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合肥長淮心理科洪主任

    孩子做事情拖拖拉拉、沒有效率是受限於父母的控制所展現的軟性對抗;韌性、執拗、不聽別人的意見,則是孩子對父母硬碰硬的反抗。拖拖拉拉的行為,其實隱藏著孩子對父母總是“催促”的不滿與報復。

    父母的行為模式決定著孩子的行為表現。因此,要改變孩子拖拖拉拉的習慣,父母首先應正視自己的行為方式。

    幫助一個孩子改掉拖拖拉拉的毛病,這是父母能夠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對於孩子和父母來說,拖拖拉拉不是一種性格缺陷,而是一種習慣,通常可以被改變。

    父母們可以嘗試著從這些方面入手:

    坦然面對並修正教養模式

    言傳身教的道理父母都懂,正因為如此,父母也格外看重自己在孩子眼中的威信。

    作為一個正常人,犯錯總是難免的,但是在孩子面前,如果父母承認自己錯了,既尷尬又難堪,更擔心威信會打折扣,所以有人會絕對不會在孩子面前承認自己的錯誤。

    殊不知,當你的錯誤已被孩子看穿、卻死不承認情況下,不僅給孩子樹立了不誠信的榜樣,更會失去孩子的信任,你再如何要求孩子去做到呢?

    拖延對大人來說也是一種常見的壞習慣,倒不如先坦然面對。與其一味要求孩子改變,倒不如親子寫手共同克服這個毛病。

    當我們覺察到自己有這個毛病時,請坦誠地讓孩子知道,請他們接受爸媽也有不完美的地方。同時表現出改變的態度和決心,而非因為孩子的數落,便陷入沮喪、缺乏行動力的狀態。

    建立良好的親子互動

    當父母用坦然面對代替板臉說教時,教育已經成功了一半。因為只有在良好的親子互動氛圍中,孩子才能信任和被信任,更容易覺察自身不足並聽從家長的建議。

    建立良好的親子互動並不是要家長去討好孩子,而是透過和孩子同頻率的方式去潤滑彼此關係,其主要方式就是“陪玩”。比如為了加強孩子對“快”的認知,閒暇時可以多和孩子玩計時性競賽遊戲,說比賽看誰穿衣快、比賽誰出門快等,同時不妨多讓孩子贏。

    建立公約攜手改進

    在和孩子一起戰拖的過程中,當出現消極反應或拖延再現時,和孩子相互提醒、調侃、加油打氣,也可以互相設定獎勵和懲罰小遊戲。

    不管戰拖的形式如何五花八門,作為父母只要謹記的一條是:退回到和孩子平等的位置,停止催催催的嘮叨或高壓政策,也要學會放手讓孩子獨立成長,不怕孩子犯錯,更不怕自己在孩子面前犯錯。

    幫助孩子和父母克服拖延,是一項簡單而又持久站,請切記,多給父母孩子一些力量,多展現一些勇氣與決心,懂的接納與欣賞,用最省力的教養方式,與孩子和平相處,共同戰拖。

  • 2 # 人生如水手

    人生如茶,品味人生。大家好,我是婷婷。

    孩子拖拉,父母有沒有想過,是否是不會做,而造成的拖拉,孩子不會做,他就是想快點做完,也無從下手,只好能拖一秒就拖一秒。還有一種是不想做,會做但是不想做,這時作為父母應該怎麼辦呢?

    不會做

    大部分孩子,在做作業和做事情上,不知道如何下手,比如:做作業,家長都遇到過孩子做作業拖拉,孩子不會,家長在這時就要和孩子一起做作業,遇到孩子不會的,家長不要去責罵,要給孩子分析,慢慢的去提示。千萬不要著急,要忍住性子。對你來說是很簡單的事,可是對孩子就是“天書”當孩子經過“不懈努力”做完了作業。家長這時要誇獎孩子,並告訴孩子。以後有什麼不會的,告訴我,我們一起解決。家長有空時,可以和孩子做做互動遊戲比如:成語接龍,數字遊戲等。

    不想做

    還有少部分孩子,是會做。但是不想做,在這時家長要給孩子制定時間表。比如:早上幾點起床,幾點寫作業。要根據自己家庭情況來定,在制定上時間要充裕,不要向大人的時間表。如果做不完就向後拖,什麼時候做完什麼時候睡覺,家長不要心疼孩子,要堅持下去。家長要狠下心來,不然孩子還是拖拖拉拉。

    孩子是白紙,父母是筆。父母怎麼畫,孩子就怎麼學。

  • 3 # 蔓德育兒

    孩子拖拉,其實分兩個情況。其中一條是這個年紀的孩子,本身就會有一定的延遲,因為他的“cpu”不足以處理太精準的資訊。另一個原因,是為了對抗父母的嚴厲。

    那麼,是不是要從小就督促孩子爭分奪秒?

