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黃鶴樓 唐朝·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4
回覆列表
  • 1 # 楊柳風吹

    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這是唐代詩人崔顥的一首弔古懷鄉詩,據說當年李白登上黃鶴樓時,看到波濤滾滾的長江從樓下經過,遠處江水一片、煙波浩渺的盛景讓李白也為之一震,本想也寫一首,但是看到崔顥的詩在上面提著,大為折服。後來李白仿照《黃鶴樓》寫下了《登金陵鳳凰臺》,這兩首詩,不論從格律、意境都非常相近。

    崔顥留下的詩並不多,但是一首《黃鶴樓》奠定了他作為唐代著名詩人的地位,“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詩人登上了黃鶴樓尋訪仙人,但是仙人早已乘坐黃鶴而去,只留下一座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黃鶴走了以後就再也沒有回來,千百年來只有白雲悠悠地飄過;“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Sunny下的漢陽樹木歷歷可辨,鸚鵡洲上的芳草繁茂,一片綠茵茵的景象;“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夕陽西下,我想看到我的故鄉,但是我的故鄉又在哪裡呀?滔滔的江面上暮靄沉沉,煙波浩渺的景色更加讓我煩愁。

    這首詩前半首寫黃鶴樓的過去,後半首寫現實中的黃鶴樓的景色,前後看似兩截,其實是從頭一直貫穿到底的,開頭一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就給人一個跨越時空的感覺,當年黃鶴樓上住著仙人,那是一個什麼樣的盛景,而如今仙人已去,黃鶴不見,盛景不再,只有一個空空的房子在這裡,這句和《紅樓夢》中“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很相似,讓人有一種世事變幻無常,人世冷峭無情的感覺。一去不返的黃鶴和悠悠千載的白雲則寓意著世事難料的感嘆,這些都催生了詩人對自己命運的感概,眼前芳草萋萋的鸚鵡洲,樹葉繁盛的漢陽樹,引出了詩人“日暮鄉關”的思念,用煙波江上,日暮懷鄉來做結,前後照應,又重新歸於哪種渺茫不見的境界,仙人不見,黃鶴不見,如今故鄉又不見,全詩氣概豪邁,感情真摯,真不虧唐代七言律詩第一首。

  • 2 # 老街味道

    問題:經典唐詩崔顥《黃鶴樓》怎樣賞析?

    前言

    黃鶴樓大概是最廣為流傳的七言律詩了吧?

    這首詩被封為第一是南宋嚴羽在其《滄浪詩話》中說的,原話是:"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一、崔顥黃鶴樓與李白鬥詩的故事

    宋朝的文學家胡仔(1110~1170) 在《苕溪漁隱叢話》中記錄了這樣一段話:

    唐崔顥《題武昌黃鶴樓》詩云:‘昔人已乘白雲去,.........’李太白負大名,尚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欲擬之較勝負,乃作《金陵登鳳皇臺》詩。”

    苕溪漁隱曰:“太白《登鳳皇臺詩》雲:‘鳳皇臺上鳳皇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國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

    胡仔生於北宋(1110),《苕溪漁隱叢話》成書於南宋高宗紹興十八年(1148年), 胡仔關於李白與崔顥鬥詩之事也是轉錄於前人。書中說李白讀過崔顥的《黃鶴樓》後起了勝負之心,因此也做了一首相似的詩《金陵登鳳皇臺》。

    嚴羽比胡仔晚生了大約一個世紀,他認為"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估計那個時候有此看法的人不僅僅是他一個人。

    關於李白和崔顥黃鶴樓的故事以訛傳訛,真假難辨,寫“滾滾長江東逝水”的楊慎在《升庵詩話》中說:

    李太白過武昌,見崔顥《黃鶴樓》詩,歎服之,遂不復作,去而賦《金陵鳳凰臺》也。其事本如此。 其後禪僧用此事作一偈雲:“一拳搥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傍一遊僧亦舉前二句而綴之曰:“有意氣時消意氣,不風流處也風流。”又一僧雲:“酒逢知己,藝壓當行。”

    楊慎說,後人藉此事編了不少故事,甚至有人偽作了一首《醉後答丁十八》說是李白的詩。

    元是藉此事設辭,非太白詩也,流傳之久,信以為真。 宋初,有人偽作太白《醉後答丁十八》詩云“黃鶴高樓已搥碎”一首,樂史編太白遺詩,遂收入之。近日解學士縉作《吊太白》詩云:“也曾搥碎黃鶴樓,也曾踢翻鸚鵡洲。”殆類優伶副淨滑稽之語。噫,太白一何不幸耶!

