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明析歷史
-
2 # 溪水西流
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歷史上的符節制度,根據符和節的種類以及形狀不同來分為不同的用途。
符用在軍事活動中,作為身份的證明、通關的憑證以及傳達命令和調遣軍隊的信物。
節則是由君主派出的使節所持有的憑信。節主要用在代表君主監察、出征、辦理重要案件、出使外國等重大事務。
-
3 # 鄭文與歷史
節的意義是代表皇帝本人,一般有三個意思:一、持節出使外國,節就代表國家,代表皇帝;二、持節出鎮地方,那就代表皇帝,擁有很大特權,什麼先斬後奏之類的;三、持節領軍,那就是皇帝賦予持節人在軍中的特權,相較一般沒有持節的軍中大將,持節人在某些地方某些時刻擁有特殊的權力,如漢時,持節的軍中大將,就可在戰時不經請示斬殺二千石以下的官員。
當然,持節不代表軍權。
-
4 # 老龔166916589
古代的‘節’是什麼東西。
。。古代有‘符,‘節’’,是王權的手令,‘符’是虎符,是皇帝給大將頒封的兵權。它不受元師印節制,在戰爭的特殊情況下,王者避開帥權而頒發虎符。‘節’比如像三國中的關羽,漢中王劉備封關羽‘假節鉞’,所以關羽的北伐樊,不要請示漢王和諸葛軍師充許而執行。關羽可以自作主張。劉備封他‘假節鉞’也是害了他。如果須要請示回報,或許劉備或諸葛不同意出兵攻樊城,那關羽即可沒事。(假節鉞,鉞是一種代兵器)。
-
5 # 南朝居士
節是皇帝給使臣的身份證明,相當於後世的尚方寶劍,
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執符節以為憑證,
皇帝不能事事躬親,所以必須指派人代行,但空口無信,於是以節為憑。
實物上為長八尺的竹竿,最上頭裝飾著旄羽,顏色上在漢初為赤、後來易黃。節材在後來也有金質銅身,類似金刀鐵券之類,極盛裝飾之能事,不全為竹。
除了“持節”,還有“假節”,假的意思是臨時、代理的意思,(比如,韓信的假齊王),就是代表皇帝臨時出差。
除了假節,還是“使持節”、“假節鉞(或“假黃鉞”)”,都是同等地位,表示代表皇帝不分大小,區別在於禮儀。
三國時,鄧艾、鍾會伐蜀,衛瓘就是持節監軍,相當於皇帝派的政 委,有一千多親兵,他的權力大到可以殺鍾會、鄧艾等大將。
《晉書·卷三十六·列傳第六》:鄧艾、鍾會之伐蜀也,瓘以本官持節監艾、會軍事,行鎮西軍司,給兵千人。蜀既平,艾輒承製封拜。會陰懷異志,因艾專擅,密與瓘俱奏其狀。詔使檻車徵之,會遣瓘先收艾。會以瓘兵少,欲令艾殺瓘,因加艾罪。瓘知欲危己,然不可得而距,乃夜至成都,檄艾所統諸將,稱詔收艾,其餘一無所問。若來赴官軍,爵賞如先;敢有不出,誅及三族。比至雞鳴,悉來赴瓘,唯艾帳內在焉。平旦開門,瓘乘使者車,徑入至成都殿前。艾臥未起,父子俱被執。艾諸將圖欲劫艾,整仗趣瓘營。瓘輕出迎之,偽作表草,將申明艾事,諸將信之而止。
持節的許可權很大,
假節:平時沒有權利處置人,戰時可斬殺犯軍令的人。
持節:平時可殺無官位之人,戰時可斬殺二千石以下官員。
使持節:平時及戰時皆可斬殺二千石以下官員。
假節鉞(或假黃鉞):可殺節將(含假節、持節、使持節)。
《晉書·職官志》:“使持節得殺二千石以下;持節殺無官位人,若軍事,得與使持節同;假節唯軍事得殺犯軍令者。”
-
6 # 西府趙王爺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這裡面的“節”,指的是一種使者所專用的憑證,所以呢外交使者們,也會被稱為“使節”。
“古時使臣執以示信之物”——《辭源》
蘇軾這首《江城子》裡面的馮唐,就是漢朝的一位大臣,所謂的“持節雲中”,就是他充當皇帝的使者,去雲中郡傳達皇帝旨意,赦免戍邊將領魏尚。
當然了,這只是其代表的意義之一。古代的"節"乃是作為一種帝王信物而存在的,類似的還有玉璽、虎符;甚至於尚方寶劍這樣的東西。所以"節"也被稱為符節,其材料多為竹節,也有銅製的,甚至其他的材料做的。像普通官員持有的一般為竹節,而那些王公貴族,或者品階高一點的官員,會持有更高階一點的符節。
比如春秋戰國時期,一般士大夫的都是竹節,而楚懷王的一個兒子所持有的符節就是銅製的,上面有楚懷王授權的旨意,他的符節就相當於楚懷王親臨。
那麼這些符節還有什麼用?
