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旅行者東來
-
2 #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2
白臉是唱戲劇描述,曹操他臉白或臉黑或……,他做人做事是寧我負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負我,挾天子以令諸侯,名譽上是漢丞相,實則是拿劉協做人質來號令天下,這樣的臣子,乃是亂臣賊子割據地盤造成國家戰亂是忠臣還是奸臣。
-
3 # 放棄的回憶
因為曹操的形象是一直在不斷變化的,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政治需要,產生不同社會意識形態,對歷史的人物的評價也有所不同。
中國的歷史一直以來就是一部部詆譭前朝的歷史,因為每一個朝代都要為朝代的更迭尋找合理合法的理由。一般來說,就是說前朝的統治如何的敗壞,如何地殘害百姓。所以,本朝要替天行道,為百姓謀取生存,最後將奪取了前朝江山的行為視為百姓的選擇、歷史的選擇。
魏國時期,曹丕稱帝,對於曹操的評價全部都是正面的,即便有負面的東西也會一筆帶過,將產生負面行為的原因歸結為無奈的選擇,雖然行為錯誤,但是目的卻是好的。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是如此。在曹魏時期,甚至東漢末年,曹操的形象是英雄。
王璨是東漢末年的人物,面對東漢末年民不聊生,諸侯混戰的局面,對曹操尊帝安民的政治方略是十分肯定的。王璨在投降曹操之前就寫了一本《英雄記》,高度稱讚曹操是安定天下的亂世英雄。《三國志》《後漢書》這些史書均將曹操視為英雄。
曹操除了是一個政治家、軍事家之外,還是一位詩人。我們應該都學了不少曹操的經典詩篇,詩中的豪情和對百姓疾苦的關心,讓曹操在漢末諸侯之中獨樹一幟。馬克思的政黨對曹操的評價都是非常正面的,就是因為這一點。
司馬懿奪取了曹魏政權,司馬炎稱帝建立西晉王朝,曹操的形象很快就轉為負面,“挾天子以令諸侯”“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篡漢逆賊”等稱號就加在了曹操的身上。對曹操曾經的所作所為都會從反面給予解讀。聰明變成了奸詐,英雄變成了梟雄。
東晉滅亡後,一直到北宋時期,曹操的形象仍然是正面的。特別是北宋的黃袍加身,與曹操的政治環境十分相似,所以一般都是以曹操的英雄來襯托趙匡胤的英雄。
從宋朝開始,中國社會工商業發達,城市化率非常高,市民階層崛起。雅緻的詩歌變成了較為通俗的歌詞戲曲,並受到市民的喜愛。曹操由此除了歷史形象之外,還有一個民間戲曲的形象。曹操的政治形象越來越淡化,更多的是具體生活中的感情形象。也就是說感情色彩超過了政治觀念,歷史裡面有個曹操,戲曲裡面也有一個曹操。
到了元朝,少數民族第一次入主中原,建立了正統的王朝。自契丹的遼國、女真的金國、再到蒙古的元朝,漢人百姓對異族統治的憎恨,都融合進了戲曲裡面。從而得以借古諷今,表達自己的感情。
宋朝從北宋變成南宋後,被迫向北方的金國稱臣,正統的觀念越來越拔高到很高的位置。而南宋的位置就變成了三國時期的蜀國加東吳,金國的位置就變成了三國時期的曹魏。南宋百姓恨金國,恨金兀朮,要在歷史上找到一個人物來代替金國的金兀朮,於是同樣是北方的曹操就充當了這個角色。於是曹操在戲曲裡面就成為了一個大大的壞人,並且透過細節生活來演繹他的壞。
元朝末年,《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就參加了反元鬥爭,對民眾的心理需要十分清楚。明朝建立後,《三國演義》的正統觀念迎合了明朝統治的需要,迎合了漢人翻身做主人的心理,曹操在《三國演義》中從梟雄變成了奸雄,關羽成為了忠義的化身。
《三國演義》作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其文學水平無疑是十分高的,這本書實在是寫得太好了,知名度超過了古板的《三國志》,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於是曹操就被定型了。
當然,這個定型是指在戲曲小說之中。實際上,和史實偏差得越來越遠。近來,腦洞大開的人們連諸葛亮就是漢獻帝的猜想都有,更有的還猜想歷史上治水的大英雄大禹其實是一條蟲。完全是毀三觀。以歷史人物為原型,編一個迎合現在人們獵奇心理的故事,也是十分簡單的。不過,總覺得這種拿古人開涮的行為很無聊。
就歷史而言,曹操不是奸雄,也不是梟雄,而是一個安邦定國的大英雄。
就小說戲曲而言,只要你會編,只要你編的東西人們愛看,你說曹操是什麼,那就是什麼。
-
4 # 至尊寶5685
曹操是真正的亂世梟雄。也是三國裡唯一一個為統一天下指定戰略目標的人物。他是建安文學的代表,自己不但文治武功,南征北討,還培養人才,獎勵耕種,讓北方的老百姓得以短暫的休養生息。當然了,東吳的孫權政權在這一點上做的也不錯。但比起曹操的雄才大略,高瞻遠矚又遜色不少。曹操死後,以司馬懿為代表計程車族集團再次崛起,憑藉曹操留下的雄厚家底統一了天下。
回覆列表
你好,曹操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文學家,詩人!
