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的師兄是蓋聶

    秦國從非子前900年立國到始皇帝前221大一統共經歷了37位君主。在秦沒有稱王之前,大致可以分三個時期。其中以穆公贏任好和孝公贏渠梁最出名。

    初期的秦國在山東諸國眼裡是卑劣的,並沒有得到太大的重視。雖然這一時期秦國也出過幾位英明的君主。

    中期的秦國是前659年穆公繼位開始的。穆公在位期間,因為有百里奚、公孫支等賢臣輔助,加上其Octavia的政治嗅覺,一舉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更是締造了‘秦晉之好’把秦國推向了立國三百年間的最高峰。自穆公之後的幾位君主都是賢明的,比如共公、桓公、景公等都是英明的,他們承五霸基業,勵精圖治,雖熱然沒有穆公時期的鋒芒畢露,但是無一不是亂世梟雄。

    秦國第三個時期,也就是最困難的時期。自懷公之後,秦國內部矛盾不斷,君臣失和,廢立君主更是頻繁。自靈公死後到他的嫡子獻公贏師隰繼位三十年期間,秦國一共換了三任君主,其中出公更是兩歲繼位,四歲退位。繼位後的獻公經過廢人殉、遷都、對外戰爭等一系手段使秦國在最困難時期得以苟延殘喘。獻公雖然做出了很多改變,當時並沒有改變秦國現狀,秦國自懷公時期被老貴族操縱的現狀並沒有改變!

    獻公死後,贏渠梁繼位,是為孝公。初繼位,在經歷了獻公時期少粱之戰後,秦國迎來了他命運轉折的重大事件。國內,老貴族把持著國政、土地,華人好鬥,國庫空虛。國外,虎視眈眈的山東六國無不想吞併秦國。在此內憂外患,國破家亡的危急時刻,孝公果斷變發圖強,頂住老貴族等勢力的壓力,任用山東學子衛鞅實行變法。真正從根本是改變了秦國被老貴族操縱的現狀。從跟本上使秦國變強,為後世一統天下打下結實的基礎。

    所以,使秦國改變現狀的不是獻公,而是孝公。

  • 2 # 西樓青門外一笑談文史

    戰國初期,魏文侯便率先開啟了變法改革的大門,打破世族制度,啟用平民士子。任用李悝、翟璜為相,樂羊、吳起為將,大刀闊斧的對魏國進行變法改革,使得魏國一躍成為強國!要知道,魏國地理位置其實很差,易攻難守,西有秦韓,南有楚,北有趙,東有齊,四面危機!而變法改革強大後的魏國,西邊盡佔秦國河西之地,北邊越過趙國,滅了中山國,東邊還打敗了齊國大軍!

    獻公改革圖強,經濟、政治、軍事齊改革

    秦獻公接手秦國之時,內政不穩,河西之地盡失,東進中原之路,也被牢牢堵死!而旁邊的魏國卻迅速崛起,對秦國構成了巨大的威脅。秦獻公好歹在魏國也呆了30年,他親眼目睹了魏國的崛起,也深知秦國想要強大,也必須要學習魏國強力實行改革變法!

    秦獻公上位第一年,就廢除了活人殉葬制度。當然,此舉的根本原因是秦國地廣人稀,需要儘可能的增加人口。奴隸制時期,大量人口都是奴隸主貴族的私人物品,殉葬時,陪葬的奴隸多少是個面子問題,所以每年秦國都要殺死大量的勞動力來陪葬,這對人口稀少的秦國來說,是極為不利的。廢除人殉制度後,為秦國解放了大量勞動力,還得到老百姓的支援與讚揚,兩全其美。而秦國,也是從此時開始用陶俑代替活人進行殉葬。

    同時,秦獻公實行生育有獎政策,生兒子多的人能得到一定獎勵。並吸收邊境的一些其他部落的人或者他國之人,鼓勵他們在秦國種地放牧,安居樂業,對他們一視同仁,從不歧視外來人口!

    人口是國家發展的基礎,所以秦獻公上任第一件事,便是多管齊下,力爭人口數量能夠持續增長!

    公元前383年,也就是秦獻公上任第二年,便將秦國都城從雍城(陝西寶雞鳳翔)東遷到櫟陽(陝西西安閻良區)。 要知道,秦國定都雍城已經近300年,各方面條件相對成熟,而櫟陽接近河西之地,可以說離危險近了一些!秦獻公果斷遷都,一方面是為了向國內外表明自己重振國威、收回河西之地的決心;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擺脫舊的政治體系,幾百年的舊都雍城,聚集了大量舊貴族勢力的根基,勢必會影響新的改革與變法,此舉也是志在擺脫就勢力的束縛!