    詩歌屆的天皇巨星因《黃鶴樓》一事被人娛樂至此,楊慎嘆息道:“噫,太白一何不幸耶!”有了流量明星李白的襯托,崔顥黃鶴樓的地位自然更上層樓。

    李白看過《黃鶴樓》後來還做了一首七律《鸚鵡洲》,但是這首七律和崔顥的七律都有一個問題,是後人學杜甫《登高》不學崔顥《黃鶴樓》主要原因之一。為什麼這樣說呢?

    二、黃鶴樓是一首半古半律的“律詩”

    雖然《黃鶴樓》被很多選本歸入七律,但是它嚴格來說不算是七言律詩,因為上半首根本就是古體詩,平仄不符合要求,第二聯也不對仗: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第一句和第三句都不是律句,第二、四句是律句(第四句“空”是多音字)。

    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說有一種律詩叫“古律”:

    有古律(陳子昂及盛唐諸公多此體),有今律......“

    清朝的吳昌祺《刪訂唐詩解》中評價黃鶴樓也說道:不古不律,亦古亦律,千秋絕唱“。清人編《李詩直解》裡評價這一類詩時說:

    至七言律詩則似古非古,似律非律。即其佳如《鳳凰臺》、《鸚鵡洲》,亦不得入為正聲也”。

    不得入正聲就是不符合格律詩的標準,李白《鳳凰臺》相對標準一些,但也有“失黏”的問題。李白的 《鸚鵡洲》與崔顥的《黃鶴樓》一樣,都是“似古非古,似律非律”,上半首是古體下半首是近體。

    看看李白的《鸚鵡洲》:

    鸚鵡來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

    再比較一下崔顥的《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這兩首詩上半首都不符合近體詩的格律要求,上下聯失對,平仄也不符合律詩的句式。這一類格律詩在初盛唐的五言律、七言律和排律中都會見到,盛唐以後就很少了。用唐朝科舉(多是五言排律)考試的格律標準來看,這兩首詩都不是嚴格的七律。

    三、黃鶴去還是白雲去?

    再說一個小問題, 唐代三個選本《國秀集》、《河嶽英靈集》、《又玄集》,宋代的《唐詩紀事》、《三體唐詩》,元代的選集《唐音》,第一句都是“白雲”。即:昔人已乘白雲去....

    昔人已乘【白雲】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第三句承接第二句的黃鶴,第四句承接第一句的白雲,這種章法的安排似乎更加平衡。《黃鶴樓》第一句到底是白雲還是黃鶴歷史上一直有爭議,您覺得白雲好呢還是黃鶴好?

    結束語

    古人讚揚黃鶴樓時,幾乎都離不開“氣”:

    一氣渾成,直下噴溢;太空元氣,忽然逗入筆下;氣局開展;一氣渾成;意興所至、信筆抒寫;氣格高迥,渾若天成;氣勢雄大......

    用施蟄存(唐詩百話)先生的話來說,就是“流利自然”而已, 主題思想表達得明白,沒有矯作的痕跡。

    另外, 李白也未必是在學崔顥,《鸚鵡洲》和《黃鶴樓》都是學沈佺期的這首《龍池篇》:

