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春蠶媽媽
-
2 # 親子故事蓮子說
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
如何用遊戲力培養適應力,以及如何培養出能適應未來社會的孩子?
1.在遊戲中培養孩子的創造力我們說的遊戲不僅是指電子遊戲,還有生活中親子之間的遊戲,孩子們之間的遊戲。遊戲裡本身就蘊含著非常多的創造力,比如最簡單的遊戲,石頭剪子布,鍛鍊了孩子的反應力,觀察力,打破常規的創新力,邏輯推理能力…所以對0到6歲的孩子而言,玩本身就是一種學習,遊戲本身就是一種學習。
2.在遊戲中培養孩子的組織能力你看孩子們在小區裡玩兒,看似在玩,實際上全是在培養未來的能力。比如孩子們玩吃雞,會先選出一個隊長,然後去安排誰在哪個地方跳傘?就是一個團體活動。跟現實的生活是一樣的,只是孩子們透過遊戲開始模擬練習起來。
3.在遊戲中培養自我學習力所有的學習,如果變成了遊戲,孩子自主學習力都會增強。比如你會發現,遊戲的過程裡,孩子會自發的學習規則,思考怎麼樣提升自己才能獲勝?而這樣的自我學習力,才能應對未來,因為未來瞬息萬變,很多事不確定,只有不斷自我學習能力的人,才能真的適應未來。
4.在遊戲中培養幽默感幽默感是一種情商,很容易化解尷尬,而孩子在遊戲裡邊,因為很放鬆,沒那麼認真,很容易出現幽默感。帶著這種幽默感去做事,你會發現很容易輕鬆就成功了,帶著這種幽默感去做人,非常容易處理好人際。
總之,遊戲力學習力本來就是不可分割的,越會玩的人也越會學,成長的也越輕鬆快樂。未來的世界會有很多的不確定性,真正能適應我未來的孩子,一定是能適應不確定性的。而遊戲不就恰恰是未來世界的一種模擬嗎?在遊戲中所有的樂趣不正是因為不確定帶來的刺激嗎?
-
3 # Hi我是湯姆叔叔
1. 遊戲可以促進幼兒的想象力。比如讓幼兒們做“過家家”的遊戲,可以分發給他們“圓形紙片”做飯,他們可能把它幻想成大餅或者把它想象成餅乾,這樣充分調動他們自由想象能力,對日後的大腦發展有很積極的作用。
2.遊戲可以加深寶寶對周邊事物的理解。例如:和孩子玩“做生意”的遊戲,可以拿出一些廢紙寫上數字作為貨幣,用這些貨幣向孩子“買”他們的玩具,這樣讓他們懂得要想得到一樣東西,必須用貨幣交換,懂得基本的交易形式,並且可以透過自制貨幣學習到最初的數字。
3. 當孩子享受到自己“救死扶傷”後的誇獎,會有非常高的成就感。
4. 遊戲可以培養幼兒的藝術修養。例如:給幼兒一副需要填色的空白小貓及一盒塗鴉筆,讓寶寶任意塗色,這樣可以讓他們接觸到最初的美術,認知顏色,體驗美感,提高他們的藝術修養。
5. 遊戲可以提高幼兒社會交往能力。2歲以前孩子一般與成人交往,2歲以後逐漸對小夥伴發生興趣,成人代替不了小夥伴的位置,經常讓幼兒和其他寶寶遊戲,可以鍛鍊他們之間互相交往、互相協作的能力。比如和小夥伴玩老鷹捉小雞就是在鍛鍊他們的協作、團結能力。
6. 遊戲可以鍛鍊幼兒的意志品質和膽量以及對基本科學現象的認知。例如:帶孩子踩影子,這可以讓孩子瞭解“影子”是什麼,初步接觸這一光學現象。並且鼓勵寶寶去踩別人的影子,被踩影子的寶寶一定不服氣,會努力的去踩到別人的影子為止,無形中鍛鍊了他們堅持不懈的意志品質,而且也提高了他們的膽量,讓其明白被踩到影子並不會對自己身體造成傷害。
7. 遊戲可以使幼兒認知更多社會角色,瞭解行為規範。比如經常讓孩子扮演教師、護士、警察、解放軍等角色,他們就會認知更多的職業,並且懂得更多社會行為規範:直到過馬路要紅燈停、綠燈行、黃燈慢慢行。在扮演警察抓小偷時寶寶也會懂得要遵守最基本的社會行為規範,不能偷東西,並且對他是非觀念也有最初的認識。
8. 遊戲可以減少或消除孩子的消極情緒,增加孩子積極的情緒。比如當孩子不願吃藥時,家長可以讓孩子玩“當家長”的遊戲,哄他們的小玩偶吃藥,讓她們模仿家長的口吻勸玩偶吃藥,鼓勵玩偶不要怕苦,這樣孩子十之八九會願意配合家長吃完藥,減少消極抗拒的情緒。 總而言之,遊戲不是讓幼兒“行成於思毀於隨”的“毒藥” ,而是鍛鍊他們各項基本能力,接觸社會、認知社會的一個方式,並且是最直接、最快捷、最容易被他們接受和喜愛的方式。