    隨後秦獻公又在邊境推廣縣制,從中央直接委派官員代替自己管理,加強了中央集權;推廣擴大商業發展,收取營業稅,增加國家財政收入;農戶五戶為一伍,農忙時互相幫助,農閒時軍事訓練,種地打仗兩不誤;實行連坐制,一人犯法連坐受刑,人人都互相監督,國家治安明顯好轉。

    改革帶來的矛盾與衝突,土地之爭

    秦獻公的一系列改革,使得秦華人口增加,財政收入增加,軍事力量也慢慢變強,但也給國家內部帶來了新的矛盾與衝突。

    國家的變革,必然少不了農業、土地問題。秦獻公能夠回國繼位,完全是依靠了老貴族的勢力。然而,為了國家發展,秦獻公依然推行損害老貴族利益的初租禾。初租禾意思就是說荒蕪的土地,誰開墾了就算誰的,國家法律也承認。所以,一些地主階級和老百姓積極性就特別高,不斷開墾荒地。

    而老貴族普通還是奴隸主,奴隸主的土地主要靠國家、國君的封賜獎賞而來。現在國家放開土地,誰開墾算誰的,湧出的新地主階級開荒甚至都開到奴隸主的荒地裡了!而且奴隸制體系下,奴隸只是奴隸主的私人物品,人生安全、人生自由完全沒有保障,相比之下新地主階級對待勞力反而更加仁慈。所以也導致大量的奴隸外逃,到地主階級手下混飯吃,這樣一來,老貴族的奴隸主與新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也不斷上升。

    秦獻公心裡也很清楚,新地主階級是秦國重要的兵源和稅源,必須仰仗!老貴族的奴隸主們,有減稅、減勞役、減刑罰等特權,權臣弒君都是出自老貴族之手,沒什麼大的好處,但老貴族根基深,權勢大,甚至秦獻公都是他們的支援才能夠回國繼位,秦獻公也只能儘量籠絡安撫老貴族。包括當初遷離300年都城雍城,到河西之地附近櫟陽,為的就是擺脫老貴族的勢力,發展新地主階級勢力。

    發動對外戰爭,轉移國內矛盾,收復河西之地

    秦國在秦獻公近20年的治理下,內政已穩,國力蒸蒸日上。當然,國內矛盾依然存在,新老貴族之間的土地鬥爭日益尖銳,民間私鬥成風。而此時的韓趙魏三晉內亂不斷,互相對峙,秦獻公一看,這是千載難逢的戰爭時機,於是就果斷髮動對外戰爭,一敵亂我穩,勝券在握;二搶奪他國土地,緩解國內矛盾,轉移貴族注意力;三收回失地,完成多年的夙願!

    公元前364年,秦獻公發動了討伐魏國,收復河西之地的戰爭。老秦人同仇敵愾,打起仗來也不要命,打敗了曾經不可一世的魏軍,跨過黃河,一度殺入山西運城一帶,成功收回河西之地,連周天子都來祝賀秦獻公!此戰收回失地,讓老貴族們也都得了好處,秦國內部矛盾也有了一絲絲緩解,老秦人對秦國的霸業,也重新燃起了熊熊火苗!

    公元前362年,秦魏發動少梁大戰,少梁在今天的陝西渭南市韓城一帶,秦軍有點孤軍深入的感覺,但仍然大敗魏軍,並俘虜了魏國主將公叔痤!由於早年秦獻公流亡魏國時,公叔痤對秦獻公不錯,所以秦獻公與公叔痤敘敘舊後,就放歸了公叔痤。

    少梁之戰後第二年,秦獻公便去世。其在位23年,勵精圖治,成功穩定了秦國內政,強大了經濟、軍事實力,收回了失去幾十年的河西之地。可以說,秦獻公力挽狂瀾,扭轉了戰國初期秦國一蹶不振的沒落局面,是使秦國真正崛起的第一位國君!也為後續秦孝公和商鞅的變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3 # 南方鵬

    秦獻公嬴師隰也稱公子連,是重用商鞅變法的孝公嬴渠梁之父,後人多推崇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一挽秦國頹勢,卻不知變法基礎在獻公時就已打下,商鞅變法受李悝變法影響很大,而魏國的李悝變法推進時秦獻公正在魏國感同身受。公子連在父親秦靈公死後,禍起蕭牆,君位被叔祖父悼子奪去,為秦簡公,十歲的公子連出逃,依附近鄰魏國,其時三家分晉不久,魏國在文侯雄心勃勃的治理下,日臻強盛,對公子連的到來體現出大國風範,尊重禮敬他,並不因宿敵而虧待。

