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湖小呆

    一鏡走天下就是謬論,曾經技術不發達的時候變焦頭少質量也差,現在鏡頭髮展突飛猛進,為何不選擇變焦鏡頭去拍攝呢?

    人文攝影分主動被動拍攝,偷拍除外,溝通也很重要。最重要還是不要錯過瞬間,因為你根本不知道下一秒發生什麼?定焦小巧畫質好,畢竟構圖要走位,大神或者埋伏性拍攝除外。這都沒有變焦來的方便快捷。

    至於相機的侵略性,其實你拿相機拍的時候就已經形成和大小沒啥關係。這就需要溝通,良好的溝通很重要。攝影史上帶有強烈侵略性的大師也有很多,作品非常精彩。

  • 2 # 攝影小小新

    一鏡走天下(涯)鏡頭通常說的都是大範圍的變焦鏡頭,比如半畫幅的18-300、18-200,全畫幅的24-120也可算是天涯鏡,而似乎並沒有文人天涯鏡的概念吧。我是個人文掃街的愛好者,用過多種焦段掃街,最後發覺最好用的焦段就是35和50,那假設這輩子只能選其一,該如何選擇?

    一、攝影大師常用的人文焦段

    任何領域都有一些優秀的前輩,我們先來了解兩位大師是用什麼焦段的鏡頭。

    (1)馬克呂布,他與中國淵源頗深,是新中國成立後首位被批准進入中國拍攝的西方攝影師。

    在中國拍過很多照片,用的是徠卡和50毫米、35毫米的鏡頭,用照片詮釋了當時的中國。

    馬克呂布鏡頭下的周恩來總理。更多照片就不一一展示,有興趣的朋友可自行搜尋。

    (2)佈列松,他被譽為“現代新聞攝影之父”,人文攝影愛好者當中無人不知的大師。

    他的“決定性瞬間”觀念影響深遠,用徠卡和35毫米的鏡頭記錄20世紀重大事件,在晚期也常用50毫米。

    以上兩位大師的名作相信每個人文攝影愛好者都不陌生,如此經典作品都是35和50焦段拍攝的,那兩者區別有多少?我們繼續再深入分析。

    二、35和50焦段的視覺對比

    (1)35比50廣,能容納更多場景資訊,這也就意味著要想拍細節,用35mm就要走近一點。實拍兩組對比圖直觀感受下:

    圖中電腦螢幕距離鏡頭約2米(請忽略我凌亂的桌面)。

    (2)50毫米已經不是廣角焦段了,在需要展現更多資訊時,侷促的室內環境內,又會顯得窄,因此50毫米會出現因為不夠廣,而拍不到想要畫面的窘境。

    蜘蛛俠公仔距離鏡頭約1米

    三、35和50焦段實拍場景和使用感受

    35和50到底要怎麼選?我認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和答案,我就我自己使用經驗,給出個人的建議。

    (1)35毫米的實拍感受。35毫米是能兼顧風景的人文焦段,比如我到一個風光小鎮旅遊,用35毫米拍攝當地人文,可以不用更換鏡頭,再拍攝一些當地的風景,相比50更加靈活常用,但35就需要更近的距離拍攝被攝物件,作為拍攝者就要更大膽點。

    (2)50毫米的實拍感受。50毫米對於不敢走近拍攝的夥伴來講更加易用,和陌生人的距離更遠點,對方更不易察覺,也更容易拍到更自然的狀態。

    50毫米拍風光相對捉襟見肘,不夠廣又不夠長,相當尷尬,但也能拍攝些風景小品,區域性等。

    四、35和50毫米之間的選擇

    開篇說到了兩位人文紀實大師用的焦段是35和50毫米,其實我個人覺得這兩個焦段都是人文紀實攝影不可或缺的重要焦段,我自己都常常換著用。

    如果非得在35和50之間只能選擇其中之一,我會選35吧,一是因為它更廣,兼顧人文的同時,還能方便拍攝風景;二是更能鍛鍊我拍陌生人的勇氣,有句攝影名言“拍得不夠好,是因為離得不夠近”,35毫米大概能強迫自己變得更優秀吧。所以,選擇35毫米。

  • 3 # 畫說攝影

    一個連鏡頭都不知道怎麼選、怎麼用的人,就想著去拍人文,是不是把拍人文看得太簡單了?以為人文就是拿個相機到大街上或者有人的地方,這兒拍拍,那兒瞄瞄,照片上有點兒人的影子,就是拍人文了。

    在現實的攝影中,你會發現,攝影隊伍雖然龐大,但大多數人都熱衷於拍風光,而涉足人文攝影的卻是少數。在鋪天蓋地的攝影作品中,也是風光照片如秋之落葉,漫天飛舞,而人文攝影照片卻是鳳毛麟角。雖然有的照片也有人物的存在,但要麼是美女,要麼是有人而沒有主題。

    什麼是人文攝影?

