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痴迷國粹
-
2 # 許明文
現在在宣紙上用墨寫字,最主要的是看筆力,看筆力就知道水平如何。所以書法和武術相通,可以透過練武術來增加筆力。
-
3 # 苦廬居士
法書在字外,看你的真性情。
當你面對一件高階書作的時候,
首先看的是筆外之情,
洋洋大觀,
風起雲湧,
氣象萬千,
當你淘醉在作者真情渲洩的時候,
你的心在隨著他的筆而起伏,湧動,
激勵著你的豪情,
讓你看到筆者豐富的學識,
儒雅的涵養,
最後嘴嚼著甘甜的筆墨,
一個書者的人生氣息。
-
4 # 一峰山水
跟個人的社會位置和實際實力成正比,這個是書法功夫的內在核心力量。看看歷代的書法名家的背景和書法之外的實力就有感悟了。
-
5 # 過河卒70
我們寫書法的人都知道,王羲之有白鵝撥水,張旭有擔夫爭道,懷素有公孫娘舞劍得筆法!這就是悟!光寫書法不去悟!終難以成大家!
書法裡還有屋漏痕,錐畫沙。。。都是前輩們從生活中尋常見到的景色中感悟,我們來重現那一幕,唐代時大書法家顏真卿少年時也是家徒四壁,身心都撲在讀書寫字上,生活貧苦!在書藝上也是到了瓶頸,上不了,下不了!沒有進展,正值,一曰外面下雨,雨水順著破屋流淌泥牆面,書者也是寂寞無聊,徵徵的看著,突然靈光閃現,由此悟出此筆法!橫直劃力勻而藏鋒用筆及行筆時不可一瀉而就筆鋒要時左時右,頓挫執行,這樣寫出來的字具有立體感,厚重感和流動感,所以顏體後來就成為學書者的範本流傳千古!現在我們有時也偶見某位所謂大師,寫字時筆不停的抖動,以為中瘋的!
其實是屋漏痕啊!適當的用一下,也有古樸之風,過度了就不盡然了!另外就是多讀些詩,詞
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我們看啟功先生的書法就有一股書卷氣,這是和他腹有詩書氣自華有很大的關係的!談一下大家都知道的唐伯虎,就是唐寅,明四大才子,沈周的弟子,卻在畫畫的水平青出於蘭,而甚於蘭!沈周說了句實話,
我缺唐生萬卷書!由此可見書外功確實很重要!
-
6 # 守候青鳥的露臺—青兒
這句話指的是真功夫都是不同方面修煉積累而來。無論寫文章做學問,乃至舞蹈音樂繪畫藝術,成就都來自於方方面面。
《倚天屠龍記》裡謝遜要搶殷素素屠龍刀,當時很瞧不起武當,張翠山提出要讓謝遜見識武當功夫,如謝遜辦不到就得答應張翠山一件事。謝遜本就沒把武當派放眼裡,更何況張翠山只是張三丰的弟子。當即應允。沒想到張翠山卻提出比試的武功是寫字。用太極神劍在石壁上寫了一幅字:“武林至尊,寶刀屠龍。號令天下,誰敢不從,倚天不出,誰與爭鋒”謝遜不知道張翠山之前練過這套劍法,還以為張翠山是現場信手寫來,只得認輸。
這就是功夫在書外的現場版。且不論謝遜和張翠山武功誰高誰低,比試武功的高低,一副書法就讓謝遜當場認輸。哎,試想下,即便是真的比試,謝遜斷不可能如此痛快認輸。
-
7 # 漢字之美值得鍾愛
書法是線條的藝術。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書家的心電圖在紙上的反應和情感的投射。
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書家,當然要有紮實的專業素養,掌握相關的技法。但僅僅掌握技法,還遠遠不夠,需要從多方面,提高自己的綜合修養。以下,談一下個人的看法,與各位朋友和方家一起探討。
首先,熱愛是最好的老師。只要真心喜歡書法,發自內心地熱愛她,就會千方百計去努力,不怕艱辛萬苦,也能不斷攀登向上,有這樣的狀態,一定有助於書法的學習和提高。
第二,想要寫好字,先要做好人。有一句話叫做,“心正則筆正”。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寫的字自然端端正正,有陽剛氣,有正氣,能給人美的享受。
顏真卿在書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顏體字端莊肅穆,有正大氣象,這與顏真卿做人的品格是分不開的。他的勇敢堅毅,錚錚鐵骨,是優秀書法家的代表,更是中華民族浩然正氣的象徵。學習書法者取法這樣的經典,於寫字,於做人,都會有很大的裨益。反觀歷史上有的人物,雖然書法水平很高,也有相當的造詣,但由於其為人被世人唾棄和不齒,很少有人願意去學他們的書法。這也給大家如何取法古人,提供了可行的借鑑。