第一,符節可以充當像虎符一樣的作用,兩個符節合在一起可以印證身份,可以呼叫軍隊。就像秦國當時的虎符,戍邊大將也只有一半的虎符,要有另一半才可以呼叫軍隊,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軍隊的主導權在君王手中。而虎符不是每個國家都用的外形,所以本質上虎符也還是符節,不過是外形的不同。
第二,符節可以充當身份象徵,證明持節人的身份,兩國互相交往,往往派出的使臣就會帶著符節,大多都是竹節,就像最著名的蘇武出使西域時所帶的旌節,其實是一支以竹節為主體,加以修飾,這個符節所代表的就是蘇武的身份,是漢武帝欽點的使臣。
第三,符節還可以代表授權的旨意,就像前面曾說過,楚懷王的一個兒子有一個銅製的符節,這個符節上的文字證明了它代表的是楚懷王的旨意,減免關稅,這個符節不能幹其他的事,但是卻可以減免各種貨物透過水陸關卡的關稅,這是君主特意頒發的,具有特殊的意義。
第四,符節還可以證明身份,這裡的證明身份和前面提到的證明身份不同,這裡的是單純的個人身份證明,即"身份證",像唐朝的職位高一點的官員都有"魚符",這所謂的"魚符"也只是用來證明身份的,也是符節的一種。
當然了,這個和傳統意義上的“符節”已經有差異了,準確的說應該只能叫做“符”。
總結來講,“節”即代表帝王,“持節”則是給帝王辦事兒。一般就是持節出使(替皇帝出使各地)、持節出鎮(替皇帝鎮守地方)、持節領軍(替皇帝領軍打仗)。
-
7 # 明析歷史
“璽、符、節”都是古代帝王的憑信之物,但用途各不相同。題主問的是“節”,那麼我就重點介紹一下“節”。
節是古代朝廷派遣使臣所執的憑證。《辭源》記載:“古時使臣執以示信之物”。其制:以竹為柄,長八尺,以黃色族牛尾編制的裝飾物,成九折、竹形。
使臣持有節,就成了朝廷特命的全權大臣,他手中的節,就相當於特別通行證。西漢周勃官居太尉,位列三公,但是他為了誅滅諸呂,透過關係、從掌管符節的官員那裡借用了節、才得以進人北軍解除呂祿的兵權。
可以看到,使臣持節代表皇帝,可以解除將領的兵權,但無法調兵,調動軍隊需要“符”,即大家常說的虎符。
因持節使臣代表的是朝廷,所以受差遣的多是受皇帝信任的近臣。如西漢誅滅“諸呂”的功臣之一,朱虛侯劉章殺了呂產以後,少帝命謁者“持節勞朱虛侯”。西漢大司馬、大將軍霍光薨,漢宣帝派“太中大夫任宣與侍御史五人持節護喪事。”
《後漢書·光武紀上》記載:更始帝遣大司馬(劉秀)“持節北渡河,鎮慰州郡。”另外又“遣侍御史持節立光武為簫王。”這些“謁者、太中大夫、侍御史、大司馬”等人,要麼是皇帝近官,要麼是皇帝重臣。
朝廷派遣持節使臣,所辦理的事情多數是重大事務。例如上面講的例子,或慰勞功臣、或為大臣護喪、或分封、或鎮撫。若是小事,則不得派遣持節使臣。霍光廢“昌邑王劉賀”之時,列舉的罪名之一就有“令從官吏持節從”。
遣往外國的使臣,所持節還含有代表國家和民族的意兒。據《漢書·蘇武傳》記載,西漢蘇武持節被匈奴扣留後,“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旌盡落”,寧死不降,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至今受人景仰。
由於“璽、符、節”十分重要,歷朝還設有專門官員來掌管。如周朝的“典瑞和掌節”、秦朝的符璽令、漢朝的“符璽御史和尚符璽郎”、唐宋時期的符寶郎、明朝的符寶卿等等。因此,需要這些官員對朝廷絕對忠誠。
據《漢書·霍光傳》記載:“殿中嘗有怪,一夜群臣相驚,光召尚符璽郎(欲收回璽以防意外),郎不肯授光,光欲奪之,郎按劍曰:“臣頭可得、璽不可得也!”要知道,霍光可是託孤輔政大臣,要收回玉璽,尚符璽郎竟然寧死不從,可見這個尚符璽郎多麼忠直!
