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際123a

    感謝邀請!你想按照哪個說演義還是三國志?實際上按照那個說都行。孔明北伐無非是想拓寬蜀國的領地,掠奪資源,主要是吃的!你不覺得有點類似於日本打二戰!能得到你一時的便宜,不可能最後取勝的。當時魏蜀的人口和勢力範圍跟本就不是一個檔次,蜀國比東吳差得都不是一星半點。再一個諸葛亮是個搞內政的高手,論軍事謀略他並不是最牛的。魏延的計策若成功了,蜀國可得一大片的地盤,若失敗了結果還是一樣,北伐還是要失敗!諸葛亮太穩當了,還不如霍去病,一點破釜沉舟的勇氣都沒有。當然也是與蜀國的國力有關,輸不起!說這些總結一下,奇襲子午谷成與敗都改變不了他北伐的失敗。早點晚點而已!

  • 2 # 利景軒逸

    諸葛亮北伐的目標很多人都認為是要拿下長安,繼而攻下洛陽與許昌,進而控制中原地區。其實不然,看一下地圖便知,諸葛亮想在有生之年拿下中原絕對不可能,畢竟巴蜀地形險要,軍備供應不上,幾次北伐難以成功,主要是糧草供應不足。即使諸葛亮聽魏延之計拿下長安也仍不敵魏國滔滔洪水一般的援軍,所以到時更難以撤退,甚至會全軍覆滅。所以諸葛亮不是要拿下中原而是雍涼兩州,雍涼兩州乃是昔日董卓、馬騰等人掌握的地區,當地有眾多羌胡猛士,況且處於當時的最西邊,倘若被蜀軍拿下,魏軍死也攻不下,諸葛亮就是想以雍涼來補荊州的損失。所以即使諸葛亮死了,他的後繼人也能以雍涼與巴蜀行掎角之勢而防北魏,進可攻退可守,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所以諸葛亮不是不聽魏延之計,而是沒必要聽。蜀國根本損失不起,諸葛亮的策略就是一點一點蠶食曹魏周邊地區,慢慢壯大蜀國的實力。時機成熟後,和東吳聯合,兩線作戰進攻曹魏,那時候曹魏首尾難以相顧,才有可能打敗曹魏。

  • 3 # 愛尚文史

    關於題主的第一個問題,毫無疑問,諸葛亮五次北伐失敗的原因,肯定不是因為他沒有采納魏延的“子午谷奇謀”。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究竟可行與否,尚且是後世極度爭議的話題。說白了,我們平常熱議的“子午谷奇謀”,只不過是魏延的一個想法。

    一個簡單的想法,未付諸實踐的東西,怎麼可能成為諸葛亮北伐失敗的根本原因呢?

    首先!蜀漢為什麼要北伐?

    在諸葛亮的《出師表》中,有這麼一句“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也就是說,此次北伐他是屬於“趕鴨子上架”,不得已而為之。現在的益州,已經到了“危急存亡”的時刻了,唯有北伐才有一線生機。

    事實上,在這段時間內,益州的情況是比較安寧的。曹魏並沒有對益州用兵,東吳方面也簽署了停戰協議。相比劉備在的時候,益州遠離戰火,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不知過得有多好呢!

    為什麼偏偏在最安逸的時候,諸葛亮斷定益州已經到了“危急存亡”的時刻了呢?為什麼偏偏選在這個時間段北伐?

    原因如下:

    第一、將內部矛盾轉移為外部矛盾【這是諸葛亮北伐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

    劉備集團由三股勢力組成,第一階級是荊州集團【入蜀地之前的文臣武將】,第二階級是東州集團【以李嚴為代表】,第三階級是益州本土【以譙周為代表】。起初,荊州派系壓制力很強,三方勢力的矛盾並不明顯。

    不過從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夷陵之後,荊州派的重要代表關羽、黃忠、張飛、糜竺等人相繼離世。荊州元老派的壓制力漸衰,無法繼續壓制住龐大的益州本土。

    於是,劉備只好聯合東州集團,在白帝城託孤的時候。他除了任命諸葛亮為託孤大臣外,他還任命了李嚴為託孤大臣,輔佐諸葛亮。除了讓二人相互監督之外,也是拉攏東州集團的一種手段。

    從此!三方勢力矛盾重重,特別是在諸葛亮休養生息,閉門發育期間,大家閒的沒事幹,這種矛盾日益加劇。

    所以諸葛亮要北伐,將蜀漢的內部矛盾轉化為外部矛盾。

    第二、不北伐必亡,魏國的基本國策,給到了諸葛亮很大的壓力【這是諸葛亮北伐的主要原因,也是北伐失敗的根本原因】

    起初,曹睿本來是想對蜀漢用兵的。但是,被及時的勸阻了下來。勸他的這位,就是當年受尚書令荀攸極力讚賞的散騎常侍孫資。

    孫資認為!伐蜀百害而無一利,不伐蜀,力役參倍,吳、蜀不戰而亡。

    孫資的觀點

    不伐蜀的原因:

    第一、蜀道難行,伐蜀失其地利

    昔日曹操親征張魯,身臨其境,後又往南鄭救出夏侯淵軍。曾說道“南鄭直為天獄,中斜谷道為五百里石穴耳”,並慶幸自己沒有深陷險地。南鄭地勢險阻,蜀道更是難上加難。所以應該見勝而戰,知難而退,暫時容忍,不應強迫將士們去死打硬拼。

    第二、吳蜀聯盟,一致抗曹,貿然伐蜀,不佔天時。

    蜀漢與東吳彼此照應,聯合抵抗曹魏,如果貿然伐蜀,東吳勢必也會有所行動。到時候兩方面用兵,就會得不償失。

    第三、戰線過長,兵力嚴重不足,失其人和

    鎮守荊州、徐州、揚州、豫州邊境,防止東吳的偷襲,兵力預算已經達到了十五六萬。如果再貿然伐蜀,將會加大兵力的開支。

    況且伐蜀之戰,戰線太長,物質的運轉,兵力的調派,將會進一步加大魏軍的兵力預算。如今討伐蜀漢,就意味著要徵調更多的兵役,將會引起全國的騷動,使魏國天下大亂,人心盡失。

    孫資對魏國的國策建議:以國力拖垮對手

    如果不伐蜀,分派將士們守把險要關口,轉主動為被動,以守為攻。那麼!兵力預算只需要之前的一半,以魏軍現有的兵力,足以使邊境安然無事。

    同時!不用徵調更多的兵役,百姓們可以安居樂業,將士們也可以養精蓄銳。休養生息,發展人口經濟,數年之後,魏國將越發強大。相比之下,吳、蜀兩國,將會顯得越發弱小。在強大的魏國的威勢下,吳、蜀兩國必然自己疲弊下去,就會不戰而降。

    所以!這就是諸葛亮急於北伐的主要原因,同時也是諸葛亮北伐失敗的根本原因。

    為什麼呢?

    諸葛亮北伐,剛才我們也說了,屬於“趕鴨子上架”迫不得已。他實際上他是沒有必勝把握的。相反,他的勝率很小,也就是我們前邊說的“一線生機”。不北伐,蜀漢就會被魏國以國力拖死,而北伐,就有一線生機。

    第一:曹魏伐蜀,蜀道難行,失其地利。諸葛亮北伐,同樣蜀道難行,失其地利。

    第二:曹魏伐蜀,戰線過長,物質轉運困難,兵力負擔過重。諸葛亮北伐,同樣會面臨這個問題。事實上,諸葛亮的五次北伐中,大多時候都是因為戰線長,物質轉運不繼被迫宣告了失敗。

    第三:孫資的建議是什麼?據守險要,以要塞堅守。不到迫不得已,絕不主動出擊。這種堅壁清野的打法,給諸葛亮設定了重重關卡。難度係數提高了很多。

    第四:魏國的國力、兵力明顯強於蜀漢,甚至是蜀漢的數倍。而且魏國的後繼人才,也不輸於蜀漢。魏國的皇帝,也並非庸主。

    諸葛亮北伐,失敗率本來就大於成功率,他的每一步戰略藍圖,都非常的謹慎,所以不敢貿然採納子午谷奇謀。

    而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突襲長安,是魏國的私家撰史人魚豢在《魏略》中的說法。這種說法顯然不能跟陳壽的《蜀書》爭審。說白了,子午谷奇謀,只是魏延的一個想法,魚豢身為魏國的私家史官,他是怎麼知道的,難道他還有機會當面採訪蜀漢大員魏延嗎。

    他的這種說法,更像是一種謠言之後的,馬後炮的猜想。魏延正真要偷襲的,並非漢庭故都長安。長安城是軍事重鎮,城池堅固,資源充足,且兵精將勇。曹睿親出關右,第一首選就是長安,這足以說明長安的重要性。

    這樣一座堅固的城池,別說只用魏延的五千兵馬,就算諸葛亮數萬大軍親征,都不一定能拿的下來。

    比如。長安跟隴西郡的地位,孰高孰低立竿見影。諸葛亮的主力大軍攻堅隴西,尚且難以在短時間內攻克,甚至要苦等一個月,讓隴西郡糧儘自降。

    所以我的答案是,魏延拿不下長安。

    蜀書說的奇謀方案可信度更高。魏延是想繞過長安,往藍田方向,從華山下偷襲潼關,佔住曹魏通往關右的主要通道。

    而魏延給諸葛亮指定的行軍路線,是大軍出斜谷道,從右扶風地區,直取長安。然後跟他會師潼關。諸葛亮不同意的原因,是因為兩人的大戰略方向不同。

    有時間我會詳細解析魏延的“子午谷奇謀”這邊就不多說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生的道路上你迷失過自己嗎?說說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