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努力就好

    生薑在中國自古就有栽培,屬於喜溫暖性作物,不耐寒冷,根系較淺,主要分佈在土壤表層30釐米左右深的土層中,所以土壤深層的水分它很難吸收到,因此不耐旱。生薑幼苗期生長慢,生長量小,本身需水量不多,但苗期正處於高溫乾旱的夏季,土壤水分蒸發的快,而且幼苗期的代謝作用旺盛,為保證幼苗正常生長,所以不可缺少水分。進入旺盛生長期後,需水量增加,如果缺水,不僅產量下降,而且品質也會變劣。

    那我們就來詳細介紹一下生薑在其一生中怎樣來澆水。

    一,水分對生薑生理特性的影響

    水分對生薑的各部位的影響很大,如生薑的葉片,根系等。

    1,水分對葉片的影響

    不同的土壤含水量不同,葉片的水勢也不相同。不管土壤水分高或低,葉片的水勢在一天中會逐漸下降,到下午又會逐漸回升。這是因為水分會導致葉片氣孔變小,但在遮蔭的條件下,葉片正面的氣孔會變大。

    2,水分對根系的影響

    土壤輕度乾旱不會引起生薑根系活力的下降,嚴重乾旱會使生薑根系活力顯著下降。

    二,土壤水分對生薑生長和產量的影響

    1,土壤水分對生薑生長的影響

    土壤水分含量對生薑植株的生長有極顯著的影響。生薑在幼苗期的生長就出現極顯著的差異,尤其是在自然光照條件下,土壤含水量高時,生薑植株高度適宜,土壤含水量低時,植株矮小,但對根系的影響要比地上部分小。

    但到了旺盛生長期,由於生薑根系的快速生長,土壤水分對地上和地下根系的影響差距加大。

    2,土壤水分對生薑產量的影響

    無論是大姜還是小姜,均以土壤含水量適宜時的生薑產量最高。值得注意的是,適當遮蔭對於乾旱條件下生薑有增產作用,而在正常供水條件下則差異不大。

    綜上所述,土壤水分對生薑產量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當土壤含水量在80%時,生薑植株生長旺盛,產量最高。當土壤含水量為60%時,生薑即感輕度水分不足,植株長勢有所減弱,產量明顯下降。當土壤含水量為40%時,植株生長嚴重缺水,表現為生長不良,產量大幅度下降。這表明在生薑栽培中,缺水乾旱是產量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

    那麼在生薑的栽培過程中,我們應該在其各生育期如何進行水分的供應呢?

    三,生薑各生育期的水分管理

    生薑喜溼潤而不耐乾旱,其根系較淺而不發達,吸水能力較弱,難以利用土壤深層的水分。雨季來臨時,姜苗又不耐澇。因此,在生薑的栽培中必須根據生薑的需水特性合理進行排灌,才能使生薑健壯生長。

    1,發芽期的水分管理

    首先,播種生薑時必須澆透底水,以保證生薑順利出苗。對於底水的澆灌,有先澆底水後播種,有播種完畢後再澆矇頭水兩種方法。

    生薑的第一次澆水,一般是在生薑幼苗有70%左右的幼芽出土時進行,但也應該根據當地的氣候,土質及墒情靈活掌握。如沙質土壤中播種生薑,保水性一般較差,遇到乾旱的天氣,土壤蒸發快,往往種姜還沒有出苗土壤就已經十分鐘乾旱了,在這種情況下,應酌情澆水,促進種芽出苗。

    不過有一點要注意,當生薑澆過第一遍水後,需要經常保持土壤溼潤,以防土壤表層出現板結而影響出苗。

    如果是黏性的土壤中栽培生薑,保水效能較好,土壤墒情比較適宜,則可以在生薑出苗出土在70%左右時再澆水。

    根據我們這裡多年種植生薑的經驗,第一次水要澆得適宜,不要太早也不要太晚。如果澆得太早,土表容易板結,幼芽出土困難,容易造成出苗的不整齊,但如果澆得太晚,則姜芽容易受旱,芽尖容易乾枯。在澆過第一次水後的2–3天,緊接著澆第二次水,可使姜苗生長健壯旺盛。

    2,幼苗期的水分管理

    生薑幼苗期植株較小,生長緩慢,需水量不多,但是在生薑的幼苗期對水分的要求比較嚴格,北方地區的生薑幼苗期正是在夏初,烈日炎炎,土壤蒸發量大,乾旱嚴重,因此不能出現缺水現象。

    在生薑的幼苗生長前期,以澆小水最好,水過地皮溼,不過要勤澆,以土壤見幹見溼為宜。露地播種的生薑,可以在土壤適宜時進行淺中耕,以利於提高地溫,鬆土保墒,促進根系的發育。

