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友情天地781
-
2 # 大瀚聞史
先來看田丹。田單最開始為齊國將領,在齊國危亡之際,田單堅守即墨,後用火牛陣擊破燕軍,因功被任為相國,並得到安平君的封號,之後來到趙國。顯然作為“外人”,田丹不可能受到重用,而長平之戰這種決定國家命運的決戰也不可能由一個外人掛帥。
再看樂毅。和田丹相似,樂毅也不是趙華人。他出生於燕國,曾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但由於和田丹同樣的原因,他也不可能擔任長平之戰的統帥。
再來看李牧。李牧是趙國晚期著名的將領,他和廉頗一樣,位列戰國四大名將。尤其是他在趙國北方抵禦匈奴,為趙國邊防的穩固立下了巨大的功勞。他帶領著可能算是當時最強大的騎兵縱橫漠北,在與強大的匈奴的對抗中絲毫不落下風。但是由於長平之戰的戰場以山地和丘陵為主,並不適合騎兵的展開和作戰,而且當時李牧尚在北方抵禦匈奴,無法抽身到長平戰場,所以李牧也不合適。
最後看廉頗。似乎分析了以上三位將領的情況後,只有廉頗最適合出任長平之戰趙軍的統帥了,而事實也的確是這樣的。老將廉頗身經百戰,作戰經驗豐富,又在軍中有很高的威信。由他來統帥幾乎傾趙國全國之力的這支軍隊是最佳的選擇。有的人可能質疑廉頗只顧退縮而不主動出擊的戰法太過保守,可是要知道戰爭不是簡單的進攻防守,而是要考慮國力、糧草、地形、兵力、氣勢等多方面因素,如果貿然出擊,只會像後來的趙括一樣輸得更快、更徹底。
綜上所述,以當時的情況來看,趙王派廉頗作為長平之戰的統帥是正確的選擇。
-
3 # 飛越20221
沒有勝算!說白了,趙王中了馮亭的計。想撿便宜,但是國家沒有準備好,本來想想1年就解決了,結果拖了3年,結果自己的國家後勤各方面都不行了,而且其他國家不敢佔秦國得便宜,難道還不敢佔趙國的便宜?
所以我認為1.趙王一時興起開戰,國家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2.廉頗軍事上的失利,如果能擊潰秦軍,儘快結束戰鬥,那也不會把國家拖進去。耗死秦軍只是說的好聽,應該是把趙國耗死了。3.不管是趙括還是換了誰,都是一樣失敗,國家不行了。長平之戰後期,秦王抽14歲以上男子增援,而趙國根本沒有舉動了。
-
4 # 鋼鐵俠舅舅592
這個不好說,但是他們攻必敗,守能贏。現在看來,秦軍野戰能力十分強大,趙國軍隊人數不佔優勢,後勤也比較緊張,尤其是對手是白起,這時候不可以和秦軍硬碰硬。秦軍的劣勢也非常明顯,也和趙軍一樣,勞師遠征,一百萬大軍每天消耗巨大,今天我們看地圖可以知道,從陝西和四川往山西運糧食,非常不容易,尤其是四川,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成年累月的對峙,秦國一樣受不了,趙國完全可以拖垮對手。可惜就在這關鍵時刻,趙國先露出破綻,從未單獨領兵打仗的趙括冒險出擊,中埋伏後全軍覆沒。曹穢論戰中“夫大國,難測也!”這句話也是兵法,可惜趙括沒有讀過或者說沒有領會。說到這裡,我們回憶《孫子兵法》裡面介紹,兵力是對手二倍以上才可以主動進攻,這裡的二倍以上應該指的是戰鬥力,戰鬥力要是不足兩倍,進攻還是危險重重,除非對手是個菜鳥,或者對手指揮嚴重失誤。但是這些是不能夠期待的,能夠把握的只有自己。戰爭的勝敗不僅僅體現在戰場上的得失,而是戰後的影響等等。單單一場戰役可以分小敗,中敗,而趙括的結果則是全軍覆沒的慘敗,把整個趙國軍隊都扔了。要不是秦王一時糊塗,要是白起一鼓作氣殺向邯鄲,那時風聲鶴唳的趙國也就結束了。之後秦王反應過來,立即發兵攻打趙國,一路上勢如破竹,包圍邯鄲,結果邯鄲城在裡無糧草,外無救兵的情況下挺了三年,直到信陵君竊符救趙。這時候大家就奇怪了,當年長平之戰為什麼就不可以挺住呢?實在不行可以後退,也沒必要冒險攻擊導致全軍覆沒。
