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國脈傳薪
-
2 # 一笑貫長天
持這種觀念的人很多,不能說是錯誤,但又誤解,雖然楷書出現在草行之後,然在楷書為出現之前已經有理篆隸,你可以查一查,那時的書法大家那一個不是隸書的高手?
在沒有楷書出現之前,我覺得那時的人們是先練篆隸,然後才是草行的學習,雖說是推斷,也有一定的道理,古書上就記載王獻之擅長隸書,即便沒有隸書傳世,那時大家都精通隸書也是普通存在的現象。
這不好楷書就寫不好行書有些偏執,然,沒有楷書的基礎想寫好行書真的很難,至少,想把行書寫到頂尖的地步太難了,行書書法有縱有斂,能放能收,放縱是逸情,收斂是功底,光有逸情沒有收斂是不成的,這個收斂的功夫需要楷書的功底才能做的好,沒有的話也要有篆隸的基礎才成。
至於唐的行書比晉好,純屬無稽之談,懂書法的人沒有人會有此定論,晉是中國書法的巔峰,尤其是行書更是孤標傲世,至唐已墜落了,在後更是無從談起!
-
3 # 抱庸詩書
兩點疑問都是錯的。楷書寫不好就寫不好行書,有一定道理,但未免失於絕對,關鍵是這個“好”的程度不好把握。至於晉代行書不如唐後行書之說,更無從談起,僅二王即可秒殺之後世一切行書大家。
一個行書高手,其楷書造詣未必出類拔萃,一定是具有較硬的楷書功夫。楷書雖不是萬法之王,也未必堪稱行書的基礎,但楷書的筆法字法是最系統完備的,加之名書體之間藝理互有通聯,楷書之功肯定會對其他書體產生影響。因此,歷來多家非常強調楷書的重要性,連蘇東坡都大聲疾呼要先練楷書再言他體,足見楷法的重要性。同時,我們也要客觀認識楷書與行書並不具有主從關係、父子關係、因果關係,一流的行書大家未必是一流的楷書大家,一體自有一體的絕學。
中國書法史上第一個高峰即是魏晉,而魏晉的書體代表和最高成就是行書。馬宗霍先生評價晉人行書時說:“書以晉人為最工,亦以晉人為最盛。晉之書,亦猶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所謂一代之尚也。因此若論行書造詣,歷朝各代是無法與晉摩肩而論的。
抱庸淺談。
-
4 # 張偉評論
寫楷書對於學行書最大的好處兩個,一是楷書對於弄清行書結字的來龍去脈有幫助,二是寫楷書可以提高控筆能力。但是,愚並不認寫不好楷書就一定寫不好行書,因為行書的結字和用筆與楷書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行書並不是簡單的楷書快寫,行書有自己的書寫規則與用筆方法,而且審美趣味和評價標準與楷書也不一樣。
唐代是楷書的鼎盛期,唐代之前楷書都是自然儒雅,而唐代楷書卻是法度森嚴,裝飾性太強,太刻意,特別是歐陽詢,每一筆都精確到位,外露筋骨,刻板規矩,後世多有批評。書法既然是藝術,藝術的魅力在於獨特性和不可複製,唐代以顏柳歐為代表的楷書,個性太強,易學難出,唐以後少有學唐楷的成功者。唐代不光是楷書出名,其他書體也璀璨奪目,大草、行書的藝術成就絕不比楷書差,顏真卿的《祭侄稿》、杜牧的《張好好詩》等都是傳世名作,更重要的是《蘭亭序》在唐代出現後對後世書法審美的巨大影響。所以把唐代作為行書的分界點也說的過去。東晉南北朝的行書尚韻,唐代行書沒有明確的審美傾向,主要是以自然為主,而唐以後宋代的尚意書風,則是主動的帶有自我意識的藝術表達。
雖然唐以後的行書具有了主動的藝術追求,但每個時期都有著不同的審美情趣和代表作品,不能簡單化的評價哪個時期好,魏晉時期以王羲之為代表的一批文化士族,對於行書這種書體書體的貢獻是是後世人不可替代的,是他們讓書法成為成為了專門的藝術形式,貫穿了整個中華傳統藝術。
-
5 # 翰墨今香
楷書確實是幾種書體中出現最晚的一種,寫好楷書對以後學習行書和草書幫助是很大的,因此說寫不好楷書就寫不好行書有一定道理,但是也要分情況。而說晉代的行書不如唐以後的行書好,簡直就是亂說了,毫無道理可言。
楷書對行草書的幫助寫好楷書對學習行草書幫助很大,哪種情況下最好要先學楷書再學行草書呢?我認為就是,一個是中小學生剛開始練書法的時候,一定要從楷書學起。因為楷書一筆一畫的寫,控筆的難度較行草書要小得多。中小學生用硬筆寫字還都是楷書為主,何況毛筆字呢,這種情況建議從楷書學起好。