    龍池躍龍龍已飛,龍德先天天不違。池開天漢分黃道,龍向天門入紫微。

    邸第樓臺多氣色,君王鳧雁有光輝。為報寰中百川水,來朝此地莫東歸。

  • 3 # 炎黃烈夫

    崔顥閒登黃鶴樓

    金牙玉口絕詩秀

    太白也曾搖頭嘆

    無人攀過千年峰

    哎!都是外星人啊…

  • 4 # 文學名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約704—754),汴州(今河南開封人),開元十一年進士,天寶中任尚書司勳員外郎。早年為詩多浮豔輕薄,晚年接觸邊塞生活,詩風發生很大變化,雄渾奔放,風骨凜然。他遊武昌,登黃鶴樓,感慨賦詩,後來李白遊此,見崔題詩,傳說李白對此詩非常佩服,曰: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詩人登上黃鶴樓,早已為它的有關神話傳說所吸引,因而從鶴去樓空這一幻想事實出發,由虛而實,由遠而近,從神奇遐想的境界回到了江天煙水的現實之中。乘鶴飛去的傳說不足憑信,然而煙波江上的日暮鄉愁,卻是身歷心感,不可擺脫的。全詩是寫登樓想望以及由此引起的孤寂鄉愁,情調、形象、語言都很高超。南宋的詩論家嚴羽說: “唐人七律詩,當以此為第一。”足見此詩影響之大。

    這首詩在表現形式上,充分體現了作為文學體式之一的詩歌,在時間的程序中先後承續地展現空間存在的特點。儘管詩中有空樓,有白雲,有晴川,有芳草,但移物入畫,一幅畫面上卻畫不出不同時的“昔人”與“今人”;更畫不出已成時間過去的,並只在心靈中感蕩的“黃鶴一去不復返”的悵惘之情。對這後一種物件的表現,語言藝術是最擅長的。崔顥很自如地利用了這種特長。

    詩的首句寫的是登樓所想。傳說中從前有仙人騎黃鶴過此,詩人到此地時,已經是年代久隔,了無痕跡,因而感慨系之,不由得吟出了“昔人已乘黃鶴去”的詩句。這是心靈中的意象,而人乘鶴去又是運動中的形象,它是現在時間裡對於過去的回憶。承續這個時間的是當前,是崔顥登樓遊覽的瞬間,在這個瞬間裡所見的只有眼下的實實在在的黃鶴樓,所以“此地空餘黃鶴樓”一句,把思維又拉回到現實空間。

    可是詩人是不安於現實空間的,那隻幻想境界裡的“黃鶴”又飛回到記憶中來,構思中的時間,又離開了現實的空間,成為“黃鶴一去不復返”的憶念之所據的條件。當詩人想到黃鶴不返時,他的視線在掃描著天宇,期待著能有奇蹟發生,重遇那隻浮雲而去的黃鶴飛來,既可助登臨的興致,又能慰客路的鄉愁,可是現實的空間裡,除了片片白雲在悠悠而過,並無它物,而且是“白雲千載空悠悠。”這四句詩中,詩人的感覺和思維在流動,在一個時間單元裡,忽而幻想,忽而現實,虛實交錯,以意為主,顯示的是登臨者的思維活動的真實。這種表現內容,是非語言藝術不能做到的。

    詩的後四句,在時間進行中有先後順序地展現空間的特點,是尤其突出的。四句中四種情景,漢陽樹色、洲中芳草、日暮鄉關、江上煙波,好象一組組分鏡頭的特寫,持續地現出了畫面。詩人遊目觀賞,騁懷遐想,現實的,幻想的,過去的,現在的,以作者的思維先後為結構,被有機地組織到一起,構成了完整的形象體系。

  • 5 # 詩詞例話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此句成為寫景的名句。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此句成為寫愁的名句。

    崔顥,唐朝人,存詩四十二首,卻因這首詩最為出名,也靠這首詩留下了美名。叫後人記住了崔顥的名字。

    黃鶴本就是仙人的坐騎,詩的前兩句連用三個黃鶴,短短兩句就叫人能夠在腦海中想象出一幅美麗的畫面。而能夠吸引仙人前來觀訪又從側面給黃鶴樓蒙上了一層神秘感。

    黃鶴樓也因此而聞名。你想想仙人都來了,誰不想去看看實景呢?

    第三句詩人轉移了視線,晴川閣那裡的碧樹歷歷可見,鸚鵡洲裡的青草芬芳茂盛。然而這美麗的景色我卻無心觀賞,因為天已經黑下來了。我的家鄉在哪裡啊,那江面上煙波渺渺使我愁從中來!

    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好文章,而李白在遊覽黃鶴樓時更是說了一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讚歎使這首詩更增添了名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溫柔而又堅定的句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