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書中有毒

    南韓是一個比較奇葩的國家,表現在政體上,不僅總統的任期只有五年,且不能連任的,而且政府總理也是走馬燈似的更換,讓人眼花繚亂。往往是前任總理的屁股還沒坐熱,緊接著就要挪板凳騰位子了。怪不得人們把南韓的國務總理形容為“影子總統”、“禮儀總統”或“代讀總統”。

    現任南韓國務總理丁世軍已經提出了辭職,文在寅總統任內更換了三次總理,這個頻率也算是很高的了(前總統金大中盧武鉉都更換過三次總理),雖然前總理李洛淵曾創下了兩年零七個月的任期紀錄。我們透過梳理發現,大韓民國自建國以來總共任命了47個總理(包括文在寅總統即將任命的新總理),平均任期不到兩年,任期幾個月的也大有人在,有的更是曇花一現,比如後朴槿惠時代的代總理柳一鎬,只當了19天的總理,恐怕連總理辦公室的門牌號都沒認清楚,更不用說熟悉內閣部長或發號施令了。

    作為政府領導內閣的首腦,南韓的總理為什麼都是“短命”的呢?放眼全球也不多見啊!原因大致有三個。

    首先,這是由南韓的獨特的政體所決定的,總統的任期只有五年。

    南韓現在實行的是總統制,大多是複製了美國的三權分立制,又發揮了自己的創新,比如設立的政府總理。南韓政體最大的特點就是總統的任期只有一屆5年,不能連任,這就決定了南韓每屆總統要在五年的任期內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是比較艱難的。許多政策都是虎頭蛇尾式的短期行為,根據兩黨輪流坐莊的特點,反對黨上臺後往往會推翻前任總統的許多政策,而且是伴隨著政治清洗進行的,如果不這樣做,新任總統就無法開展新政。

    如果讀懂了這一層意思,就明白了南韓的總理為什麼像走馬燈似的更換。道理很簡單:總統要透過更換國務總理或內閣部長的方式,來儘快地調整自己的施政政策,因為總統的任期只有五年,時間緊任務重,所以根本是拖不起的,尤其是當總統的施政政策導致了民意支援率暴跌之時,這種調整就顯得更為迫切。

    比如2019年底的時候,由於以黃教安為首的在野的保守黨採取了絕食剃髮靜坐等極端的抗議方式,導致了朝野嚴重的對立和國政運作困難,文在寅不得不更換總理李洛淵,讓丁世均走馬上任,因為丁世均號稱南韓的調解能手,又是國會議長出身,有較高的威望,文在寅想透過此舉,緩和朝野之間、政府和社會之間嚴重對立的矛盾。

    其次,南韓總理只是一個執行者的角色,其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

    由於南韓實行的是總統制,也就是行政大權集於總統之手,而總理是由總統任命,只需國會表決透過,是不經過全民選舉的。這就決定了總理一般都是總統的親信或者死黨,雖然憲法規定的總理有七大權利——比如輔佐總統、統管各行政部門、建議撤銷國務委員、向國務會議提出議案、提名行政各部長人選、頒佈總理令。可是在實際操作中,這些權利被嚴重的萎縮,因為總理的任何一項重大決定,必須經過總統同意方能生效,也就是說,南韓的總理更多扮演的是總統的執行者的角色,總理沒有人事任免權和財政預算權,人事權和財政權緊緊的攥在總統手中,這就是人們形容總理為“影子總統”的原因所在了。

    最後,南韓的歷任總理大多是政治基礎背景相對單純的人士,學者佔了很大一部分。

    總統為什麼會挑選學者型的總理呢?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利用專家的權威性,防止政府在決策上的缺陷和失誤,當然也不排除打腫臉充胖子的可能性(粉飾門面)。南韓總理(內閣)更多扮演的是經濟治理的角色,這就需要科學性,而那些專業的政客在這方面有致命的缺陷,這就需要專家型的領導了,這樣的施政才能讓人心服口服。

    比如說,文在寅剛上任時任命主管經濟的副總理是柳一鎬,可是幾年多來經濟持續乏力,文在寅的支援率也暴跌,於是文在寅果斷的調整了主管經濟的副總理,先用金東兗替換了柳一鎬,之後又讓洪楠基替換了金東兗。

    總而言之,南韓的總理崗位也是一個培養下任總統的所在,在總理的崗位上,不管是充電鍍金還是撈取政治資本,總而言之有一個過渡的性質。

    許多南韓的總統都曾經擔任過總理,前總統李明博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文在寅任內的兩個前總理李洛淵和丁世均,辭職的表面原因都是要為下屆總統的競選做準備,也就是說,他們的終極目標是下屆總統,根據憲法的規定,在大選前的前一年,總統的競選者必須辭去所有的公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富士康問吧怎麼進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