    我個人,其實更建議家長學會先放下。不要對孩子太較真,當然有些很急迫的事情,是肯定不能拖拉的,比如過馬路這種危急生命的事情。我說的不要太較真,主要是說的日常的,不會決定個人命運的事情上。

    既然提出這個問題,相信更多人肯定是因為日常遇到的多了,才會覺得困擾。

    我們剛說了,孩子的“cpu”不夠處理太複雜的資訊,所以有時候他們拖拉,不是刻意的。

    舉個例子,比如你要他背一篇課文,幾百個字,他拖拖拉拉就是不會。我們怎麼辦?首先,這篇課文不是必須要會的,及時當時不會,也不會影響後半輩子。我們心態上要放平,比如家長自己都可能不記得小學時背的很多課文了。你敢說你都記得?

    那麼,我們就可以延長這個背誦的時間,以及增加背誦的頻率,穿插一些玩耍和講道理。根本不需要大發雷霆,讓孩子很牴觸。

    如果孩子在學校完不成任務,老師會給他們壓力的。感受到周圍同學的優秀和老師的壓力,你再輕柔地讓他背,並陪在他身邊,他會慢慢好起來的。

  • 4 # 米錯377

    一、必須弄清楚真實的原因,孩子其實是很聰明的。我們要知道她是故意而為之,還是是真的做不到但又不敢尋求幫助。

    就拿我孩子吃飯的問題來說。之前在老家,婆婆帶孩子。吃飯靠喂,一吃可以吃1個小時以上,這是大人給她養成了拖拉的習慣。來到我身邊一開始也是如此,我看著著急,就想著怎麼改變。於是我開始設定吃飯時間,但會和她說清楚,如果在規定的時間吃完了,還可以有額外的獎勵。她覺得很新奇,高興的就在規定時間吃完了,但時間久了,她又慢慢的沒有了動力,在她的觀念裡吃飯是為我吃,是為了拿到獎勵而以。然後我又想著把飯菜做的更合她口味一些,她就會喜歡上吃飯了。然後再讓全家來一個競賽,看誰先吃完,飯桌上,大家相互鼓勵加油,孩子一般好勝心強,自尊心也強,她也希望大人能夠多鼓勵,多關注著她,她就能表現得特別出色的一面。弄清楚孩子的意圖,然後找到她能接受的方式。

    也有其他情況,比如上學起床,如果每天需要大人喊著起床,她就會習慣了,如果哪一天她想賴一下床,大人就會生氣,也只是嘮叨一下,那在他能接受的範圍,她也不用承擔什麼後果,那她就會一次次的挑戰底線,在大人眼裡就變成越來越拖拉了。側面來說,你讓她變成這樣的,所以要改變孩子,首先要改變自己的行為,大人先以身作則,言教不如身教,自己要行動起來。如果你要求孩子去做某件事情,那麼自己也要做,比如設好鬧鐘,按時起床,決不拖拉。否則遲到自己面對後果。

    如果以身作則沒有用,也許需要做出某些小小的懲罰。通常,這些小小的處罰只需要實行數次即可,孩子很快就能知道,你說的話是認真的,而且說到做到。剛開始,孩子還會試探你的底線,確認界限在什麼地方。等到界限確定無疑,孩子立刻會迴歸天生的純真與信任。我們對他的改變予以肯定。並真心為他的改變而高興,給予鼓勵,相信孩子會變得越來越好的。

  • 5 # 我是多比大王

    Sunny守護可以幫你,隨時隨地定位,孩子不需要下載任何軟體,還能檢視孩子手機,給孩子斷網,設定分時段上網,不讓孩子玩某一個遊戲,遮蔽黃賭毒網頁,非常實用

  • 6 # 阿福童成長服務

    現代,“拖拉”幾乎成了孩子的通病!早上賴床,洗漱速度慢,每次都是踩著上課鈴聲到的學校,做作業的速度更是可以與蝸牛比肩!歸根結底是孩子頭腦思維中還沒有時間意識,對於學習的重要性也沒有太多的理解!加上有些家長存在偏激行為,使得孩子對於學習和對家長的催促更加厭煩。其實關鍵還是在於,有時候家長比較忙,也忽略了與孩子的深入溝通!家長和孩子不能互相理解對方彼此,導致孩子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而孩子“拖拖拉拉”只是這種後果當中的其中一種!所以,家長想要將孩子拖拉的問題治癒,要讓孩子充分理解家長的行為,並且與孩子進行深入溝通,培養孩子的行為意識,責任意識,時間概念!