回覆列表
孩子2-6歲時候,認知發展的黃金期,也是情緒和社會性的萌生的時期。與孩子一起做遊戲,讓孩子的認知更靈活和廣泛,也能充分釋放自我,塑造完整的人格。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博士寫了一本書《遊戲力》,用笑聲啟用孩子天性中的合作與勇氣。也是美國國家親子出版獎金獎的作品。
認識孩子。孩子2歲以後,除了爸爸媽媽,還會接觸更多人,包括長輩,別的小朋友等,自我中心與考慮別人,小朋友之間相互思維方式的不一致,都會在七彩童年,給孩子一些小心事,爸爸媽媽忙碌的背影中,孩子不一定會主動說出小心事,但是,他們會在遊戲中玩給我們看。嬉笑怒罵間,孩子也在訴說心中的喜悅、好奇、疑慮、失望、悲傷,和恐懼。多花一點時間陪伴孩子,尤其是他們2-6歲的時候,透過遊戲,首先能認識和理解他們。遊戲中,儘量用他們的語言,才會懂。
建立聯結。兒童心理學經常提到依附理論。勞倫斯博士把它描畫為“蓄水理論”:孩子需要不斷的關愛和照顧,就像有一個杯子,不斷需要蓄水。當孩子在寂寞、傷心、困了、累了的時候,他需要有人安慰,這時候他的杯子空了,需要媽媽和爸爸的擁抱和撫慰來加水。有時候是談心,有時候是一起玩耍,水滿則心安。那些沒有得到親情或者友情蓄水的孩子,後期容易焦慮、自閉、退縮、黏人,生活中容易迷失安全感。孩子以後離開家了,只有足夠蓄水的孩子,才有安全依附感,才能安慰自己,解決自己的情緒問題,否則容易情緒失控。於是,才能集中注意力,與同伴形成良好的聯結,對自己和世界有積極的看法。
培養孩子的自信。與孩子有充分的身體接觸,能在關鍵時候,給他們鼓勵。可以用激將法鼓勵他們衝破重重困難,成功的那一刻,就是孩子自信的點滴積累。孩子的自信力,第一波來自剛出生時,獲取基本生存需要的能力。他們憑藉可愛的面龐的楚楚動人的表情,獲取大人的餵食、安全庇護、愛心和關懷。第二波自信力,來自2歲以後的幼兒期,蹣跚學步,發現自己可以對別人說不,堅持自己的意見,意識到自己是個獨立的生命個體。這時候,要做的是,孩子與周圍小朋友玩耍的時候,遇到挫折,不理解的時候,爸爸媽媽提供方法,幫助孩子獨立客服困難。
學會微笑。遊戲力的養育方式中,開懷大笑至關重要。如果有一件事情逗得孩子咯咯笑,那就應該再來一次。一而再,再而三,所有笑聲都是好的,笑聲具有非常愉悅的感染力,也是判斷遊戲成敗的指標。笑聲,是建立聯結的訊號,笑聲能拉動人與人的距離。也是完成挑戰的標誌,也是孩子經歷過歡笑與淚水後,不再痛苦和受傷的標誌。對於大人和孩子,都是釋放恐懼、困窘、焦慮的途徑。
給女孩更多勇氣,給男孩更多關懷。傳統上,家庭不鼓勵女孩冒險和探索,她們的翅膀一直軟弱無力。需要透過遊戲幫助她們,才能生長,在廣闊無垠的世界中,發現她們的“力量之屋”。男孩,多數從小培養的是勇敢和堅強,孤獨的嘗試,面對自己,沒有體貼。透過一些遊戲幫助男孩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他們也許會更持久的找到自信。
情緒的壓抑與釋放。孩子的成長跟花苗破土一樣,需要一股力量衝破一些阻力,因為慣性,力量過猛,需要抒發。隨著他們的長大,除了快樂與滿足,還有很多懊惱、沮喪、傷心、失望、害怕,嫉妒,等等,當他們杯子裡水空的時候,沒有父母親情或者夥伴及時的蓄水,反而摔杯子的時候,杯子容易碎,對孩子的傷害是很深遠的,特別是在孩子2-6歲的時候。爸爸媽媽特別注意,不要把外在的情緒,撒在孩子身上,他是一個心智和身體上都還在成長中的孩子。多愛他們。跟孩子一起遊戲吧,最好的情緒釋放空間。
聯結孩子的遊戲,在我們一生中,其實只有那麼幾年。因為孩子在父母身邊的時光,2-6歲是黃金期,他們會形成認知的能力,還有對社會初步的假想,早期的這一步,可能會對他們將來的人生,有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