    當上國君後,秦獻公以在魏國學到的學識,廢除從秦武公以來實行三百多年的以活人殉葬制度,又由於自己離國多年才繼位,基礎不牢,為避免在舊都陷於險境,同時也為方便擴張考慮,遷都到櫟陽,又學習到魏國的一些政治改革,也一併施行在秦國,比如抑制貴族,擴大商業活動,規範管理國家財物,還編制戶籍和推廣縣制,方便管理等,為魏武侯死後的出兵扶助王室,東出攻打韓魏做好準備。在商鞅變法前,秦軍已取得石門大捷殺死魏兵六萬,並在少梁大敗魏軍,俘虜魏國將領公叔痤等,秦國已有東出的軍事政治基礎,並非如影視般那樣不堪。

  • 4 # sunjin6278

    秦獻公贏師隰,公元前384年至公元前362年在位,是秦國第29位國君。一生為改變秦國困頓的現狀,恢復秦穆公時期的榮耀,不遺餘力,終成為秦國曆史上一位很有作為的國君。

    公元前415年,他的父親秦靈公去世,秦靈公的叔叔奪取君位,是為秦簡公,年僅十歲的贏師隰為防不測,逃到了東鄰魏國,開始了在魏國長達二十九年的流亡生活。魏國當時是戰國初期最富強的國家,秦國的困頓落後與魏國形成了鮮明對比。在魏國贏師隰學到了不少新思想和治國經驗。秦簡公時,魏國任用吳起為將,奪取了早在秦穆公時期就已佔有的河西之地,使秦國成了只佔有隴山以東,洛河以西,秦嶺以北的狹小國家,而且在魏國咄咄逼人的攻勢前,秦國面臨滅國之危。本來贏師隰長居國外,也打消了回國奪位的思想。可看到秦國的衰敗,自己寄人籬下的生活,強烈的變法圖強恢復秦穆公霸業的願望,促使他要回國奪取君位,重振穆公輝煌。本來這時魏國的國君魏武侯也想幫贏師隰回國奪取君位,建立一個親魏政權。贏師隰雖然有強烈的歸國執政願望,但他知道,秦魏是死敵,如果接受魏國幫助,必然要受它的制約。他真的不想做有損秦國利益的事,因此就謝絕了魏國的護送。這時的秦國,秦簡公去世後,其子秦惠公繼位,秦惠公做了十三年國君去世,讓其子年僅兩歲的公子贏昌繼位,是為秦出公。朝政由其母主持。秦出公的母親任用外戚和宦官,與秦國公室產生矛盾,內政十分緊張。為了緩和矛盾,籠絡人心,其母賞賜過多,造成國庫空虛,不得不向新興的地主和自耕農加重稅率,引起他們的強烈不滿。同時,秦簡公父子三代做國君,沒有什麼作為,反而使朝政越來越混亂,而且又失去了河西之地,讓老秦人對秦國的危亡很擔憂,很希望秦國能有一位有作為的國君,帶他們走出困境,重現穆公時期的輝煌。

    為了能順利歸國奪取君位,贏師隰先派身邊機智善辯之人到秦國,聯絡與秦出公母子不和的大臣,在民間散佈公子贏師隰要回國實行新政的訊息,結交豪傑義士,暗中爭取秦軍的一些將領。本來贏師隰是秦靈公的世子,國君之位本該由他做,是秦簡公奪了他的君位,被逼出外流亡,秦華人都對贏師隰的遭遇很同情。再加秦簡公三代在位,搞得朝政腐敗,國力羸弱,失地丟關,民怨沸騰,秦華人大都希望贏師隰歸國為君。一年以後,贏師隰覺得時機成熟,準備動身歸國。魏武侯與他辭別時,要求贏師隰與他盟誓。贏師隰很感謝魏武侯近三十年來對自己的盛情款待,答應魏武侯,一旦自己歸國奪位成功,保證在魏武侯位內,決不與之為敵。這個誓言讓魏武侯很不舒服。秦出公二年(公元前385年),秦國庶長在河西迎立贏師隰為君,是為秦獻公。秦出公母親得知後,派軍隊前去消滅他們。誰知這支軍隊的將領早已被贏師隰收買,臨陣倒戈,反成了護衛贏師隰的軍隊。沿途聞迅趕來的很多百姓,也紛紛簇擁贏師隰進入雍城,殺死秦出公和其母親,至此贏師隰奪位成功。

