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親密關係能力,人和人不同,你如何看待父母自身能力對孩子這項能力的影響?
6
回覆列表
  • 1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李 娜,多倫多國際心理中心認證的情緒管理師,中國心理學會認證的情緒管理師,高階家庭教育導師,正面管教家長課高階導師;從事兒童心理教育研究和實踐工作十餘年,全國進行線上、線下數百場家庭教育講座,讓數萬家庭受益。

    對於孩子來說,親密關係的能力,一是感受來的,一是學習來的。

    孩子需要與父母建立親密關係,從父母那裡去感受這種親密的關係所帶來的幸福感、安全感。 傷心時,有父母的安慰,痛苦時有父母撫慰,高興時有父母一起分享,這一切的感受都會從親密的關係中所獲得。 同時,他們也每天都在看,看父母之間的關係,若父母間的關係是非常親密的,孩子同樣也會感受到幸福、快樂,若父母間的關係是緊張的,同樣也會給孩子造成緊張、焦慮與不安。在這種不安與焦慮的狀態下,孩子沒有辦法與其他人建立親密的關係。

    親密關係是同理心的重要部分

    一個人能夠用同理心去理解別人,關心別人,首先,他自己本身是被理解過,被關心過,被包容愛護過的,所以他知道,用這種狀態可以將別人的傷害降到最低。 同時他們也會在受傷害時,能夠接受別人的關心與幫助。

    而那些在冷漠關係中長大的人,都會拒絕一切關心與幫助,任何親密關係的行為都是不被接納的,我們常稱他們為怪人。有些嚴重的人會因為別人給予過度的親密關係保護而想著要離開對方。

    影響孩子的婚戀關係

    有些孩子在婚戀期,無法與戀人形成親密的關係,不願走進婚姻,對親密關係會有一種莫名的恐懼感。 他們的這種情緒很大的成份是因為自己父母間的那些緊張的關係,衝突的關係,不良的關係長期以來對孩子造成的影響。

    所以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父母間要有親密的關係,和諧的關係,這樣孩子才會在以後的生活中,容易與人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

  • 2 # 渡仁心理諮詢師團隊

    親密關係,與親子關係本來就是相互依存的一個關係。

    我們小時候和父母的相處模式,以及父母之間的相處模式,會影響我們長大了以後與他人的親密關係相處模式。所以,父母的親密關係能力,是會影響到孩子的親密關係能力的。

    那麼這樣的一個影響到底是怎麼發生的呢?

    首先我們要從原生家庭的角度來看一下到底發生了什麼 。

    我們常說,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其實就是爸爸愛媽媽,因為,孩子的學習和模仿能力是天生的,他能夠從一段好的關係裡面去汲取,去建立他的親密關係模式,很自然的學會如何愛如何被愛以及如何在親密關係當中去索取,去付出等等。這樣的一個方式,都是他可以從父母的親密關係當中學到的,然而,如果我們父母本身就並不能處理好自己的親密關係的話,其實孩子在這方面也會是混亂的 。

    比如說,當孩子很小的時候,他想要一個玩具,也許沒有什麼理由,也許就是覺得這個玩具很好看,但是當他提出這樣一個要求的時候,媽媽會以價格貴,甚至是說沒有理由,而拒絕給他買這個玩具,但在小孩子的眼裡,可能就無法理解怎樣這樣一個事情了,他會想,嗯,我自己是不是足夠好的,是不是不配得到這樣一個禮物,可能會造成孩子的一個,過度的自卑,在我們以後的親密關係當中,這樣的孩子他就會容易,很少的去索取,因為他會覺得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所以從這樣一個小的例子,可以看到,親密關係,特別是原生家庭中的親密關係正是這樣影響著我們你再這樣一段關係裡面是如何對待的,你就會如何定義你自己。

    第二點的話我們要從不同的家庭規則去談。

    所謂家庭規則,他它隱含於一家之中,沒有道破到家卻默默形成的默契。其實,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每一個家庭,它都存在著,一些小小的規則,他可能並沒有像我們的國家立法那樣把它制度化,把它寫一個宣告出來,但卻是,我們每一個處於在這個家庭當中,深以為然的一些道理。