還有一種情況是想走書法專業的人士,那最好也是用楷書打基礎,這樣你對筆畫的用筆、字的結體等理解的比較深刻。
為什麼說楷書對行草書很重要呢?孫過庭在《書譜》中說過:
“草不兼真,殆於專謹;真不通草,殊非翰札。”這句話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寫草書如果不兼具楷意,就會單調拘謹;而寫楷書若不懂得草法,就會失去尺牘書的動感逸趣。
孫過庭在《書譜》中還說到:
“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性情;草以點畫為性情,以使轉為形質。”這是孫過庭對楷書和草書之間內在聯絡的精闢概括,草書如此,行書更該如此。因此要想真的寫好行草書,楷書的功底必不可少。
現實中大多數人都是書法的業餘票友,練習書法就圖個修心養性,純粹的業餘愛好,也沒指望著以後就能成名成家的,這種情況喜歡什麼書體就練什麼書體,只要你練的時候能保持心情的愉悅就好了。
先練練行草書,回頭再練練楷書也是可以的。
晉代的行草書,是歷史最高峰常混書法圈的人都知道有句老話:“書不入晉,終是野道”。晉人的行草書一直都是歷朝歷代書家的學習榜樣,何來晉代行書不如唐以後行書之說?甚是奇怪。
以“二王”為代表的晉代行書,是書法中廟堂級別的,不管你學誰的楷書啟蒙,最好想在書法這塊提升一個檔次,不學晉人,那是不行的。
北宋的“宋四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都是透過深入晉人書法的學習,才轉化成自己的風貌。其中行書最好的米芾,早期書法學學這個,學學那個,始終沒有長進。後來蘇軾被貶黃州,米芾特意去拜會蘇軾,蘇軾指點他要向晉人取法,於是回去後,米芾透過深入學習“二王”才得以形成自己的“米書”。
晉代的書法在書法史中的地位,就如同武林中少林寺的地位一般。天下武功出少林,我們可以說天下書法出“二王”。學習晉人書法,不僅僅是形而上的筆墨,更重要的是要學習晉人的風度,說直白了就是對待藝術的態度,追求自由的精神,這才是晉人書法的精華。
-
6 # 不二齋
魏晉時期的行書當然是高於唐代以後的行書的,但是魏晉時期楷書已經出現,王羲之小時候跟著衛夫人是學習了楷書的,這就不排除楷書和行書有一定的關係。
但是,這也不代表寫好了楷書就一定可以寫好行書,二者畢竟是兩種書體,在用筆方法上有一定的相通性,但是具體到書寫,還有很多的不同,寫好了一種書體,並不代表可以寫好另一種書體。想要兩種書體都寫好,需要專門的訓練,楷書行書都要訓練。
有人說楷書是基礎,對於當代人來說,這個觀點有它的道理,我們當代人從識字開始就是學習楷書,從開始入門打基礎肯定是最方面和最好理解的。但是篆書、隸書同樣可以進行基礎的訓練,當代也有很多書法家是從篆書或者隸書入門的。
不過,要是非要從楷書、隸書、篆書三種書體裡選擇一種,作為基礎入門的訓練,我還是推薦學習楷書,尤其是對於青少年,楷書在五種書體中,雖然成熟的最晚,但是它的結構更加嚴謹、筆法也更加豐富,加上我們現代人都使用開始,也更加容易接受。
所以大部分書法家選擇楷書入門,其實是做了一個比較好的選擇的,是在對比了五種書體利弊以後的選擇,也是大部分書法家認同的一種選擇。
直接從行書或者草書入門的比價少,當然也有,屬於個例,書法有法,但是學習書法的方法則不是唯一的,有多種可能性和選擇,做為我們書法學習者,最重要的是選擇一種適合我們自己的學習方法,這樣才能夠事半功倍。你覺得呢?
-
7 # 許明文
這個問題最關鍵的為什麼行書比楷書早!弄不清楚這個問題,一切回答的答案都沒真正的意義。也沒有任何說服力!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回覆列表
不能這麼說,書法最重要的是看天才和靈性,東晉主要是出了王羲之這樣不世出的天才,千古之冠冕,後人自然比不了。但不能說總體唐朝以後不如東晉,後期書法百家匯聚,練習者吸收前人的經驗,後期大家名家更多,兩宋,元朝的趙孟頫,明清時期也有很多,民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