所以這四員名將不管是誰,都不可以主動攻打對手,除非對手排兵佈陣有明顯漏洞而不是誘餌。但是白起作為春秋戰國第一名將,他會有漏洞嗎?史書記載廉頗以勇氣聞名於諸侯國,就連這樣勇敢的老將軍都不敢主動進攻,可見對手的強大。我們前面說戰爭的勝敗未必一定體現在戰場上,也可以看戰後影響,如果趙國在長平再挺一年或者兩年(秦國此時也達到了國力極限,最後包圍趙軍竟然動員了婦女和十五歲以下的孩子負責後勤工作),秦軍肯定耗不起,最後必然撤退,這對於秦軍就是失敗,勞而無功對軍心士氣的打擊一樣很大。其實我們也可以想想,主動進攻的後果如何,秦國一百萬大軍,趙國才四十五,雙方野戰,即便是秦國拼掉一半,還剩下五十萬,趙國呢?萬一趙國這一仗下來損失三十多萬的話是什麼結果?和失敗也差不多了。不要理想化認為趙國毫髮無損就可以消滅對手一半人,那是不可能的,因為你的兵力僅僅是對手的一半,戰鬥力還未必達到對手的一半。妄想一個詭計就讓對手損兵折將大敗而回這隻能是講評書裡才有的。
-
5 # 風雨中的梅雲
長平之戰之時,最開始的戰爭主角並非是趙括和白起。而是秦國的將領王紇和廉頗。我們說,趙國當時的名將都有誰?廉頗,李牧,樂毅和田單。再看秦國的將領,王紇,王陵,鹿公和白起。甚至是徐先。(當時的蒙驁還沒到秦國。蒙驁是在呂不韋之後入秦的)其實在長平之戰之前,秦國自從商鞅變法開始後,國力逐漸凌駕於東南六國之上。範睢為相時,提出了遠交近攻的戰略國策。於是,秦國在此後的幾十年間,一直是使用遠交近攻。這就是結交楚齊燕,大體上只對韓趙魏用兵。所以,秦國能在每佔領一塊地方後,以這塊地方作為自己前進的基地。這也使得秦軍永遠不會深入敵國去作戰,更不會勞師遠征。因為他總是在自己的家門口作戰。自從秦軍控制了黃河,汾河,渭河等幾條河流的交匯點後,東南六國的噩夢也就開始了。大家看,商鞅變法使得秦國國力空前強大。軍功制度更可謂是達到了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效果,再加上商鞅執法近乎苛刻。秦國君民在商鞅變法的影響下。可以說在軍械糧上。草前線將士要什麼有什麼。要多少有多少。簡直可以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來形容了。而商鞅制定的軍功制度,更是滴水不漏。不管是誰。想要在軍中升官發財,唯一的辦法就是用敵軍的人頭來換。戰神白起就是從士兵一步一步晉升的。看看,敵軍的腦袋,只要腦袋,不要俘虜。舉個例子,白起一生征戰無數。也殺人無數。他領兵一生,殺掉的敵軍士卒一百多萬。這也使得東南六國在兵源上越來越枯竭。不僅如此,也使得白起贏得了人屠,殺人王等等的稱號。直到後來,東南六國一聽秦國白起領兵,竟然無人敢於應戰。包括當時最有名的廉頗和李牧。這也就是昭襄王為什麼說有敢洩密武安君白起者斬的命令。
秦國除了白起以外,其他將領就要遜色多了。所以,王紇領兵攻打南韓,秦軍一鼓作氣佔領了野王,一舉將當時的南韓一分為二。南韓上黨的軍隊歸路受阻。歸國無望。韓王便想將上黨送給秦國。但上黨郡守不願意。為了挽救南韓的滅亡,這個姓馮的郡守便率眾投降了當時的趙國。順手把趙國給拖下水了。當時趙國守將就是廉頗。於是,秦軍跟趙軍開戰了。長平之戰就是這樣開始的。我們說,秦將王紇善攻不善守,趙將廉頗則恰恰相反。善守不善攻。戰爭剛開始,秦軍所向披靡,把毫無防備的趙軍打的稀里嘩啦。廉頗也是在損失了一部分將士後,才穩住陣腳。並在以後的兩年多的時間內處處騷擾秦軍。秦軍攻打他,他卻死守不出。廉頗的烏龜政策讓秦軍赤足了憋。大家應該記得,三國演義裡,司馬懿就是使用的烏龜政策,讓諸葛亮吃盡了苦頭。為了儘快贏得戰爭。昭襄王和範睢
便用起了反間計。於是,兩隻老狐狸算計了兩隻初生牛犢。隨著趙括登場。趙軍的戰略思維出現了180°的大轉彎。原先,廉頗是任憑你秦軍百般問候,哪怕是問候了趙軍十八輩祖先裡的全部女性。廉頗照樣是男子漢大丈夫,說不出來就不出來。趙括登場後,換成了李雲龍的戰術思維。都是兩個肩膀扛一顆腦袋,誰怕誰呀?狹路相逢勇者勝。衝呀。我們說,趙括要是知道對方是白起的話,他還敢出來嗎?說實在的,長平之戰在用人方面,最開始是以不變應萬變。就是廉頗對王紇。秦軍大半都陣亡在廉頗的烏龜戰術之下。否則,秦國不會考慮暗中換上白起的。要知道,白起一出,東南六國無人敢應戰。什麼李牧樂毅。田單甚至是廉頗。謝謝。
回覆列表
長平之戰的勝敗主要不是將軍的問題,趙國君臣要負很大的責任,主昏臣庸才是失敗的最大根源。加上秦國的戰略天下無敵,一手拿槍,一手拿錢,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實行反間計。 換上上面的任何一位名將,秦國用反間計也可以將它拿下,因為趙國很多重要的大臣都已經被秦國收買,而趙王又偏聽偏信,聽信讒言。所以戰爭不是換一個將軍就能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