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歸途的旅人
-
2 # 盜德高點
1)國外政權有錢拿,幫助唐朝收復兩京的報酬是“子女玉帛皆歸可汗”,誰不想掙錢? 2)少數民族武裝可以乘機名正言順壯大自己。藉著平叛的名義,招募士兵,佔一方軍政。後世藩鎮林立就是如此。
1)國外政權有錢拿,幫助唐朝收復兩京的報酬是“子女玉帛皆歸可汗”,誰不想掙錢? 2)少數民族武裝可以乘機名正言順壯大自己。藉著平叛的名義,招募士兵,佔一方軍政。後世藩鎮林立就是如此。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到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被平定下去,歷時8年。在這8年時間裡,唐朝周邊的少數民族,對安史之亂大都有所反映,或出兵助唐平亂,或在戰亂中仍與唐中央保持臣屬關係,對唐朝拜、納貢,或趁唐內亂之機發兵侵擾唐的邊境,與唐發生戰事。作為唐王朝來說,面對突如其來的叛軍進攻,尤其是叛軍攻陷兩京之後,一時手足無措。由於平亂心切,迫切希望得到少數民族軍隊的援助,對於主動出兵者惟其所欲。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二月,奴刺、頡跌、朱邪、契宓、渾、蹄林、奚黠、沙陀、蓬子、處蜜、吐谷渾、思結出兵助唐平亂;至德元年(756年),于闐國王尉遲勝率師來唐平亂;至德二年(757年),拔汗那,黑衣大食,回紇葉護太子、宰相帝德、將軍車鼻、施吐拔裴羅、大臣葛邏支出兵助唐平亂;乾元元年(758年)八月,回紇王子骨啜特勒、宰相帝德出兵助唐平亂;寶應元年(762年),回紇登裡可汗、車鼻將軍率師助唐平亂;至德二年(757年),南蠻也出兵助唐平亂;乾元元年(758年),吐火羅葉護烏利多、西域九國首領率師出兵助唐平亂。此外,至德元年(756年),吐蕃酋長“請和親,兼之討賊"。次年,又“遣使來朝,請助討賊",唐玄宗播越四川時,新羅王“遣使沂江至成都朝正月,給唐皇帝以精神上的安慰。寶應元年(762年),党項“首領來朝,請助國供靈州軍糧”,給唐以物質上的援助。
這些少數民族出兵助唐平亂的熱情是很高的,作戰也非常勇敢。如“安祿山反,(于闐國王尉遲)勝使弟(尉遲)曜攝國事,身率兵五千赴難。華人固留勝,勝以少女為質而行。”又如,回紇首領達乾等13人先到扶風,郭子儀為其設宴三日,葉護太子說:“國家有難,遠來相助,何暇食為。"平亂熱情甚高。在平亂中,唐朝皇帝對其始終是感恩不盡的。唐肅宗曾對回紇葉護說:“能為國家就大事成義勇者,卿等力也。”又下詔書頌揚回紇:“蒙犯不以辭其勞,急難無以蹌其分”。在肅宗朝,大食(今阿拉伯)和回紇的功勞不分上下。
唐自太宗貞觀年間起,就在少數民族中享有很高的聲譽。少數民族出於對唐的賓服和加強同唐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聯絡,經常向唐朝拜、納貢。安史之亂爆發後,仍然有一些少數民族來唐朝貢。除此之外,在安史之亂時期,還可以看到唐對少數民族封王和少數民族來降、自願接受唐朝領導的史例。如安史之亂爆發的前夕,渤海王欽茂遷到上京,“寶應元年(762年),詔以渤海為國,欽茂王之,進檢校太尉",党項“自至德以後,常為吐蕃所誘,密以官告授之,使為偵道,故時成侵叛"。寶應初,其首領來朝,請助國供給靈州軍糧。“其在涇、隴州界者,上元元年(760年)率其眾十餘萬詣鳳翔節度使崔光遠請降。
唐朝之所以能得到如此眾多的少數民族的援兵以及這些少數民族在唐爆發內亂時仍然向唐朝貢和自願接受唐朝的領導,這是因為
第一,大唐帝國聲威的影響。我們知道,唐朝建立後,對周邊少數民族進行了一系列的戰爭,顯示了大唐皇帝的武功。貞觀四年(630年)三月,“諸蕃酋長詣闕,請太宗為天可汗。”這表明唐皇帝既是漢人的皇帝,又是少數民族共同的最高的可汗。而且少數民族也承認它們是大唐帝國的附屬政權,自願接受唐的領導。到貞觀二十年(646年)唐出兵滅薛延陀後,太宗親倖靈州,“敕勒諸部俟斤遣使相繼詣靈州者數千人,鹹雲:“願得天至尊為奴等天可汗,子子孫孫常為天至尊奴,死且無恨"。以後,“天可汗"一詞便成了各少數民族對唐天子的尊稱,唐帝國在少數民族中享有極高的聲望。
