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孔子《論語》有云:質勝於文則野,文勝於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在書法藝術中,我們要兼顧內容與形式的學習。
10
回覆列表
  • 1 # 乾得堂

    文與質,不僅存於書法,中國藝術大多皆存。文,既人的因素,質,技的因素。文與質的關係,歷代史論中講的很多。只是現在講到藝術,尤其書畫,多以為人的自我"文"化水平已高,書讀了不少,而風格個性不缺。自我感覺良好。殊不知,古人所言之文,其質實與讀書並無多大關係,只與實踐日常生活關係密切。所謂"文"者乃做人之法。得者為“德"。因此古人講文,皆於德觀。無論何種藝術皆於“技"入手,深入其中,探得門道,厚其功力,立定根基,其質則可用。如果無此基質,文再厚實也未必可傳導於質。

    現在人誇誇奇談的多,真實功力上下功夫的少。求速效的多,講積累的少。文與質兩頭難顧。尤其是一些"名"人,也加入其中,使名亂其實。古人講文質兩者兼顧,以為學的基本,重視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文化精神與價值,再厚以功力,強其質,二者比翼齊進,藝術境界可以日臻。。。所以說傳統文化中的文與質要體現於今天藝術創作,或是書法之中,還當各自努力為之。

  • 2 # 堯堯1978

    文可作字外功,質可當字內功。

    孔聖人提倡為人處事要文質彬彬,那麼這句話用在書法上可作:優秀的書法離不開底蘊豐厚的文化積澱。

    古人書法文化是文質兼修。

    在古代,古人宗書者絕不是純粹的書匠。他們或者文采、或者繪畫一樣優秀。在他們作品的每一處,都能折射出文化的閃光。

    曲水流觴王羲之。

    王羲之是大書法家。蘭亭序是其經典書法作品。裡面的內容是王羲之記錄與友人詩詞歌賦,把酒言歡的小品隨記。如果撇開書法因素,單就作品內容而已就是一篇不錯的美文。

    理論宗師孫過庭。

    孫過庭也是書法大家。他的書譜是後人學習的典範。其中的平正-險絕-復歸平正的書法理論一直為後人所推崇。他的書譜是後人學習草書和學習書法理論的標準。

    文豪書家蘇軾。

    蘇黃米蔡是宋代書法四大家。蘇排在首位,就是蘇東坡。在文章方面,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軾、蘇洵、蘇轍 (蘇軾,蘇洵,蘇轍三人稱為三蘇)、歐陽修、王安石、曾鞏(曾拜歐陽修為師)。(分為唐二家和宋六家)。蘇軾也在其中。可見作為一個書法家,蘇軾的文采一點也不遜色。

    之所以列舉上述例子。就是說,在古人看來,書法既不能單獨存在,也不可能單獨發展。離開了文化這塊土壤,書法也不會枝繁葉茂、昌盛發展。

    現在的書法作品或者書法家,要是要求嚴格一點,不能稱之為書法或書法家。現在呈現給世人的當代書法作品的內容,很少有書法者自己的內容,既沒觀點也沒文采。所有的書寫內容大多都是摘錄XX詩或者詞,或者XX的理論。這是一種嚴重的書法文化缺失的表現。

    在當代,在中國書協、美協、作協,有一位是為數不多的特例-韋斯琴。

    韋斯琴是書法家、畫家、作家。是典型的詩書畫全才女性。她的字透著靈性、內容大多是心情隨記小品美文。她書法記錄心情,用繪畫的元素植入書法。

    我覺得這是以後書法繼承和發展的一個參考方面。書法如何繼承和發展?不單單是技巧,技巧之外的因素呢。這是一個應該考慮的問題。所以我們後人要文質兼修,不做書匠,做一個有文化的書法愛好者。

  • 3 # 李行子

    文和質,從書法的角度來認識,也是矛盾的兩個方面,類似於書法中的濃淡、乾溼、虛實、方圓、中側、大小、長短、高低等問題一樣。文一般呈現出來的是,華、麗、美、韻;質呈現出來的是,樸、簡、拙、實。從多年的書寫經驗來說,在書法中處理好文和質的關係,應等同於處理上述矛盾的兩個方面。按常規講:文和質應把控在“黃金分割律的關係上,即0.618和0.382比例段上,為最佳選擇。如果有人喜歡“文“,把文控制在0.618範圍;如果有人喜歡“質”,把質把控在0.618上,“文”為0.382。總之,文和質,在書法中的應用就迎刃而解,人們也能正確理解和對待,這一客觀現象!

