,放任自流,不聞不問,結果更不好;三是也管但不全管,做得不多,但都切中要害,孩子成長一帆風順。 顯然,“什麼都做”和“什麼都不做”都過於極端,失之偏頗,並不可取。

    傑出的父母從來都選擇“有所為有所不為”,更明確地說,只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 。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父母什麼時候與孩子關係好,對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麼時候與孩子關係不好,對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敗。而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其關鍵在於“定位”。

    第二件事: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再也沒有什麼比習慣養成更重要了。父母如果不注重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無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來。 一切從習慣培養開始, 養成教育是管一輩子的教育。

    第三件事:引導孩子學會學習 。吸引孩子熱愛學習、引導孩子學會學習是父母的一項重要職責,也是父母的真正魅力所在。 孩子的求知慾和學習潛能是可以激發的 孩子缺乏求知慾,通常不是父母的影響或者嚴格要求不夠,而是阻塞了孩子的興趣。 興趣(好奇心)、夢想、成就感、質疑、感恩、發奮、發憤等都是疏通和啟發孩子求知慾的通道。而對於孩子來說,所謂競爭優勢就是潛能得到有效的開發而已。心情、開竅、暗示、遐想、砥礪、計劃是激發孩子學習潛能的六大原則。 潛能開發雖沒有絕對的“時間表”,但也有步驟,比如建立目標、控制情緒、磨礪意志、專注於一點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 2 # 胡言吧

    1.總是拿自己孩子的短處和別的孩子的長處比。打擊自己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2.沒完沒了的嘮嘮叨叨。抓住一件事,沒完沒了的反覆的說,讓孩子產生一種厭倦的心理。

    3.總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不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不理解孩子的心理。存在著溝通交流障礙,和孩子有某些代溝。

    4.望子成龍,對孩子期望值太高。給孩子報很多的課外班,讓孩子的週末疲於奔命。沒有休息,玩耍的時間,失去了童真童趣。

    5.對孩子沒有耐心。一旦孩子犯了錯誤就大發雷霆。

    ……

  • 3 # 王一惠注意力作者

    1.控制孩子,希望孩子能按照父母的要求及預期的方向去做;父母通常會用顯性控制及隱性控制去要求孩子,比如:說教就是常用的。還有當孩子的某些做法和自己期待的差別太大時,父母會用表情、動作、語氣來暗示孩子。另外父母對孩子直接下指令而不是給孩子選擇的機會等等都是,這樣的不妥教育會導致孩子產生心理對抗,成年後這種對父母的對抗會遷移到其他人際關係之間,造成人際關係緊張、關係中總不得善終以及自身生命能量的消耗。

    2.溺愛孩子,常用思想和行為的包辦代替來代替孩子,表象看似呵護關愛,實則父母內在缺乏存在感及自身值得感指數極低,溺愛教育出來的孩子,有這麼幾個特點:1)情感脆弱,遇到一點困難就退縮;2)生活能力差,很多事情不會做。3)學習能力弱,生活能力會遷移到學習能力方面,導致孩子缺乏自信、缺乏自我認同,做事沒有主見。4)心理年齡普遍小於生理年齡2-3歲,也就是心理幼稚,與生理年齡不匹配。

  • 4 # 專注力養成

    根據我的多年與家長交流的過程中,分析出來,通常會出現以下幾點:

    1.過看重孩子的成績,忽略成長因素

    有的家長,因為畢竟著急孩子的學習成績,所以導致在跟孩子溝通的過程中沒有耐心,比如經常說:這麼簡單的題目都不會,跟你說了多少遍了;你這麼那麼笨啊,別人的小孩子都不會像你這樣。以上的溝通方式不僅會打擊到孩子的自信心同時也會增加他對學習的厭惡。

    2.太寵愛孩子,使孩子缺少行為規範

    現在的小學生大多都是獨生子女,作為父母的難免會對孩子有寵溺,特別是爺爺奶奶,要什麼給什麼,使他們缺少行為規範,比如給孩子玩手機,明明知道不能玩太久的,當孩子一哭鬧還是給他們玩;比如吃飯的時候要看著電視才能吃完;以上的行為將會進一步導致的是孩子將來在學校會不受學校的紀律約束。