    秦獻公奪取國君之位後,根據自己幾十年的流亡生涯,和學習魏國變法的經驗,也開啟了秦國的變法。廢除人殉制。上位之初,他就廢除了自秦武公以來實行了三百多年的人殉制度,正式禁止用生人殉葬,為秦國存活了大量青壯勞動力,同時還獎勵多生,吸引外來人員居住,鼔勵開墾荒田。這一政策使秦華人口明顯增加,許多荒地得到開墾。遷徙國都。把國都從雍城東遷到櫟陽,一方面有利於與魏國作戰,爭奪河西之地;另一方面有利於擺脫公族奴隸主聚居地的干擾。實行戶籍編制。在奴隸社會,奴隸居在“野”,奴隸主和平民居在“國”,區分很明顯。秦獻公按照新形勢的要求,重新編制戶籍,將全華人口按五家為一“伍”的單位編制起來,取消“野”和“國”的界限,凡秦人一律編入“伍”,稱為“戶籍相伍”,農忙互助,農閒講武訓兵,一人犯法,全“伍”受牽連,形成相互監督。這樣既提高了奴隸的地位,也減少了不法行為,有利於社會穩定。推行縣制。把國都和邊境的一些地區改建成縣,由國君直接掌握,派官吏治理,增強國君力量。推行納稅制。實行初行為市,對工商業進行管理,抽取營業稅;實行初租禾,變革田稅,廢除井田“籍法”,實行按地畝收稅。這兩者為秦國帶來了大量收入,增強了國家經濟實力。

    經過改革,秦國國力增強,人口增加,軍隊素質有了很大提高。為了恢復秦穆公時期的榮耀,滿足奴隸主和新興封建地主對土地的需求,秦穆公開始了對外戰爭。魏武侯死後,秦獻公十九年(公元前366年),秦獻公見韓、魏兩國威脅周天子,就以此為藉口,起兵勤王。秦軍在洛陽打敗韓、魏兩軍,得到周天子的讚賞,秦國國際地位開始提高。秦獻公二十一年,秦軍攻打魏國,一直打過黃河,深入到魏國境內石門,斬首六萬,取得前所未有的大勝利,奪取一部分秦國故土河西之地,被周天子賜予與秦穆公一樣的“伯”(霸主的意思)的稱號。秦獻公二十三年,秦軍在少梁大敗魏軍,俘虜魏國將領公叔痤,攻取龐城。因以前秦獻公在魏國流亡時,公叔痤待他不薄,秦獻公盛情款待公叔痤一翻後,將其放歸魏國。但是,在少梁之戰,秦獻公中了毒箭,第二年就去世了。在去世時,秦獻公經過一翻深思熟慮,決定讓仲子贏渠梁接替自己做國君。

    秦獻公有三個兒子,依年齡大小分別是公子贏虔、公子贏渠梁和公子贏季昌。公子贏季昌年幼,不在考慮之列。公子贏虔和公子贏渠梁都表現很優秀,尤其是贏虔,攻城掠地,勇猛暴戾,堪稱秦國第一勇士。那麼秦獻公為什麼要讓公子贏渠梁接繼國君之位呢?二人性情不同。贏虔性情暴躁,做事缺乏考慮,愛意氣用事,氣量狹小,有勇無謀。而贏渠梁正相反,做事成熟穩重,帶兵有勇有謀,為人低調務實,在謀略和政事處理上更勝一籌。贏虔和老世族走得近。秦獻公廢除人殉制,推行戶籍編伍制,實行縣制,遷都櫟陽,都嚴重損害了這些世族奴隸主的利益,引起了他們的不滿。贏虔有勇無謀,如果他接繼國君,就很容易被世族們哄騙。老世族們時刻都想完全恢復他們以往的特權,時刻想復辟倒退,那樣秦獻公富國強兵的改革事業,就會功虧一簣。秦國境外強鄰環伺。秦獻公雖然經過二十餘年的奮鬥,讓秦國復振,但國力依然虛弱。西有西戎侵擾,東有韓、趙、魏、楚等國虎視,他們時刻都在想著兼併擴張,擾亂別國內政。同時呢,秦國的舊有土地西河之地還沒有完全收復,還需要國家變法圖強,增強實力,振興大秦。所有這些,決不是一個一勇之夫的國君所能做到的。顯然贏渠梁比贏虔更適合接繼國君。嫡庶有別。在古代很講究人出身的尊卑貴賤。同為嫡出或庶出的,立長不立幼;有嫡庶之分的,立嫡不立庶。贏虔為庶出,贏渠梁為嫡出,雖然贏虔年齡居長,但依然沒有贏渠梁出身尊貴,繼承國君依然要以贏渠梁為先。正因為有了這些原因,秦獻公最終讓贏渠梁接繼國君,並要求贏虔發誓維護贏渠梁,不能與他爭位。可以說秦獻公憑著他多年的流亡生涯,還是看人看事很準的。贏渠梁繼承國君之位後,果然沒有讓秦獻公失望,他對內重用商鞅變法,獎勵耕戰,在全國推行縣制,廢井田,開阡陌,加強中央集權,提升國家綜合實力;對外和楚、約韓、聯齊、善趙,聚力攻魏,奪取西河之地,一直拓地至洛水以東,國力日強,為日後秦一統中國奠定了基礎。

