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嘰裡咕嚕楊媽咪

    我相信我們每個家庭裡都有一個佔山為王的“小霸王”,她們縱然調皮搗蛋、橫行霸道,但自然是我們的開心果,為了讓這些搗蛋鬼們有紀律得搗蛋,身為父母可是煞費腦筋啊,我家的小寶貝我給她立了這麼幾條“規矩”!

    1.沒有特殊情況,不許請假說不去幼兒園

    2.不許對爸爸媽媽沒禮貌

    3.沒有得到許可不能亂吃亂買

    4.自己的區域自己打理,包括玩具和書籍

    5.有好東西必須分享

    其實孩子們只要能夠懂得控制自己,無所謂什麼規矩,只是我家孩子自控能力比較差點,爸爸媽媽們可得多操心哦(´-ω-`)

  • 2 # 快樂成長聯盟

    其實常有父母抱怨,孩子在幼兒園和在家時判若兩人:在幼兒園裡,自己吃飯、穿衣,按時睡覺,和小朋友們友好相處;可一回家就完全變了個樣兒,任性耍賴,胡攪蠻纏。

    孩子為什麼會變成“兩面派”?

    究其原因不難發現,幼兒園有一套系統、固定的規章制度,而且這些規章制度都帶有強制性,任何人都不允許例外,幼兒在長期遵守的過程中,心理上形成了定勢,從而轉化成一種習慣行為。

    而在家就不同了,沒有各種規定的約束,加上孩子一哭鬧,家長就容易妥協,孩子完全不需要自我控制,所以就變得不聽話了。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家庭應該制定一些簡單、必要的規定,讓幼兒從小在有規律的生活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並學會自我控制。

    家規可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建立生活規律

    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制定一份作息時間表,把幼兒一天的生活作出科學合理的安排,起床、睡覺、吃飯、學習、戶外活動都應有一個相對固定的時間。

    作息時間一旦確定就要嚴格執行,長期堅持,不要因為家裡來了客人或大人有活動就隨意擾亂孩子的生活規律。

    當然,特殊情況下,比如節日、生日時,可以允許孩子自由一些,但事先必須申明原因和具體要求,讓孩子明白這是特殊緣故,不至於在平日也提出要求而破壞常規。

    2、制定行為準則

    家長可將良好的行為舉止制定成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讓幼兒透過反覆執行內化成一種自然而然的習慣性行為。

    例如:吃飯之前要洗手;吃飯時要坐在固定的位置,不許亂跑或邊吃邊玩;幼兒長到可以上桌了,應要求他等大人到齊後一起開飯;喜歡的菜不能拉到自己面前;每次要吃完自己的一份飯菜,吃完後把碗筷、椅子放好。

    家中來客要懂禮貌,大人說話不插嘴,客人面前不哭鬧,樂意把玩具、食品拿出來與小客人一同分享;隨父母外出做客要主動叫人、問好,不大聲喧譁,接受禮物、食品要道謝,不得到主人許可不亂動人家的東西,絕對禁止隨便開人家的抽屜。

    尊重長輩,與長輩見面要主動打招呼。做遊戲、下棋要遵守既定的規則,不能因為怕輸而耍賴。

    立家規,應遵循以下原則:

    ① 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力所能及;

    ② 循序漸進,不要一下子太多,幼兒記不住;

    ④ 堅持不懈,使幼兒習慣成自然;

    ⑤ 以身作則,為幼兒樹立好榜樣。

    3、提出勞動要求

    勞動不僅能使幼兒增長知識、鍛鍊意志、增強責任心,而且可以培養幼兒做事有始有終、尊重他人勞動等良好品質。

    幼兒勞動應從自我服務開始,從小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般來說,3歲學會用匙吃飯、穿脫襪子、收拾玩具;4歲學會刷牙洗臉、穿脫衣褲、繫鞋帶;5歲學會用筷子吃飯、整理自己的抽屜。

    另外,可視幼兒的年齡大小規定他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例如:2歲的幼兒可以幫大人拿遞小物品;3、4歲的幼兒可以分筷子、端飯;5、6歲的幼兒可以折衣服、疊被子、買小商品等。

    幼兒樂意做事,而且非常負責,但由於能力和經驗的不足,常常會好心辦壞事,因此,培養幼兒勞動不有操之過急,要有耐心,多指導,多鼓勵,千萬別說“幫倒忙”、“越幫越忙”之類的話打擊的孩子的自信心。

    4.請老師幫助和鼓勵

    為保證家園教育的一致性,家長平時應該和老師勤於溝通,相互瞭解孩子在不同環境裡的習性和表現。家長髮現孩子的問題後,不應該”遮醜“,而是要積極瞭解原因,和老師一起幫孩子調整狀態,使孩子的兩種不同表現接近,最終接軌、融合。

    面對孩子的不配合,家長還可以這樣和孩子交流:“你在幼兒園的那顆星星是怎麼得的?”孩子會說出是因為自己吃飯表現好,這時家長可以進一步激勵他:“你想不想再得一顆?今天自己把飯吃了,明天早上告訴老師再獎勵一個小星星, 好嗎?”這種來自老師方面的正面鼓勵可能會比家長的說教更管用,各位家長不妨試試吧!

