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數下流人物還看今朝
-
2 # 魅力平常心
經過春秋戰國長期的大國爭霸和兼併戰爭,只剩幾個超級大國,秦的強大又打破了列國的均勢。裝備精良、供給充足,戰鬥力強的泰軍,保掃除灶上灰塵一樣,採取遠交近攻策略,以摧枯拉朽之勢,吞併諸侯,完成統一大國的事業,結束了春秋戰國以未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這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戰國時期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個“戰”字,“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力攻爭強,勝者為右”,各個國家長期處於戰事之中,有的力圖擴張,有的深恐滅亡。韓、燕弱小,置不足論。魏以魏惠王而衰,齊以齊閔王而衰,楚以楚懷王而衰,趙以趙孝成王而衰,都是因為爭兵好戰才致此。魏承文侯、武侯之後,表裡山河(外有黃河天險,內有太行可據),大於三晉,諸侯莫能與之爭。惠王數伐韓、趙,志吞邯鄲,圍魏救趙,馬陵之戰而受挫敗於齊,軍覆子死,終為秦所困,國力日減,失河西700裡,遷離安邑而建都大梁,數世不能復振,直至滅國。齊閔王承威王、宣王之後,山東之建國為最強。然而貪於伐宋之利,南侵楚,西侵三晉,欲並二週為天子,終被燕所屠。雖賴田單之力,得復國收城,子孫沮氣,子孑自保,終墮秦計,束手為虜。楚懷王貪商於600裡,受詐張儀,失其名都,喪其甲士,不能取償,身遭囚辱而客死他鄉。趙以上黨之地,代韓受兵,利令智昏,輕用民死,40萬戰十一戰被坑殺,幾於社稷為墟,幸不即亡,終以不免。這些國家招攬賢俊,立志改革,欲圖結束割據、實現統一,但經過長期戰爭之後都失敗了。
只有秦國,後來居上,國勢日強。秦自商鞅變法之後,變本徹底,加之獎勵耕織,經濟發展迅速,人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軍隊精良,供給充足。
自秦孝公起,中經惠文王、秦昭王、孝文王、莊襄王,直至始皇親政,以關中之地,日夜東獵六國,歷經100多年;,惠文王收復河西之地,攻佔魏之上郡,轉而滅蜀,並楚漢中。昭王時蠶食韓、魏,佔據河東、上黨、南陽等郡,攻破楚都鄢、郢,置為南郡,又奪取楚的巫郡和黔中郡,西滅義渠,置隴西郡和北地郡。莊襄王時,秦滅東周,置三川郡,取趙37城,置太原郡。到秦始皇時,已具備了統一的條件。
秦王贏政親政前,先輩已滅六國軍隊150萬,據有天下三分之一的土地,十分之六的財富。他承襲下來的,已經是一份相當龐大的資產。贏政親理政務後,消滅內禍,將權力集於一人之手。同時,起用有才能的法家人物李斯、尉繚。李斯向他指明瞭統一天下的時機和條件,為秦王所賞識。尉繚建議在外交上繼續實行“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的策略,向秦王進獻了著名的離間諸侯的計策。他要秦王政不吝財物,重金賄賂各國的“豪臣”,阻止六國“合縱”,然後可以滅掉六國。於是,秦王政在統一六國的過程中,軍事上採取了集中力量,各個擊破的方針;進軍路線基本上採納了李斯、尉繚的建議,選擇弱點,正面突擊,先滅掉韓,再攻擊兩翼,最後東進滅齊,完成統一。一場轟轟烈烈的統一戰爭開始了。
從公元前230年滅韓開始,到公元前221年滅齊為止,經過10年的艱苦奮戰,秦國完成了統一六國的歷史任務。當時,六國已有木蠹牆隙之機,秦又加之以風雨,遂成摧腐折朽之勢,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的混戰局面,建立起了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順應了歷史潮流的發展,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
3 # 小怪軟體管家
大家好,這裡是小青春,一個熱愛歷史的小青年!
秦國橫掃六國而一統天下,看似只用了十年,但為了奠定秦國滅六國的基礎卻花了一百多年,這一百多年,是秦國的崛起強大之路,也是六國的衰敗旅程!
戰國初期,秦孝公為了改變秦國積弱的現狀,對國內進行了從頭到尾的大改革,這場改革在根本上奠定了秦國的強大之路,也奠定了秦國統一六國的野心,這個改革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商鞅變法!