    人文照片是一個關注社會、表現生活、揭示問題的攝影,它要求攝影者不僅要具備一定的或者高超的攝影技能,同時,還要具有觀察、思考、分析、記錄和表現能力。同時要熱愛生活,關心社會,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一個優秀的人文攝影師,不僅可以拍出不同凡響的人文攝影作品,同時,它的作品還會給觀者以啟迪,令大眾以警醒,有的還解決了許多社會問題。如,解海龍的關於希望工程的攝影、盧廣的關於環保題材的攝影。

    (解海龍拍攝的人文照片——大眼睛成為希望工程的標緻,同時也促進了希望工程的實施)

    這個要求有些高,我們暫且放下這些不說,而就技能方面,題主就不具備人文攝影的基本條件。

    學習攝影,首先是學習攝影技能,而攝影技能的學習其中就包括掌握相機的基本操控、懂得各種鏡頭在攝影中的應用。題主問出35mm和50mm鏡頭怎麼選這樣的問題,顯然在攝影技能方面還有待於提高。處於這樣的技能水平,就考慮拍人文題材,一是太早,第二就是題主可能也不明白人文攝影的真諦。

    35mm和50mm兩隻鏡頭應該怎麼選?

    35mm和50mm鏡頭,對於全畫幅相機來說,一個是小廣角鏡頭,一個是標準鏡頭。這兩款鏡頭的主要區別在於視場角的不同。50mm標準鏡頭的視場角為55度,50mm標準鏡頭的視角近似於人眼的視角,拍攝的照片也具有人眼的視覺效果。但拍攝角度略小於35mm鏡頭。而35mm鏡頭的視場角為60度,拍攝角度較標準鏡頭更廣,可以收納的景物更多,但是,由於35mm鏡頭拍攝角度廣,如果使用不當,容易造成構圖鬆散的問題,需要具有一定構圖能力的人使用。因此,可以說,這兩款鏡頭各有利弊。

    (不同鏡頭焦距視場角度示意圖)

    但是,對於善於使用相機的人來說,無論35mm還是50mm,完全可以一境走天下,都可以拍出非常不錯的人文照片。器材不是決定因素,如果我告訴你35mm鏡頭,拍攝角度更廣,可以獲得更多的影象元素,你用了這個鏡頭,但你可能會說這個鏡頭不好構圖;但如果你用50mm鏡頭,你又會說這個鏡頭拍攝角度有些小。其實不是鏡頭不好,而是技術不一樣。

    總結

    如果您真的想一鏡走天下,根本就無需從這兩個鏡頭中去選擇。在這個變焦鏡頭盛行的時代,想一鏡走天下,最好是配一隻從廣角變中焦的變焦鏡頭,這個可以拍攝大部分你想要拍攝的場景。如果您還說這個鏡頭不好,對不起,我只能說,放下相機先去好好學學攝影吧。

  • 4 # 芥末花生

    人文一鏡走天下,個人認為,必定35mm。

    首先人文攝影需要的是故事感!需要的圖面資訊更多。

    人文攝影不是人像,人像只需突出人,而人文是透過人物和環境的組合交代一件事,突出的是故事感,要求必需有代入感,就是讓看照片的人有感同身受的感覺。所以,照片需要容納更多的場景資訊。35的輕廣角更加合適。

    其次,人文攝影觀察的視角必需貼近正常人看事物的角度。

    35的更接近雙眼視野,50更接近單眼視野,所以35的場景照片看起來更舒適,不突兀,代入感更強。而50更適合人像,有一定聚集目光的作用。

    再次,人文攝影照片更需要內在的張力。如前所述,人文攝影往往表面的是很普通的事,但又需要表達特殊的情感和情緒。這樣就需要照片有更強的張力,讓觀者能夠感知到。除了採用虛化、光線等方法,35毫米廣角帶來的略微畸變,就更容易體現照片的張力。譬如,紀實大師佈列松的很多作品。

    最後,35比50更適合小空間,兼顧風景,人像,同品質實況下更短、更輕、更便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流浪地球》帶給你什麼樣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