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松梅蘭竹54495656

    劉備的兒子劉禪(阿斗),一個無父無國,只知享樂的富二代。這樣的富二代在當下的中國巳為數不少。他(她)們盜足華人民的血汗錢,拜倒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腳下,早巳樂不思蜀,忘國求榮了。

  • 2 # 許多謙0768

    樂不思蜀這個成語典故,出自《三國志•蜀書•後主傳》,原義是指蜀後主劉禪甘心為虜不思故國,在現在我們通常用這個成語比喻在新的舒適的環境中非常快樂,不想再回去了,有忘本的意思在裡面。

    據《三國志•蜀書•後主傳》記載:“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並之。”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郤正聞之,求見禪曰:“若王后問,宜泣而答曰‘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會王復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語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

    當時的歷史背景是公元263年,蜀漢被魏所滅,蜀主劉禪投降後被封為一個食俸祿而無權的“安樂公”,在洛陽居住,有一次司馬昭宴請劉禪,期間故意演奏蜀國的樂曲,原蜀國舊部都傷感淚下,唯獨劉禪談笑風生,司馬昭見狀便對賈充說:“劉禪確實昏庸,那怕諸葛亮在世也難以輔佐,何況姜維呢?”賈充說:“是啊,正因如此我們才能吞併蜀國啊。”

    接著司馬昭故意問劉禪是否還思念蜀國,劉禪說:“這過的很開心,不思念蜀國。”原蜀國舊部郤正找機會給劉禪說“如果司馬昭再問起這個問題就要哭泣著說:‘先人的陵墓在蜀國,我天天都想念蜀國。’”,後來司馬昭又問劉禪想不想蜀國,劉禪便按照郤正的話來回答,司馬昭說:你這話怎麼聽起來像郤正的語氣呢?劉禪吃了一驚說:是啊。旁邊的人聽了後都大笑不止,從此司馬昭對劉禪放鬆警惕,沒有將他趕盡殺絕。

    樂不思蜀這個典故諷刺蜀後主劉禪昏庸無能,但也有人認為這是劉禪大智若愚,若是真像郤正那樣說話,估計早就被弄死了。

  • 3 # 史蒂芬周先生

    好的,各位看官,我們書接正文,說起“樂不思蜀”這個典故大家馬上想起一個昏庸無道、肥頭大耳、憨態可掬、面目可憎的蜀漢第二任也是亡國之君後主劉禪,而且這個典故已經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三個人物:劉禪、司馬昭、郤正。事情經過很簡單,司馬昭宴請劉禪放鬆一下,自然是吃吃喝喝聽聽曲看看舞,席間安排的蜀國舞蹈,一干蜀地的舊臣觸景生情無不悲傷,唯獨劉禪死不要臉的在哪裡樂樂呵呵,欣賞的津津有味。於是司馬昭就問劉禪是否思念蜀地,劉禪張口就來“此間樂,不思蜀也”蜀漢舊臣一聽不是滋味趁空隙給劉禪大哥說,老大你不能這樣說這樣說太丟人了我們都害臊,下次司馬昭如若再問同一件事,您就先注視著宮殿的上方,接著閉上眼睛一陣子,最後張開雙眼,很認真地說:‘先人墳墓,遠在蜀地,我沒有一天不想念啊!’這樣,司馬昭就有可能放大哥回蜀了。”劉禪聽後一想有道是聽人勸吃飽飯,下次一定記住了。回到酒宴上,司馬昭又問同樣的問題,劉禪趕忙把郤正教他的學了一遍。司馬昭聽了,即回以:“哎呦,這話我聽著怎麼像郤正教你說的?”劉禪一聽就像幸運52回答正確一樣大聲說:“你咋知道呀!就是郤正教我的……”司馬昭眾人哈哈大笑。從此認為這是個超級大飯桶,也不再懷疑他了,一直到公元271年晉泰始七年,劉禪善終。這個典故記載於《三國志·後主傳》中,從此以後樂不思蜀就和劉禪緊緊的聯絡起來,千百年來劉禪的民間形象就以昏庸無能的形象流傳來下,成為歷代帝王負激勵的楷模。

    魯迅說,事情遠沒有你看到的那麼簡單……(魯迅說我好像沒有說過這個話,不管誰說的都可以是我說的……)縱觀歷朝歷代的亡國之君裡大多都是下場淒涼,商紂王、秦王子嬰、北周靜帝宇文闡、隋煬帝楊廣、宋朝徽欽二帝、南唐後主李煜、……劉禪作為亡國之君,從蜀漢滅亡公元263年到去世公元271年,在司馬家族勢力內封安樂縣公而且並滋潤的生活過了8年,終年64歲得了個善終,在很多專門研究歷史人士眼裡堪稱一絕,很多人都不進要問三個字:憑什麼!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說下憑什麼!