    3.父母教養態度不一致

    年輕的父母們經常會因為孩子的教育方式不一致吵鬧,比如有的覺得孩子應該學習鋼琴,有的覺得應該學習吉他,類似的問題數不盡有多少,那麼該怎麼辦呢?唯一的辦法就是一方放手建議,另一方負責孩子的學習生活事物是最好的安排。

    如果父母對孩子有教育有不妥的時候,孩子將會出現以下問題:

    希望家長朋友們能夠重視

  • 5 # 小韭漫談教育

    很多父母受原生家庭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態度取向,然後當自己做了父母后,在教育自己子女的過程中就會不自覺地展現出來。

    有些做法其實很不妥,當孩子漸漸長大後,會有自己世界觀和價值取向,而父母的生活態度跟孩子的想法相悖,很容易引起青春期孩子的反感,就出現現了所謂的青春期叛逆。

    我們做孩子的時候,最不喜歡的幾種父母型別如下:

    一、獨斷專行的控制型父母。

    就像《少年派》裡的林媽媽王勝男,為了掌控孩子,想一出是一出,說搬家就搬家,想讓孩子走讀就說一不二地讓孩子走讀,想給孩子報什麼班就報什麼班,任何事情都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夏天軍訓,讓女兒穿秋褲,林妙妙算乖了,趕緊去找行李箱,被同學們笑是老寒腿......

    二、大包大攬的溺愛型父母。

    這類父母只注重學習成績,只要孩子學習好,什麼都不用幹,生活瑣事全部由父母承包了,把孩子養成了唯我獨尊的性格,忽視孩子生活技能的培養,養成了很多高分低能但性格乖張的孩子。

    昨天看了一檔電視節目,有個女大學生未婚先孕生了孩子,孩子完全交給父母撫養,在臺上大罵母親與主持人及嘉賓......能教育出這麼驕縱的孩子,一定是父母教育方法出現了嚴重的錯誤。

    三、忽視優點的批判型父母。

    這類父母其實也不是看不到孩子的優點,但就是從來不表揚孩子,但凡張嘴說出來的話,也都是批判性。

    孩子得不到來自於父母的肯定,從小到大跟父母的關係都不好。很多問題兒童,問題少年,就是得不到來自於父母的欣賞才破罐子破摔。

    四、怨氣沖天的嘮叨型父母。

    這類父母把自己定位成債權人的角色,孩子是債務人,是討債鬼。每天嘮嘮叨叨,把生活所有的怨氣都撒到孩子身上,孩子就成了父母情緒的垃圾桶。孩子寧可在外面瞎混,泡遊戲也不願意回家。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需要謹言慎行,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才行。

  • 6 # 養膚美膚管家良良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經常犯的錯誤:

    1、家長專制。家長過度相信自己的權威而在家中實行專制獨裁,即,家中的一切均由大人(家長)說了算,不必徵求孩子的意見。例如:擅自給孩子報補習班而不問孩子的想法,給孩子灌輸大人的想法 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孩子,不讓孩子自己決定自己的事情一切都聽大人安排,在招待親朋好友時不讓孩子說話,當孩子對家長的做法不滿時就嚴厲批評甚至打罵......

    2、父母的包辦。現在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那可真是“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孩子一切都父母一手包辦,致使孩子的自理能力越來越差。

    3、過分比較。把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孩子做比較,然後表示“你看誰誰家孩子多聽話”...等,這樣的做法只會使孩子對父母產生不滿、厭惡的情緒,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4、表揚過多。不少家長喜歡誇獎孩子,認為這樣可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如果孩子僅僅完成一些力所能及或瑣碎小事父母就進行誇獎,會令孩子產生消極情緒。專家認為,父母這樣做可能使孩子不再努力鑽研,不知道自己需要付出多少才能取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

    5、專注孩子的成績。不少家長總是以孩子的成績來評斷孩子的聰明與否。父母認為孩子最重要的就是學習,除此之外沒有其他,從而忽視了孩子的品格培養,孩子在父母的逼迫下學習,會使孩子產生厭學心理。

    6、不以身作則。孩子在外面和別人打架,回到家裡遭到父母的批評以及暴力,父母沒有為孩子做到一個好榜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一個乞丐到一代帝王,朱元璋到底有怎樣的雄才大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