    在生薑幼苗的生長後期,就已進入了炎炎夏日,烈日當空,天乾物燥,土壤水分流失嚴重,消耗水分特別多,所以要適當增加澆水的次數和澆水量,經常保持土壤的適宜含水量,以見幹見溼為宜。但是在夏季對生薑澆水,切不可在中午澆水,要在早晨或傍晚進行澆水為佳,這樣即可防止土壤乾旱,又可降低地溫。

    另外,在炎熱的夏季,又是多雨的季節,時不時會有大雨或暴雨出現,一定要注意排水,切不可讓姜溝出現積水內澇,特別是在雨後急晴的天氣,那對生薑是最大的傷害,有可能會造成姜瘟病的暴發。所以一定要做好排水工作。

    俗話說,"澇澆園",每當大雨過後,應以澆跑馬水的方式及時澆井水降溫。

    在生薑的整個幼苗期,要注意均勻供水,不可忽幹忽溼,如果供水不均衡,不僅會導致生薑幼苗的生長不良,出現植株矮小,瘦弱,黃焦蠟氣,而且常常會發生新葉扭曲的現象,常稱其為"扭辮子"或"挽辮子",影響生薑幼苗的正常生長。

    3,旺盛生長期的水分管理

    在北方的姜區,立秋之後生薑就進入了旺盛生長時期,植株的生長速度加快,會發出大量的分枝和新葉片,地下的生薑塊也在迅速的膨大。此時,由於生薑植株的生長量加大,需水量也相應增多,為了滿足生薑在此生長時期對水分的需求,我們都根據天氣情況,一般每隔5–6天就要澆一次大水,以經常保持土壤溼潤,促進地下姜塊的迅速形成,並逐漸膨大,一直到生薑收穫前的3–4天再澆一次水,使收穫後的生薑塊帶有潮溼的泥土,以利於入窖貯藏。

    而在南方姜區,生薑田的水分管理同北方地區有所不同,在生薑幼苗生長前期,氣溫較低,雨水較多,影響姜苗根系的生長。為了防止姜田積水和姜苗受澇,應搞好田間清溝排水工作,做到各條姜溝相通,雨後能夠及時排出積水,雨停溝內水就可以排幹,有利於姜苗的生長。在生薑幼苗生長後期,氣溫上升,在水源不足的地方,為了保持土壤溼潤,減少水分的蒸發,常會在夏至前後結合中耕培土,用稻草,麥秸,油菜稈,油菜莢殼,蠶豆秸稈等覆蓋姜行畦面,對防旱保墒有很好的效果。

    在生薑出現大量分枝時期,需水量明顯增加。據有關資料顯示,從生薑出苗至子姜生長時期,每畝生薑一晝夜所消耗的水分為0.5–0.8立方米,在孫姜和孫孫姜的生長時期,每畝每晝夜的耗水量達到了1–1.5立方米。因此,在生薑的快速分枝時期不可缺水,如果缺水乾旱,輕者植株生長緩慢,葉片萎蔫,植株瘦弱,嚴重時出現心葉不能展開的現象,多數生薑葉片出現上卷甚至枯萎死亡現象。

    當進入處暑節氣後,生薑的秧苗就基本封行,如果在夏秋氣溫較高而又出現久晴無雨的天氣情況,為防止姜苗受旱,可以採取傍晚或早晨澆水的方式,均可收到較好的效果。

    生薑在其生長後期,最怕的就是漬水,南方地區一般會在9月份以後,秋雨較多,此時一定要注意清溝排水,為生薑的姜塊膨大創造適宜的條件。

    由於生薑需水量大,這些年來,我們這裡的水源有所下降,有些地方出現了水源不足的情況,為了節約用水,現在差不多都實行了噴灌或滴灌技術,節約用水的同時,種植的生薑要比一般地面灌溉的生薑長得高,分枝數也多單株重也有很大的提高。由此可見,噴灌不僅有利於生薑的生長,提高產量,還可使生薑的品質得到提高。

    以上是露地栽培生薑的水分管理方法。現在有很多是採用覆蓋栽培生薑。生薑保護地栽培,地面的水分蒸發量降低,因此澆水次數要比露地栽培生薑減少。一般在生薑出苗前,為了防止地溫降低,不得澆水。出苗後澆一次透水,之後始終保持地面溼潤,待7月中旬撤除地膜及棚膜後,與露地栽培的生薑就有相同的水分管理了。

    總之,生薑因在不同的生育階段對水分的需求不同,因不同的栽培模式也有不同的水分管理方法,因此要注意水分的供應適宜,做好遮蔭,鬆土保墒等輔助保墒工作,使生薑能夠生長在水分適宜的土壤中,為地上植株的生長,及地下姜塊的形成和膨大創造良好的條件,讓我們種植的生薑塊大,色亮,品質高,客商搶購價格高,姜農樂上眉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文科不是特別好,理科就是完全垮的那種,最近我爸瘋狂給我洗腦,讓我選理科,因為理科分數線低,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