-
8 # 溪水西流
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歷史上的符節制度,根據符和節的種類以及形狀不同來分為不同的用途。
符用在軍事活動中,作為身份的證明、通關的憑證以及傳達命令和調遣軍隊的信物。
節則是由君主派出的使節所持有的憑信。節主要用在代表君主監察、出征、辦理重要案件、出使外國等重大事務。
-
9 # 鄭文與歷史
節的意義是代表皇帝本人,一般有三個意思:一、持節出使外國,節就代表國家,代表皇帝;二、持節出鎮地方,那就代表皇帝,擁有很大特權,什麼先斬後奏之類的;三、持節領軍,那就是皇帝賦予持節人在軍中的特權,相較一般沒有持節的軍中大將,持節人在某些地方某些時刻擁有特殊的權力,如漢時,持節的軍中大將,就可在戰時不經請示斬殺二千石以下的官員。
當然,持節不代表軍權。
-
10 # 老龔166916589
古代的‘節’是什麼東西。
。。古代有‘符,‘節’’,是王權的手令,‘符’是虎符,是皇帝給大將頒封的兵權。它不受元師印節制,在戰爭的特殊情況下,王者避開帥權而頒發虎符。‘節’比如像三國中的關羽,漢中王劉備封關羽‘假節鉞’,所以關羽的北伐樊,不要請示漢王和諸葛軍師充許而執行。關羽可以自作主張。劉備封他‘假節鉞’也是害了他。如果須要請示回報,或許劉備或諸葛不同意出兵攻樊城,那關羽即可沒事。(假節鉞,鉞是一種代兵器)。
-
11 # 南朝居士
節是皇帝給使臣的身份證明,相當於後世的尚方寶劍,
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執符節以為憑證,
皇帝不能事事躬親,所以必須指派人代行,但空口無信,於是以節為憑。
實物上為長八尺的竹竿,最上頭裝飾著旄羽,顏色上在漢初為赤、後來易黃。節材在後來也有金質銅身,類似金刀鐵券之類,極盛裝飾之能事,不全為竹。
除了“持節”,還有“假節”,假的意思是臨時、代理的意思,(比如,韓信的假齊王),就是代表皇帝臨時出差。
除了假節,還是“使持節”、“假節鉞(或“假黃鉞”)”,都是同等地位,表示代表皇帝不分大小,區別在於禮儀。
三國時,鄧艾、鍾會伐蜀,衛瓘就是持節監軍,相當於皇帝派的政 委,有一千多親兵,他的權力大到可以殺鍾會、鄧艾等大將。
《晉書·卷三十六·列傳第六》:鄧艾、鍾會之伐蜀也,瓘以本官持節監艾、會軍事,行鎮西軍司,給兵千人。蜀既平,艾輒承製封拜。會陰懷異志,因艾專擅,密與瓘俱奏其狀。詔使檻車徵之,會遣瓘先收艾。會以瓘兵少,欲令艾殺瓘,因加艾罪。瓘知欲危己,然不可得而距,乃夜至成都,檄艾所統諸將,稱詔收艾,其餘一無所問。若來赴官軍,爵賞如先;敢有不出,誅及三族。比至雞鳴,悉來赴瓘,唯艾帳內在焉。平旦開門,瓘乘使者車,徑入至成都殿前。艾臥未起,父子俱被執。艾諸將圖欲劫艾,整仗趣瓘營。瓘輕出迎之,偽作表草,將申明艾事,諸將信之而止。
持節的許可權很大,
假節:平時沒有權利處置人,戰時可斬殺犯軍令的人。
持節:平時可殺無官位之人,戰時可斬殺二千石以下官員。
使持節:平時及戰時皆可斬殺二千石以下官員。
假節鉞(或假黃鉞):可殺節將(含假節、持節、使持節)。
《晉書·職官志》:“使持節得殺二千石以下;持節殺無官位人,若軍事,得與使持節同;假節唯軍事得殺犯軍令者。”
-
12 # 西府趙王爺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這裡面的“節”,指的是一種使者所專用的憑證,所以呢外交使者們,也會被稱為“使節”。
“古時使臣執以示信之物”——《辭源》
蘇軾這首《江城子》裡面的馮唐,就是漢朝的一位大臣,所謂的“持節雲中”,就是他充當皇帝的使者,去雲中郡傳達皇帝旨意,赦免戍邊將領魏尚。
當然了,這只是其代表的意義之一。古代的"節"乃是作為一種帝王信物而存在的,類似的還有玉璽、虎符;甚至於尚方寶劍這樣的東西。所以"節"也被稱為符節,其材料多為竹節,也有銅製的,甚至其他的材料做的。像普通官員持有的一般為竹節,而那些王公貴族,或者品階高一點的官員,會持有更高階一點的符節。
比如春秋戰國時期,一般士大夫的都是竹節,而楚懷王的一個兒子所持有的符節就是銅製的,上面有楚懷王授權的旨意,他的符節就相當於楚懷王親臨。
那麼這些符節還有什麼用?