  • 3 # 森林女巫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家規的制定還是很有必要的。

    以下是經驗之談,可以借鑑。

    第一步,弄清楚家規的適用人。

    家規,家規,是整家人都需要遵守的規矩。而不是孩子的規矩。所以在制定家規時要想一下自己能不能做到。比如,有的父母要求孩子不許玩手機,但自己卻不停的刷影片。這種家規實質上就是父母暴政。

    第二步,明確制定家規的目地。

    制定家規的目地是什麼?是讓他變得十全十美,人見人愛?大家都知道,沒有人是十全十美的,如果僅僅憑藉家規,一個孩子就能變得十分優秀,那每個父母給自己制定家規,豈不是就能變成最優秀的父母了?所以家規只能是適當約束家人的行為,不讓太出格而已。

    第三步,列出底線。

    在制定家規前,把自己的底線先寫清楚,不觸犯底線,不建議列入家規。有的父母要求很嚴格,規定吃飯不能掉飯粒,7點準時起床,洗澡不能玩耍,沙發上不準跳等等。這樣孩子一整天都在父母的批評指責中度過,有的會越指責越反擊,適得其反。

    我的建議是家規按照底線制定。一定要少而精。

    第四步,制定好家規後回顧童年的你。

    每個人都有童年,現在制定家規的是成年的你,那麼請把自己的童年帶入到家規中,看下自己得多少分。透過這個過程,父母能夠透過換位思考的方式去更好的理解和寬容孩子的一些行為。而避免因為家規失當導致孩子出現驚嚇敏感心理問題。

    第五步,制定獎勵措施和懲罰措施。

    家規的目地是為了孩子往好的方向成長,而不是打壓。所以獎勵是必不可少的。獎勵的內容可以是物質性的,比如禮物,也可以是非物質性的,比如孩子感興趣的活動等。

    相對來說,懲罰的措施更加需要謹慎。懲罰的目地就是為了讓孩子感到痛苦和害怕,以後不敢再犯。懲罰過輕,會不長記性,重複犯錯。懲罰過重,可能會心理陰影,適得其反。

    那要怎麼制定適合的懲罰措施呢?懲罰有心理懲罰和生理懲罰兩種。心理懲罰,如2天內不可以玩手機、媽媽不再和你微笑、關禁閉。這種導致心理煎熬的懲罰。生理懲罰如罰大掃除,罰站立,打屁股等。這種都要根據自家孩子的性格特點而定。

    第六步,簽字畫押。

    確定好家規後,和孩子以及長輩口頭確認或者簽字畫押。其實,家規就是一分合同,所有涉及的人員都要簽字畫押。你和每個當事人確認後,經過他們同意方能生效,不然就是一張白紙,沒有任何效力。

    這樣家規就制定好了,有了其他家人尤其是爺爺奶奶的支援,家規的實行就簡單多了。

    每一次犯錯後,一定要按照約定給予懲罰。有的小孩會很崩潰。一定不要在中途進行批評和安慰,放置不理才是對的。父母要暗示孩子,你犯了錯,就要收到懲罰,和父母沒有關係。等到孩子疲憊心虛之時,父母要溫柔引導,主動示好:懲罰結束了,我們又可以開心相處,想不想喝水?有沒有什麼想說的?慢慢的和孩子進行溝通。

    由此孩子在懲罰後得到了父母的關懷,一般都會開啟心扉,承認錯誤。父母要肯定他的優點,指點怎麼樣做可能會更好。

    為了增加家規執行效果,這裡建議一條:

    教育熊孩子,爸爸媽媽適當演戲是很必要的。

    家規制定後,爸爸首先“主動犯規”,然後媽媽負責執行懲罰過程。爸爸之後痛哭流涕,主動承認錯誤。全程孩子都看在眼裡,他會懂得,即使是再強大的爸爸都要無條件遵守規則,那他更不可能有任何特權,在犯錯時,就不會那麼抗拒懲罰。

    以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宇宙中的恆星數量超過地球上的沙粒數量是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