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最真的夢1314

    完美的進化

    經過了上億年的進化,鯨鯊形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與多數遠洋遊行的鯊魚纖細的體形不同,鯨鯊顯得格外肥大,它們不像其他鯊魚有著圓錐形的吻部,而是有著非常重的扁平的頭部,看起來像一隻"放大版"的鯰魚一樣。

    鯨鯊的嘴巴有1.8米到2米寬,這隻巨大的嘴巴甚至能夠保證一個人舒服地在其中游泳。它們完全成熟時可達12~20米長,重達12噸左右。如此龐大的體型,有3個關鍵的適應特徵來保證它們可以平穩地待在水中:首先,它們身體後半部的明顯的脊,其次,它們的尾幹或肉質柄是身體的平衡器,在鯨鯊巡遊時使它們不至於翻滾,最後,鯨鯊擁有超大的尾巴和胸,這些構造也可以協助它們其保持平衡。

    遠途遷徙

    鯨鯊的取食方式實際上和絕大多數鯨魚是完全一樣的,當鯨鯊在水面下巡遊時通常會張大嘴巴,被動採食。它們吸入大量水分,這些水分穿過5個大的鰓瓣時,其中的食物顆粒,如無脊椎動物和魚類的卵或幼蟲會被個精細的齒狀骨突篩出,並被吞嚥下去。很多人誤認為鯨鯊是沒有牙齒的,事實上鯨鯊長著牙齒,只不過它們真正的牙齒非常小,在採食時並不起作用。採用類似取食方式的鯊魚很少,大部分鯊魚都是直接攻擊獵物然後殺死獵物並用牙齒咬下大片的肉吞食。其他鯊魚中,只有姥鯊和巨口鯊魚也採用這種方式採食,這些都是非常原始的鯊魚。

    與鯨鯊一樣,這些鯊魚都具備一個共同點,都是具有較高遷徙性的物種,科學家推測,它們需要不斷遷徙才能找到浮游生物聚集的海域,畢竟它們龐大的體型需要很多浮游生物作為食物。巨口鯊數量非常少,我們對它們瞭解也很少,人類捕獲的樣本非常有限。姥鯊和鯨鯊的生活習性科學家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它們的遷徙活動可以概括為在不同季節的不同食物高峰海域之間無休止的移動。另外,它們在不同採食區域之間做長距離移動時可能沒有機會進食。

    鯨鯊有兩個積極的採食方法,有時垂直懸浮水中,從表層海水中吸食小魚群、熱帶磷蝦或水母。偶爾幾隻鯨鯊在水面合作將獵物趕進緻密的包圍網中,不過這種情況極少,大部分鯨鯊通常都是單獨活動的,它們大部分時間不喜歡互相合作。

    尋找溫暖的洋流

    全球鯨鯊的分佈受到暖流的強烈影響,這些海洋巨獸無法忍受低溫。它們無法在水溫低於20℃的海域生活,只能在熱帶和亞熱帶海域活動,它們偏好的海水溫度在21~26℃之間。鯨鯊經常在珊瑚島和海岸礁周圍的潟湖中出現,這表明它們可能會在偏好的海域之間停留,並只在遷徙時才會到達深海,但這同時也反映了在開闊海面定位鯨鯊的困難。

    鯨鯊是最受歡迎的海洋動物之一,因為它們性情溫和所以很多潛水員都可以與它們一同游泳。觀察鯨鯊的最佳地點包括西澳洲的寧加盧珊瑚礁、印度洋上的塞昔耳和馬爾地夫,以及加勒比海西部的宏都拉斯和貝里斯海岸的島嶼。大部分時候,鯨鯊可以容忍潛水者和遊船靠得很近,這使得世界範圍內的魚觀光產業快速增長,預計每年可創收2500萬英鎊的收益。

    鯨鯊遷徙之謎

    20世紀30年代,科學家首次提出鯨鯊進行長距離遷徙的理論,一部分科學家認為它們在印度洋繁殖,之後在南非附近跟隨莫三鼻克洋流南遷進入大西洋,到達大西洋後,直跟隨南赤道海流到達加勒比海。由於人類對這種動物瞭解有限,這一說法尚未得到證實,雖然衛星跟蹤的鯨個體確實會遠距離遷徙,例如太平洋海域的一隻鯨鯊在40個月內遷徙了22500千米,遷徙的距離確實讓人歎為觀止,但沒有可靠觀點能夠支援鯨鯊的遷徙路線真的如同科學家推測的那樣。

    但現在有些科學家卻認為鯨鯊更可能進行大洋內的短距離遷徙而非跨大洋的長距離旅行。例如,許多鯨鯊9月份會聚集在新幾內亞島南部,11~12月份南遷到大堡礁,之後再繼續南遷至澳洲島的東海岸(其返回新幾內亞島之旅仍是個迷)。類似的地區之間的移動在墨西哥灣、印度洋和太平洋中也可能出現。鯨鯊的具體遷徙路線還沒有定論,海洋生物學家們眾說紛紜。

    鯨鯊背部的獨特白斑是與生俱來的,和人類的指紋一樣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這就給研究者識別鯨鯊個體提供了可能,進而可以描繪出它們的移動軌跡。過去這種分析是透過費力地研究海上拍到的鯨鯊照片來實現的,如今可以使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原本用於星系編目的衛星畫圖軟體來識別鯊魚個體。研究表明,鯨鯊有非常強烈的歸家衝動—它們會牢牢記住自己主要的採食地,幾乎像是由鐘錶調控一樣,每年都在數星期內到達同一片採食區域。未來,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也許能夠破解這種深海據說的遷徙之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唐楷出現最晚,常說寫不好楷書就寫不好行書,晉代行書真的不如唐以後的行書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