曹操是個很有政治頭腦的人。他的出身與宦官集團本有千絲萬縷聯絡,但他看到宦官集團,是一支十分腐朽的力量時,就斷然擺脫,並且到處打擊宦官集團。董卓竊居相位,威權炫赫一時,很想拉擾曹操為之所用,任命為“驍騎校尉”。曹操深知董卓不得人心,必無前途,堅決退出洛陽,去參加討董陣營。他掌權前後,始終抓住統一這個主題作文章,是很有戰略眼光的。曹操之殺孔融,很大程度上是因這位“名士”暗助孫權,妨礙了他的統一部署。曹操迎奉漢獻帝,也是作為實現統一的工具看待的。曹操已經位極人臣,但他始終儲存這個傀儡皇帝,對穩定北方政局,準備統,很有好處。公元219年,孫權來書勸曹操稱帝,這是企圖讓曹操激怒天下,破壞他進一步統一全國的部署。曹操一眼看穿了他的陰謀,笑笑說:“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這小子想把我放爐火上烤呀)!”曹操對於統一大業,一直有堅定的信心,他的《龜雖壽》詩:“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正是他這種抱負的寫照。
曹操不僅是一個封建政治家,而且也是一個軍事家。他博覽群籍,尤其喜愛鑽研兵書,注意總結古人的戰爭經驗。他仔細研究過《孫子兵法》,結合實戰體驗,親自作過註釋,繼承和發展了孫武的樸素辮證法思想。他認為,“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臨敵變化,不可先傳,”反對刻板地運用兵法,主張充分掌握敵情,臨機應變,以求克敵制勝。曹操是軍事理論家,也是軍事實踐家,二十多年中,出生入死,身經百戰,積累了豐富的戰鬥經驗。他親自領導過攻殺呂布、官渡之戰、三徵烏桓赤壁鏖兵等著名戰役,也留下不少“馬踏青苗”,“望梅止渴”等治軍軼事。他在官渡之戰中,正確分析了敵我形勢,臨戰又能堅持正確的戰略戰術,創造了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當然,曹操也吃過不少敗仗,征討張繡,率逃一死進兵赤壁,更是大敗而歸。但是,往往是在勝敗兩方面,都有豐富經歷的條件,才能造就一個大軍事家。曹操就是一例。正因如此,他在軍事方面的遺產,是值得我們加以珍視的。
曹操重視學術文化,這是他的重要長處。淪落匈奴十多年的女文學家蔡文姬,就是經他出力贖回來的。曹操本人也多才多藝,他長於書法,精於圍棋,特別是在文學上有很高的造詣。他轉戰南北,面“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絃,皆成樂章”,是個了不起的詩人。他的詩歌,思想清新,氣勢雄渾,敢於突破傳統形式的拘東。《碣石篇》、《蒿里行》等,可說是其申的代表作。曹操的文章也很好,文風質樸,言之有物,思想性和藝術性結合的較好,被魯迅譽為:“改革文章的祖師”。他的兩個兒子,曹丕是文學評論家,曹植是才氣橫溢的詩人。父子三人都是“建安文學”的健將,在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我們應該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就曹操的一生功過,進行全面分析,作出正確評價。還是魯迅說的好:“我們講到曹操,很容易聯想起《三國演義》,更而想起戲臺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這不是觀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實,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魯迅把曹操當作一個封建統治者之中的英雄來評價,是公允而又恰當的。同時毛主席也是對曹操推崇備至,毛主席有詩句“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和其他許多封建統治者一樣,在鎮壓黃巾起義和消滅群雄的過程中曹操也有殘酷的一面,史書上記載,有一次,他屠殺了為避董卓之亂,逃亡到徐州一帶的人民數十萬,泗水為之不流。又一次他攻郯不下,竟遷怒於人民,“攻取慮、睢陽、夏丘,皆屠之,雞犬亦盡,裡無復行人。”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