  • 5 # 世界史圖鑑

    歷史上秦獻公是一個在大眾看來歷史地位不明確,但是對於秦國的發展歷史卻有關鍵作用的一代君主。因為秦國的宮廷政變後流落到了東方,長期寄人籬下,在魏國的國境內,從小就是一個有志向的人,也確實適合當一國之君,只不過現實的問題使他感到慘白無力,也正是此時候,吳起率領河西軍,也就是當時的魏武卒,不過萬餘人便大破秦國佔領整個河西修築長城。

    這對於獻公來講,是徹頭徹尾的國恥,但是他卻無能為力,雖然無人調查獻公在魏國的活動軌跡,沒有豐富的記載,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他一定在魏國儘可能地蒐集魏國變法強國的理論和訊息,而且回國繼位這件事,除了因為國內動亂以外,還在於當時的魏武侯好像,還是老魏文侯打算用這個秦公子作為自己掌控秦國的棋子。

    秦獻公在當時自然唯唯諾諾即刻應允,但是回國以後在老氏族的幫助下成功繼位,在數年之內平定了國內的叛亂,國內局勢基本安定,然後也進行了自己所認為的秦國變法,而這一點很容易被後世所忽略,在我們看來,秦國變法的應該是秦孝公任用商鞅以後。但實際上,秦國的變法和新政在獻公就開始了。

    做了很多技術上的改變,也使秦國短期內的國力增強,一方面,秦國的底子很好,曾有稱霸業績,所以秦國的基本盤是不弱的,但問題就在於,長期內鬥國家渙散,沒有凝聚力,秦獻公即位以後就針對這一點,重新塑造了秦國的好戰國民性。

    一方面為了能夠節省人口,充實軍隊廢除人殉制度。這一點,秦國雖然說在山東六國當中文化是最不發達的,但是,廢除人性制度確實在這個落後國家最先實行,並且是堅決實行的,這一點令山東六國汗顏,也使自我標榜文化先進的東方各國感到羞恥。之後重新拉攏西戎各部落,用於充實人口發展農業,並且將整個秦國軍事化。

    記住秦國整個國家體系軍事化,並不是從秦孝公商鞅變法開始,而是從秦孝公的父親秦獻公改革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秦國的所有官吏都是軍人,平時這些軍人督促地方生產,鞏固軍需供給。戰爭的時候,他們基本上都被調到前線,也正因如此,十數年前70萬秦國舉國皆兵,甚至老幼婦孺都上戰場也輕易被吳起擊敗的國恥,在秦獻公的統治下,聚集了10萬到20萬不等的軍隊,連續20年對魏國發動進攻。

    誓死奪回河西雪國恥,不奪回河西,秦國永不休戰。就這樣,秦國作為一個戰爭機器,連續打了20年,雖然無法完全奪回河西,但是已經使得這個中原霸主在西部戰場無法抽身,疲憊不堪,也影響了魏國進一步強大的可能,最後一次少梁之戰,雖然奪回河西,但是獻公不久死亡,為了能夠暫停雙方之間持續長達20年的軍事作戰。

    秦孝公最終決定再一次退回秦嶺,讓出河西雙方就此化解罷兵,因為此時秦獻公病逝,導致西方部落再一次反抗秦國中央,再加上東部戰場與魏國的持續糾纏,也使得秦國的底子再一次被打光了,所以秦孝公選擇割地求和,不久平定西部地區叛亂以後,釋出了曠世未有的求賢令,屬先君之過,奮發圖強,但有奇計,強行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精神病等於心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