  • 4 # 書法日課

    解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把文和質是什麼搞清楚。

    質勝於文則野,文勝於質則史。孔子所說的質是實質、本質,文指文采。意思是本質很好,文采不行,那也只能湮沒不聞;文采好,本質差點,也能被記錄在冊。文質俱佳,才能有君子之風。

    在書法藝術中,質是功力,文是才華。如果功力很好,但欠缺才華,很容易成為寫字匠,別小看寫字匠,他們的功夫很好,基礎很牢,但是沒有才華,在結體上沒有創舉,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那就成不了書法藝術。如果一個人有才華,有藝術天分,一寫字就顯示這種才華,可是基礎不行,常常出現病筆敗筆,那就會把才華給耽誤了。

    歷史上偉大的書法家,都是功力極深的才華橫溢者,個人藝術風格相當明顯。

    比如,歷史上為什麼只能有一個歐陽詢,一個顏真卿?因為他們均是開山祖師,學歐學顏都不能跳出他們的圈子,後學者也許功力不淺,足以亂真,但在格調上就相差很遠,這是功力足夠、才華不足的表現。

    所以,在學習書法的時候,一定要兼顧功力、才華兩方面。不能只練字不讀書,也不能只讀書輕練字,學而思,思而學,才能科學體統練習書法,又能給自己的未來一個好的出路。

  • 5 # 舍筏翰墨藝術社

    文乃紋路,質就是質地。看得見花紋,質地又好的金絲楠木,大家就非常地喜歡。開啟百度地圖,錯綜複雜的交通圖,就象是編織精美的花紋一樣。學書法的人,知道每一個文字由很多筆畫線條構成,如果組成文章寫成書,翻開一看就是紛繁複雜的筆畫紋路所編織的網。文章中有了這些筆畫紋路的組織、拼湊、華麗詞藻的堆砌,我們就看到了紋路的內容。東扯扯,西扯扯,朋友們發現沒有?我們的視線總是離不開這些網狀紋路一樣的東西,是這樣一些看得見的表面呈現出的東西,把我們帶入了無限的思緒。紋路始終還是路,歌曲中唱到的神奇天路,不過是一條通向美麗拉薩的鐵路而已。質就不同了,它是質地。地面上總會修建出道路來的,人走的多了踩也會踩出路來。而大地就是本質不變的質地。

    我們沒有必要很嚴肅去陳述普及一件事情,我們需要在學習中得到對事物有效果地領會。有時候寓教於樂就顯得很有意義。那你們就會說,這樣無厘頭式的陳述,領會其含義更加地困難。文辭優美、條理清晰、引經據典的文章我們看起來才能更懂。其實我告訴你,你看得懂的文章我們大家需要,酌酒閒談式的文章也需要。無論如何,就算你看不明白了,認為這是無厘頭的文章,其實它們都是文質兼備的符號堆砌。無非都是被釋加了魔咒的繁雜花紋延伸的長度不一樣而已。我們可以從文字的互文性中去探索這些道理。當我們讀著經典文章,或者是世界名著的時候,在並沒有作者參與的文章中,看著冰冷的內容,居然喚起了你內心的熱度,是你自己感覺良好而已,是這樣的文章喚起了你無比的想象和主觀感受而已。你就自認為你讀懂了。而面對有人的文章,你卻滿是挑剔的眼光,冷漠以對。這樣的文章,不允許你去主觀臆斷,你很憤怒而已。前一種文章是作者死了,後一種讀物是你死了。所以說,華麗精美的東西總是能打動我們,我們的眼光總是不願意放棄聲色俱佳的外表,因為我們有談資。但往往忽視了事物樸素的本質。

    事物的文與質就是這樣相互滲透、相容幷包的。古代孔子《論語 ·雍也》中說: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樸實多於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於樸實,又未免虛浮。文采和樸實,相得益彰,這才是君子。這就是文與質最初的來源和意思。毋庸多說了,不懂的朋友可以去度娘。後來看文章,學書法,文與質的關係也在藝術的美學觀中大量陳述。書法作品表現出來的形式,也就是我們看到的作品,無論是書法筆墨效果的內在形式還是裝裱紙張裝幀型制外在形式,都屬於"文"的範疇。而"質"就是形式所要表達的內容,用美學觀來說本質是形式的靈魂。美的歷程這本書,大家也可以翻翻,裡面也談到,中華美學視野下的審美觀,形象從審美的角度,書法作品必須能令人由“形”入“象”,再而入“境”,能入“意境”才能達到藝術欣賞的最高境界,這也說明了文與質的關係。但這裡,我想提到的是,沈鵬老先生在接受書法藝術訪談,他談到書法藝術形式即內容的美學觀。是一種把書法藝術建立在純粹藝術上的觀點。其實也是西方的一種美學觀,認為形式就是事物內容的一切,說穿了,說的就是藝術作品的形式就是本質本身。不再去探究藝術中文與質的相容幷包文質煥彩,或許這樣我們面對藝術的時候會更加輕鬆一點,這也是一件好事吧。

    振東編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蘇軾是怎樣對待亡妻王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