此後,雖然在武則天當政到唐玄宗即位期間,唐宮廷多次發生政變,唐帝國的聲譽在少數民族中較唐太宗貞觀年間有所減弱,但到唐玄宗開天盛世,這種聲譽又得到了恢復和加強。天寶六年(747年),唐玄宗命安西都護高仙芝率兵討伐臣附於吐蕃的小勃律國,取得了軍事上的重大勝利,“於是拂林(即東羅馬)、大食諸胡七十二國皆震恐,鹹歸附"。唐的聲威已波及到了西亞和歐洲。直到安史之亂被平定後的永泰元年(765年)僕固懷恩反叛引誘回紇入侵,回紇當時雖然氣勢洶洶,但見到郭子儀時,仍稱唐代宗為“天可汗"。可見這種聲威在安史之亂爆發時仍然不衰,而且在少數民族中具有很強的感召力。因此,在唐發生內亂時,他們或出兵相助,或為唐軍供給軍糧,給唐帝國以極大的聲援和支援。
第二,唐對少數民族的冊封,使其成了唐的地方政權,在唐發生內亂時它們出兵相助也是順理成章的。在唐朝周邊的不少少數民族的可汗自立或者部下擁立,都要經過唐朝的冊封后,才能算得上名正言順的首領。它們自願接受唐朝的冊封,實際上是把自己看成是大唐版圖內的一個地方政權。這樣,唐發生內亂,它們出兵相助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公元647年唐朝在漠北推行府州制度時,就曾委任回紇酋長吐迷度為懷化大將軍兼瀚海都督。公元774年,骨咄祿毗伽闕可汗在烏德犍山和唄昆河之間建立牙帳,唐玄宗冊封他為懷仁可汗。回紇直到安史之亂爆發時還把大唐看成是“國家”,自己是一個地方政權。葉護太子就是把平定叛亂作為“國家有難"而來相助的。
吐火羅幾乎在安史之亂爆發前的每個皇帝執政時都到長安朝貢拜賀。唐玄宗天寶年間冊其國君骨吐祿頓達度為吐火羅葉護、挹怛王。鄰胡羯師曾引吐蕃攻打吐火羅,吐火羅葉護便向唐求安西兵助討,玄宗命師破之。“乾元初,與西域九國發兵為天子討賊,肅宗詔隸朔方行營。“既然唐可以出兵助吐火羅,同樣,吐火羅也理所當然地可以出兵助唐平亂。經過唐帝國冊封的少數民族部將在唐發生內亂時,他們理應出兵相助或仍然保持對唐的臣屬關係,朝拜進貢。不過,由於戰亂使交通阻塞以及唐的聲望相對減弱等原因,在安史之亂爆發時,少數民族對唐的朝貢較前相對減少。
第三,唐對少數民族採取羈縻、保護及優撫政策的結果。自唐太宗平定西域以來,唐對西戎北狄採取了積極的羈縻和籠絡政策。這種政策的特是,不改變少數民族的生產方式和風俗習慣,委任他們的首領作為他們的統治者,繼續直接統治本民族;唐一般不向他們派駐軍隊,不隨便對少數民族用兵;在賦稅徵收上,也對少數民族實行寬待政策,規定夷獠之戶只交納一半賦稅。這樣,少數民族自然容易依附於唐。另一方面,唐對他們還採取保護和優撫政策。如吐火羅的鄰胡羯師“謀引吐蕃攻吐火羅,於是(吐火羅)葉護失裡忙伽羅丐安西兵助討,帝(唐玄宗)為出師破之"。又如,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回紇首領吐迷度為其侄烏紇所殺,唐太宗“恐回紇部落攜離,遣兵部尚書崔敦禮往撫之。”唐對它們的保護和安撫,這就使得唐與它們處於友好狀態,因此,唐就容易得到他們的援助。唐玄宗就清楚地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他在馬嵬驛就對唐肅宗說:“西戎北狄,吾常厚之,今國步艱難,必得其用,汝其勉之。"事實也確是如此。
第四,唐與少數民族友好關係繼續發展的結果。唐自建立後,總的來說與周邊少數民族的關係是友好的。這種關係隨著時間的推移和雙方的深人瞭解,更加鞏固了這種關係。到安史之亂爆發時,這種關係依然朝著友好的方向發展。居住在中國東北的室韋,唐高祖武德年間來“獻方物。貞觀三年(629年),遣使貢豐貂,自此朝貢不絕。"在“開元、天寶間,比歲或間歲入貢"。安史之亂爆發後的大曆中“亦頻遣使來貢。”大食在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始遣使朝貢。"武則天“長安中,遣使獻良馬。"唐睿宗景雲二年(71 1年)又獻方物。開元初,“遣使來朝,進馬及寶鈾帶等方物。"可見在安史之亂爆發以前,唐與大食一直是友好往來,這種關係到安史之亂時仍繼續向發展,在“至德初遣使朝貢,代宗時為元帥,亦用其兵收兩都。寶應、大曆中頻遣使來。"回紇更是如此。貞觀三年(627年),始來獻方物,之後幾乎每個皇帝執政時都來唐朝拜納貢,與唐的關係一直很好。安史之亂爆發後,回紇曾兩次出兵助唐平亂,加速了安史集團的滅亡。其它如沙陀、護密、火尋、吐火羅等因與唐朝的關係基本上友好相處,在安史之亂時,或出兵相助,或朝拜納貢。
正是由於這些少數民族對唐在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的支援和援助,唐朝才得以迅速平定安史之亂。由此我們可以說,少數民族在維護祖國的統一和穩定方面是一致的,並共同作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