第一,符節可以充當像虎符一樣的作用,兩個符節合在一起可以印證身份,可以呼叫軍隊。就像秦國當時的虎符,戍邊大將也只有一半的虎符,要有另一半才可以呼叫軍隊,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軍隊的主導權在君王手中。而虎符不是每個國家都用的外形,所以本質上虎符也還是符節,不過是外形的不同。
第二,符節可以充當身份象徵,證明持節人的身份,兩國互相交往,往往派出的使臣就會帶著符節,大多都是竹節,就像最著名的蘇武出使西域時所帶的旌節,其實是一支以竹節為主體,加以修飾,這個符節所代表的就是蘇武的身份,是漢武帝欽點的使臣。
第三,符節還可以代表授權的旨意,就像前面曾說過,楚懷王的一個兒子有一個銅製的符節,這個符節上的文字證明了它代表的是楚懷王的旨意,減免關稅,這個符節不能幹其他的事,但是卻可以減免各種貨物透過水陸關卡的關稅,這是君主特意頒發的,具有特殊的意義。
第四,符節還可以證明身份,這裡的證明身份和前面提到的證明身份不同,這裡的是單純的個人身份證明,即"身份證",像唐朝的職位高一點的官員都有"魚符",這所謂的"魚符"也只是用來證明身份的,也是符節的一種。
當然了,這個和傳統意義上的“符節”已經有差異了,準確的說應該只能叫做“符”。
總結來講,“節”即代表帝王,“持節”則是給帝王辦事兒。一般就是持節出使(替皇帝出使各地)、持節出鎮(替皇帝鎮守地方)、持節領軍(替皇帝領軍打仗)。
回覆列表
“璽、符、節”都是古代帝王的憑信之物,但用途各不相同。題主問的是“節”,那麼我就重點介紹一下“節”。
節是古代朝廷派遣使臣所執的憑證。《辭源》記載:“古時使臣執以示信之物”。其制:以竹為柄,長八尺,以黃色族牛尾編制的裝飾物,成九折、竹形。
使臣持有節,就成了朝廷特命的全權大臣,他手中的節,就相當於特別通行證。西漢周勃官居太尉,位列三公,但是他為了誅滅諸呂,透過關係、從掌管符節的官員那裡借用了節、才得以進人北軍解除呂祿的兵權。
可以看到,使臣持節代表皇帝,可以解除將領的兵權,但無法調兵,調動軍隊需要“符”,即大家常說的虎符。
因持節使臣代表的是朝廷,所以受差遣的多是受皇帝信任的近臣。如西漢誅滅“諸呂”的功臣之一,朱虛侯劉章殺了呂產以後,少帝命謁者“持節勞朱虛侯”。西漢大司馬、大將軍霍光薨,漢宣帝派“太中大夫任宣與侍御史五人持節護喪事。”
《後漢書·光武紀上》記載:更始帝遣大司馬(劉秀)“持節北渡河,鎮慰州郡。”另外又“遣侍御史持節立光武為簫王。”這些“謁者、太中大夫、侍御史、大司馬”等人,要麼是皇帝近官,要麼是皇帝重臣。
朝廷派遣持節使臣,所辦理的事情多數是重大事務。例如上面講的例子,或慰勞功臣、或為大臣護喪、或分封、或鎮撫。若是小事,則不得派遣持節使臣。霍光廢“昌邑王劉賀”之時,列舉的罪名之一就有“令從官吏持節從”。
遣往外國的使臣,所持節還含有代表國家和民族的意兒。據《漢書·蘇武傳》記載,西漢蘇武持節被匈奴扣留後,“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旌盡落”,寧死不降,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至今受人景仰。
由於“璽、符、節”十分重要,歷朝還設有專門官員來掌管。如周朝的“典瑞和掌節”、秦朝的符璽令、漢朝的“符璽御史和尚符璽郎”、唐宋時期的符寶郎、明朝的符寶卿等等。因此,需要這些官員對朝廷絕對忠誠。
據《漢書·霍光傳》記載:“殿中嘗有怪,一夜群臣相驚,光召尚符璽郎(欲收回璽以防意外),郎不肯授光,光欲奪之,郎按劍曰:“臣頭可得、璽不可得也!”要知道,霍光可是託孤輔政大臣,要收回玉璽,尚符璽郎竟然寧死不從,可見這個尚符璽郎多麼忠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