  • 7 # 南狼談認知

    人性都是懶惰的,不然怎麼能體現出那些勤奮的人的價值。

    1。糾結症

    首先,個人覺得,糾結症是個好的兆頭。為什麼這麼說呢,糾結說明你在考慮,你在思考選擇哪個更好,這是在為自己的未來考慮,而不是一些鹹魚,選什麼都無所謂,自甘墮落。

    糾結時候要考慮一點:你糾結什麼?你想要的是什麼?哪個選擇是自己最想選擇的(聽自己內心的聲音),然後就跟著內心的那個聲音去選擇。

    2.拖延症

    同樣的道理,拖延症很可能就是你想等到最好的出現或者說你想等到最佳時機再動手,然而,這隻能說明你還不成熟,雖說拖延症不管年齡多大都會犯,只是你想清楚自己到底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後,後面的事情就交給執行力了。

    當然,人生的差距就在於執行力的強弱,想想:很多道理是不是大家都懂,但是有幾個人去實踐了呢?比如:都知道早睡早起身體好,晚上睡前不要玩手機,但是呢,有幾個人能做到,就是如此,看看自己制定的本年計劃,月計劃,日計劃,那些你寫的時候是多麼激動,覺得自己一定能完成,信心滿滿的樣子,殊不知,你的執行力就是拖延症的良藥。

    從明天起,把大目標分解為小目標,設定時間節點,一個個全力去完成,堅持一段時間(一年以上),你就會發現可能用不了一年,你的執行力變強後,你的拖延症什麼的就不會或者很少犯了。

  • 8 # 勇敢的SunnyX1

    3010

    一hdji542

    反其道而行,提前和老師打招呼,請一天的假,你也是一樣。

    然後當天的早上不要叫他起床,然後讓他自己驚醒,然後當他哭鬧著要趕著去學校的時候,你就很淡然的告訴他,不用去了,你不是不喜歡麼?

    然後等他哭鬧差不多後,告訴他,你想去做什麼?然後根據發展,展開兩種或者以上的發展。你可以帶他去看別人工作的樣子,告訴他每個人都要做自己的事情,不然就會像路邊的乞丐(當然這個比喻並不貼切),然後安安靜靜的給他分析對錯,讓他知道自己目前磨磨唧唧的不好。

    (當然,有的孩子會比較奇葩,不能去學校就更開心,會瘋玩。你就要用其它方案處理了)

    編輯

  • 9 # 紅雨軒123

    找孩子為何會拖沓的原因,觀察孩子最近對什麼特別感興趣,然後從限時限量的小事要求孩子,完成任務後立即兌現完成孩子的心願。堅持一段時間就好了。

  • 10 # 我家倆兒子

    拿我家孩子來說吧。每天早上喊他起床上學他都是磨磨蹭蹭老半天。起來後刷牙洗臉吃飯都要在後面催。反正就是能把人氣死。

    後來我想明白了,他不是喜歡做事拖拖拉拉的嗎。那就隨他去吧。喊他起床只喊兩遍。想起來了就起,不想起床了就接著睡。想磨蹭到什麼時候刷牙洗臉吃飯就磨蹭到什麼時候。等他全準備好了。再送他去上學。去遲到了。老師怎麼懲罰他都要接受。因為這樣的結果是他自己造成的,他必須為自己做的事情負責。

    就這樣因為磨蹭遲到了兩次,從此再也不拖拖拉拉了。我覺的你要讓他看到這樣做的後果,他經歷過就不會再這樣做了。

  • 11 # 藥師小平

    1.父母的包辦

    在孩子的成長環境中,從小到大,父母或者家人存在包辦的現象。長期這樣才導致孩子沒有時間的意識,對很多事情拖延。

    他們心裡知道我慢慢的不幹,總會有人給我乾的,因為每一次都這樣。

    到最後爸爸媽媽或者爺爺奶奶,嗯,甚至是阿姨都會替我們辦的。我們不一定要自己做啊。

    現在的爸爸媽媽們很多因為自己內在的焦慮而擔心孩子,不信任孩子,害怕孩子浪費了時間。

    於是會不厭其煩的跟孩子把所有的事情都催促孩子。一直在說快點快點快點。從來都沒有讓孩子自己去的,時間好好的相處過。

    心理學大師海靈格說過:

    天下的孩子都是最好的孩子;

    天下的父母都是最好的父母。

    2.孩子失去了對時間的自主權

    吃飯吃多少要聽父母的,吃什麼呀,聽父母的,睡覺要聽父母的,早上起床要聽父母的,做作業更是需要大人去監督。

    爸爸媽媽們小的時候沒有給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引導。沒有去刻意培養他這方面的能力,等到某一天一回頭覺得孩子應該自己管好自己,怎麼那麼磨嘰。

    不曾想是不是自己曾經犯下了一些錯誤導致的呢?

    爸爸媽媽長期扮演孩子時間的管理者,遇到事情,孩子會有依賴,反正爸爸媽媽會提醒我,就好像天生我不需要記東西一樣,不過我忘記了也會幫我承擔後果,所以真的沒有必要擁有時間意識。

    怎麼調整?

    孩子如果已經長大了呢,他不僅需要自己管理時間,同時也需要家長的引導,只有當孩子體會到了自我管理的快樂和嘗試到了這是我管理的甜頭。讓他自己成為自己的主人。

    一方面要放手把時間還給孩子,還有一方面,因為小時候長期缺乏管理時間的引導,現在要加強。逐步培養孩子自我管理時間的能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減肥期間怎麼吃不會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