    劉禪,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出生,生母甘夫人,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確立太子,公元223年登基,年僅17歲,公元263年投降,在位41年!諸葛亮234年去世後獨攬大權29年,也是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也是在位時間比較長的幾位,我們的阿斗大哥可不是扶不起來,那也是相當厲害的,但是是什麼掩蓋了一些即使真相呢?

    當時的歷史環境比較複雜,先說劉禪,劉禪在諸葛亮時代可以說一直都是國家形式上的老大,但是實際當家人確實諸葛亮,這就出現歷代帝王最不想看到的局面-臣強君弱,縱觀歷史這種局面出現的時候帝王的下場如何?作為劉禪他是碰不見後世諸如宇文護、楊堅這樣的很角色,但是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嗎?遠的一點的如霍光,近一點如董卓、曹操,再看看家裡那個遠房親戚劉協,換了是我們也難免心驚肉跳,寢食難安,所以劉禪在諸葛亮去世後立馬進行調整,使得蔣琬費禕相互制約,從而獨攬大權,而且過程非常漂亮!而且大家可以看看都是開府丞相,蔣琬費禕的權利能和諸葛亮比嗎?那差的可不是一星半點。劉禪在外有強敵內有隱患,且整體國力最差的情況下大權獨攬近30年,不能一棍子打死就說劉禪毫無能力。

    但是蜀漢確實亡在他的手裡,這個確實是不能迴避的。但是究其原因在我看來蜀漢更多的是死在內訌上,蜀漢集團內部荊州、東州、益州三股政治勢力犬牙交錯,政治環境複雜內部矛盾無法調和是重要原因(這個不在單獨說了,幾天幾夜說不完,說起來都是淚),寵幸宦海黃皓只是個表象而已,但是鍋總要有人背,諸葛亮、姜維這些人形象過於高大,那麼不好意思作為國家的一把手的阿斗大哥你自然是跑不了的,怕你孤單寂寞冷,在半買半送給個譙周(這位爺也比較委屈)和黃皓(活該!)大家一起樂樂呵呵也有個伴。

    再說下司馬家族,作為第一個滅國的蜀漢,劉禪的生死去留問題就不是個小事了,因為南邊還有個孫皓。但是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所以劉禪這個亡國之君就有很大的號召力,所以作為司馬家族也要做做樣子,但是身為亡國之君的劉禪也不是傻子,深知自己的處境,所以就需要配合司馬家族的動作,甚至不宜以裝瘋賣傻把自己包裝一下,使得司馬家族徹底放鬆對自己的警惕,這裡就不難看出劉禪滿滿的求生欲!

    再說階層,三國時代三家話事人都是寒門掌權,偽皇親個體工商戶劉備、太監家庭出身的曹操、錢塘小吏孫家父子在當時來說出身都不是大族,相反司馬家族確實世家望族,歷史的在哪個時代歷史程序就是世家為主,世家一統天下是大勢所趨,無奈自大將軍何進開始歷史出了個小插曲,三家寒門崛起卻又最後妥協,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這個都是歷史的必然規律,所以從三國鼎立到三家歸晉前後幾十年既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外,作為司馬家族已經完成了當時的歷史程序,所以對魏蜀吳三國君主也沒有必要趕盡殺絕,所以在歷史潮流上也給劉禪創造了一個可以活命的寬鬆條件。所以在劉禪有能力也有條件的前提下確實做到了善終。

    畢竟自古成王敗寇,作為亡國之君的劉禪,沒有像他兒子北地王一樣以身殉國,而且說出那句流芳百世:此間樂,不思蜀也。來苟延殘喘,在這裡我們可以說他無恥的,但是作為亡國之君,又能在敵對勢力享福8年最終善終,我們可以說他是幸運的。我們畢竟不是當事人,也不能以現代精神的的角度來思考歷史上的人物究竟做的對不對,這樣對當事人也是不公平的,而且歷史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所以我們不能枉自揣測。

    順便咱們首先說下《三國志》,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到作者陳壽了,陳壽,西晉官員,但是他還有個身份可能許多人不知道,陳壽可以說是正兒八經的四川土著,蜀漢時代就曾在蜀地任職,師從譙周(就是勸劉禪投降哪位爺),在蜀漢時代裡陳壽屬於益州集團成員,一直不受以荊州集團為政治核心的蜀漢重用,陳壽在寫《三國志》時候已經是三家歸晉了,首先陳壽作為蜀漢舊臣一直不得重用對原來的荊州幫是心存怨懟的,第二成書時候陳壽作為西晉的官員在描寫上可能會存在一些個人色彩,所以我認為故事是有的但是沒有那麼誇張。

    以上純屬個人看法,僅博君一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LPL解說發表“收錢吹RNG”言論,後本人澄清,網友表示噴子不會信,如何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