第三,取法要多元。真正的書家,善於從生活,從自然,從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兼收幷蓄,汲取養分,為我所學,為我所用,充實到自己的創作中去。
一位優秀的書家,要有開闊的胸襟,能夠觀察捕捉到世間更廣闊多元的美的元素,融匯到筆下的作品中去。我們常說的書法術語,比如錐畫沙,折釵股,屋漏痕,都是很形象的比喻。用這樣的筆法寫出來的線條,自然要高明得多。
第四,所謂功夫在書外,先舉個公孫大娘舞劍的栗子。
玄宗開元年間,杜甫曾觀公孫大娘舞劍,幾十年後,仍念念不忘。遂寫下千古名篇《劍器行》。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迪昂。燿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一場劍舞,感動了詩聖。如今我們讀這些詩句,依然可以感受到舞劍者精湛的舞技,以及由此帶給詩人的強烈震撼,和心靈的感動。
有草聖之稱的書法家張旭,那時功力還沒有爐火純青。直到看了公孫大娘一舞,他突然開悟了。原來書法和劍舞,竟有如此異曲同工之妙。
公孫大娘以劍為筆,人與劍合一。張旭由此悟到了書法的真諦。“觀公孫舞《劍器》,得其神。”
另一位大名鼎鼎的書法家懷素,也受到“大娘”舞劍的啟發。寫狂草的懷素,吸取劍舞的奔放與氣勢,草書功力增長如虎添翼。“開元中有公孫大娘善舞劍器,僧懷素見之,草書遂長。”
第五,再舉一個書法家看著別人刷牆,也能找到靈感,創立飛白書的栗子。
東漢靈帝熹平年間,皇上令蔡邕寫《聖皇篇》。一次上班途中,蔡邕在門外等接見的時候,正好有幾個工匠,用掃帚蘸著石灰水在刷牆。他就站在一邊觀看,這一看不要緊,看著看著,他就從中,看出點“門道兒”來了。
工匠一掃帚下去,牆上出現了一道道白印。老辣而蒼勁。看到這裡,蔡邕眼前一亮。刷牆的這一技法,能不能用到寫字當中呢?
回家後的蔡邕,顧不上休息,想著工匠刷牆時的情景,提筆就寫。經過一遍又一遍的失敗和嘗試,終於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筆速度各方面,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書寫效果。墨色中出現的飛白,使字變得飄逸飛動,別有風味。
第六,還是建議大家,多讀書,讀好書。讀書能涵養心靈,提升氣質,完善人生。
相信透過多讀書,也能有助於您對書法的理解和感悟,提高書法藝術的審美能力,也自然能有利於書法水平的提高。
-
8 # 陳天哲
功夫確實在書外!
書法這門藝術,是不是天天寫就可以了?
絕對不行!過億的書法愛好者,真正有大成的就那幾個!且不說技法關,就連審美關都過不了!一見看不懂的書家作品就喊醜書,觀展看不懂便稱之為“展覽體”,只喜歡整齊美觀的田楷類。為什麼?功夫在書外!你不瞭解書法史,不瞭解書法理論,不瞭解中國傳統的文化思想、傳統的哲學辨證法,等等!
你寫得再努力,也難得到專業人士的認可……外行也許很認可,給你個理由,老百姓認可就是好的!你不知道外行看熱鬧?
藝術是為大眾服務的,沒有錯,任何一門藝術的高手也是大眾的一員,而且,從能量學看,一位能量300的人等於九萬個能量200以下的人,一位能量400的人等於40萬個能量200以下的人……難道這樣的人的觀點不是觀點?
我們反對知其一未知其二的看似正確實質錯誤的論調!書法以外的東西往往更能推動書法的高度!這就是自古以來書法家都是文化大師的原因!
書法之外,與文學相通,與音樂相通,與哲學相通……沒有文學高度,你的理解力、表達力、領悟能力很難上層次……沒有音樂理解能力,節奏、旋律很難出得來……沒有哲學感知,寫出來的東西永遠簡單無趣,缺乏豐富性……
回覆列表
書法的功夫在字外一說,好像我們的書法前賢就講過了,在東晉衛鑠的筆陣圖就談到:點如高峰墜石,橫如千里陣雲,豎如萬歲枯藤,戈鉤如百鈞弩發。等等。書法不是一味的去將字寫流利或者讓人認識。要使人感到心曠神怡,觀字如畫如詩。前者為書寫,後者為法度、準則或者是美學的概念。使其單調的筆畫形成鮮明的音樂感,出現自然界的高山險峻,流水潺潺之美。班門弄斧了。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