    比如說,在小a的家庭中,媽媽,是比較典型的一個家庭主婦,負責照顧她和爸爸的起居飲食,所謂就是這一類照顧啊,處理家務的事情都是屬於他的份內之事。那麼爸爸呢?就可能更多的是負責賺錢養家呀,然後定奪大事。那這個可能是我們中國,大多數傳統家庭的一個樣子,所以當小a長大以後她就會帶著她的這樣一個家庭規則。這時候小a遇見了小b,而小b的家庭卻很是不同,爸爸媽媽共同承擔家務,也都有自己的工作,家中遇事一起商量,在這樣一個比較民主的氛圍下長大的小b也帶著這個規則遇見小a。他們平時其實不會有太大的衝突, 但是當小a和小b需要共同做一個決定,比如說要買一個房子的時候,小a可能會覺得。這件事情交給小b來做決定就好,他說一家之主。於是小b說什麼小a都說好的。而小b可能會覺得這麼大的事情。我們兩個必須要商量著一起完成,每次小a都是好的,一點注意也沒有,真讓人難受。

    所以有可能哈,在這樣的一些事情上會發生一些分歧和衝突,但實際上,沒有對錯,只是因為,他們家庭規則,是不一樣的,並且是難以察覺到的,所以每一對夫妻每一對情侶,都應該多溝通,充分的溝通,建立屬於他們兩個人的,家庭規則,獨一無二的家庭規則。

    第三點是我們從小與母親的依戀關係與我們的親密關係息息相關,特別是我們與父母的相處方式以及父母之間的相處方式,對我們成年後的親密關係有著很大的影響,潛移默化的、且不易覺察。

    成人的依戀型別分為四種:

    1、安全型:這種型別的人認為自己是值得愛的,他人也是值得愛和信任的。

    2.痴迷型:這種型別的人依賴於他人的讚許來獲得內心的安適坦然,所以他們過度地尋求認同,沉溺於人際關係。他們認為自己是不值得愛的和沒有價值的,但是他人是可接受的,總是努力贏得他人的接納,並以此支援消極的自我形象。

    3.恐懼型:對自己和他人的態度都是消極的,這種型別的成人可能出於害怕被拒絕而極力避免和他人發生親密關係。雖然他們希望有人喜歡自己,但更擔心自己因此離不開別人,而一旦建立了親密關係,又往往會過度擔心伴侶會離開自己,整天提心吊膽。有時想到與伴侶親密相處時他們就會感到恐懼。

    4.疏離型:對個人的看法相對積極(自己是有價值的),但是認為他人會拒絕自己,和他人發生親密關係得不償失。這種型別的成人會以避免與他人發生聯絡來作為保護自己不受傷害的手段。他們拒絕和他人相互依賴,因為他們相信自己能自力更生,也不在乎他人是否喜歡自己。他們會更關注替代選擇,會留心任何可能的其他愛情選擇,更容易被新結識的人所吸引。同時,他們往往希望將來的伴侶不給他們提供幫助,因為他們不打算反過來做任何報答。

    依戀模式的形成和母親的互動模式息息相關,而這也是影響我們成年以後親密關係的一個重要因素。

    嗯,值得強調的一點是,依戀模式其實並沒有一個太好或者太壞之分,也不要隨便給自己貼標籤,其實有相關的研究表明,大概70%的以上的人都是安全型的依戀模式,只是在某些特別的情景之下,我們可能會有,其他的模式裡面相應的一些行為,都屬於特例,更多的是要去看到我們在,大範圍大的時間和人群範圍內表現出來的一個依戀模式是什麼樣子的。

    瞭解自己的依戀模式,更多的是希望大家瞭解以後,會對此有自己的覺察,在我們可能跟伴侶互動時,能夠意識到我們是這樣的一種表達模式, 而這種表達方式,其實有可能會傷害到對方。所以,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便可以很真誠去跟伴侶的溝通自己的這樣一種模式,因為對每個人來說,愛的表達是不一樣的。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去應對父母親密關係對我們成年以後的親密關係造成的影響呢?因為可能,在我們早期的一個成長過程當中,我們的父母給了我們,很好的親密關係的一個示範,也有可能,我們的父母並沒有做一個好的榜樣,那這個時候我們怎麼辦呢?

    其實我們要做的第一點就是覺察,覺察到自己現在親密關係的一個現狀是什麼樣的,那我可能是一個什麼樣的親密關係模式?為什麼,不會是這樣的?當我們意識到了這一點之後,其實改變就會慢慢的發生。

    所以很重要的就是,我們每一次跟伴侶的衝突,意見,不和,每一次的爭吵,其實都值得我們好好的去反思,哎,為什麼我們今天會吵起來?為什麼我會用這樣的一種方式去表達我的不滿?是我沒有把自己表達清楚還是對方,不能夠聽進去這樣的一種方式,總之,覺察就是第一步,溝通是第二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長安CS75 PLUS在中保研碰撞測試中獲得優秀評價,是否值得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