後來秦惠文王繼位,不顧貴族的反對,堅持使用商君的變法,完成了國君由公變為王的轉變,大規模的擴充秦國的領地,東進攻魏,徹底收復了被魏國盤踞多年的河西之地,更是滅亡了蜀國,大敗了楚國。在西北方向,攻打義渠,使其俯首稱臣,徹底解決了秦國的後顧之憂,並擁有了大量的優良牧場。
秦昭襄王在位期間,秦國已經具備了統一天下的實力,開始對趙,魏,楚等國家逐步蠶食,更是在長平之戰當中,秦國白起幹掉了趙國四十多萬軍隊,從此之後秦國統一天下只是時間的問題!
在秦相呂不韋掌權時期,嬴政的王權得以鞏固,再到後來就是始皇帝嬴政開始施展他的雄才大略了,在他的帶領之下,秦國僅用了十多年的時間就完成了統一六國的大業!
-
4 # 毛維準
積攢七龍珠召喚神龍不可能一蹴而就。
漢代政論家賈誼在《過秦論》中有言:“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可謂至理名言,也就是說,秦國經過六代雄主才有了秦王嬴政滅六國一統天下的歷史。
本題是一個普世道理在國家吞併中的運用。例如,農諺說桃三杏四梨五年,實際上是個種植樹木與採摘果子的關係。
秦國本是西陲邊緣小國,無論是國力、資歷還是地位都跟其他幾個國家相差甚遠,所謂“諸侯卑秦”。儘管曾經有過秦穆公稱霸的情況,但是這種秦國不被東方諸國“承認”的狀況並未改變,特別是,秦穆公稱霸必須依賴當時超級大國晉國的臉色,他只是“稱霸西戎”而已。在秦穆公逝世之後秦國在整個春秋時期都沒有比較好的表現。這種情況一直到了秦獻公和秦孝公時代。特別是秦孝公啟用商鞅進行制度變革,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秦國才成為讓其他六國畏懼的角色。這種壯士斷腕自我革新的戰略決心是其他國家所不具備的。
並且,值得強調的是,從秦孝公以後,秦國君主都可謂雄主,瞎折騰的或者平庸的基本都被上天收回了,與其他六國相比,秦國這點特別幸運。在確立完秦國“法治”體系之後,秦國更是籠絡其他各華人才進入秦國,一起致力於完成秦國的一統天下的戰略目標。從功績來看,秦始皇嬴政採摘了果子,但是,其他秦國君主卻做出了紮實的貢獻。
可見,天時、國運、雄主、制度、人才、軍事等要素缺一不可,不犯錯或者少犯錯也是重要條件,同時,在關係互動之中,小國成長大國並一統天下也要等待其他國家多犯錯,這更依賴國際交往的戰略與戰術,比如,合縱聯盟借力打力,六個國家都有一統天下的可能,但是其他六國都被秦國吞併,徒增戰國之殤。
從中外歷史上來看,沒有哪個國家能夠一下子崛起,美國取代英國也經過了至少五十年時間,儘管其實力很早就超過英國了。因此,戰略耐心與戰略定力也特別重要。
“崛起後”的發展也依然受到相關因素的影響,秦國也是例子,六世積累,一朝一統天下,卻又二世而亡,也給人若干想象空間。如賈誼繼續感嘆“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
5 # WF精神異常
這從表面上來講好像是說明了萬事開頭難的樣子,但實際是證明了想在亂世之中休養生息,積聚力量不是一蹴而就之事,是需要連續不間斷的推行這一政策,否則就會半途而廢的!
-
6 # 靈山採藥人
兵法雲:示之以弱,攻之以強。
事物發展的必然性!如果把問題倒過來看,秦國用百年時間奠定滅六國的基礎,滅六國用了十年。這合情合理。
厚積而薄發。事實上,秦國有實力可以提前發動滅國戰爭,那樣做的後果就是玉石俱焚。統一天下的勝利,是既得到利益,還能全身而退。
秦國的大一統功績無可磨滅!在文化,軍事,政治制度上,完成這樣的大一統是一個奇蹟。唯一遺憾的是,秦國存在的時間太短了。假若秦國存在的時間再長點,或許能夠讓我們國家的制度更完善,也更富有人文主義色彩。畢竟中國習慣了傳承了先人的制度,而秦國是我們現在法治國家的開創者,創始人比繼承者有著更大的優勢來調整和完善以法治國。
我無比欣喜,也有巨大的失落!秦國先祖留下了法治國家的火種,也遺憾現在法治的不健全。
秦國的來歷源遠流長,若能在秦始皇墓找到完整的文獻,或許能解開人類的起源。
回覆列表
秦孝公商鞅變法奠定基礎,秦惠文王消滅北方隱患,收巴蜀,秦武王平三川,拔宜陽威震天下,秦昭襄王,用範睢白起削弱六國,秦孝文王善待先王舊臣,秦莊襄王,秦始皇滅六國。秦國不是本來就強大的,六國也不是本來就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