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航頭廣告燈箱廠
-
2 # 林哥43911316
古代氣候環境汙染較少,和現代同樣的炎熱不同,氣候環境隨著工業、汽車等排放增加,造成了大氣受損、全球氣候都在變暖,因此同樣的熱,現代的沒有古代的好
-
3 # 木雞10
流火是天文學概念,不是火到處流。
簡單的說,流火星星一出現,天就變涼,要備冬衣。
七月也不是現在的七月,當時的七月相當於現在的農曆九月,所以要準備冬衣。
唐代以前沒有棉花,冬衣只有棉麻毛皮,所以彌足珍貴。
-
4 # 萬方談人生
“流火”一詞來自《詩經·國風·豳風·七月》,因為詩較長,我只摘取了第一段如下: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於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饁彼南畝。田畯至喜。所謂“流火”應該是“七月流火”。“七月流火” 指的不是“暑熱”,這裡的"火"指的是"心宿二",就是"大火"星。在仲夏五月黃昏,"大火"位於正南方,位置最高,而到了七月黃昏,它的位置由中天逐漸往西下降(注意:這裡的“大火”指的是"心宿二"星座,而不是指現在的火星)。
所以這裡的“七月流火”指的是一種天文現象,由於季節由夏轉秋,"心宿二"西移並下降,流是指的是星座移動並下降之意,比如毛澤東詞中“一鉤殘月向西流”中的流字也是這個意思。季節由夏轉秋,正好是氣候由暑轉涼也。
注意:這裡的七月是夏曆七月,同時,這裡講的一之日,二之日用的是周曆,周曆與夏曆的差別是建正不同,夏曆與現在的農曆建正相同,而周曆是比夏曆建正提前了兩個月。公曆是辛亥革命之後才引入中國的。
從上面我的解釋可知,題主講的流火應該是有些報刊雜誌上所寫的“七月流火”,這種所謂的“七月流火”與《詩經》上的七月流火的意思完全不一樣!
我再回過頭來解釋一下我引用的《詩經·國風·豳風·七月》的首段:
七月裡大火向西流,九月天氣轉涼要更換衣服。一之日(冬月)北風吹,二之日(臘月)寒徹骨。沒有衣服和短襖,寒冬臘月怎能熬過去?三之日(正月)裡修好鋤和耙,四之日(二月)下田頭。老婆孩子莫忘記,晌午送飯村南邊的田頭。監工的田官樂悠悠。 -
5 # 草根縱橫談
《從“七月流火”說開去》
看到“七月流火”四個字,絕大多數人會覺得是形容天氣很熱,熱的都流火了。現在有很多人,包括媒體人都喜歡用這個詞來表示天氣很熱,因為這個詞很形象生動。
事實上,這個詞不是說天氣熱的,恰恰相反,是說天氣涼的。
這個詞見於《詩經.豳風.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七月》是《詩經》中難得一見的長篇,詳細記錄了西周前勞動人民的勞動生活,整篇描寫了奴隸終年終日辛苦勞作,卻不得溫飽的悲慘情形。
“七月流火”中的“七月”是夏曆(古代的一種曆法,也有人說就是農曆)七月,不是我們現在習慣的公曆。(古書中的歷法都是古歷,不是我們現在的公曆,這一點我們讀書時要注意)。“流火”一詞則與現代意義毫無相關。“流”為向下落,“火”為大火星(注意不是火星)即心宿二,“七月流火”就是農曆七月,天上的大火星向下落,天氣開始轉涼了。上面這段話的意思是“七月大火星向下落了,九月就要製作禦寒的衣服了,十一月北風呼嘯,十二月寒氣凍人,沒有禦寒的衣服,該怎麼度過這個年關?”。
類似“七月流火”容易因望文生義而誤解的詞語有很多,需要讀者平時多辨別積累。現再舉幾例。
“呆若木雞”,本意是指精神內斂的完美境界,現誤用為比喻人呆笨,像木雞一般。此成語見於《莊子.達生》。周宣王喜愛鬥雞,有個叫紀渻子的人專門給宣王訓練鬥雞。過了一段時間,宣王問紀渻子鬥雞訓練地怎麼樣了?紀渻子回答說,這隻雞看起來很兇狠的樣子,其實心裡很虛,沒有自信。過了段時間,宣王又問。紀渻子回答說,這隻雞看到別的雞的影子,馬上就想去鬥,還有好鬥的心理,還沒訓練好。再過了一段時間,宣王又問。紀渻子回答說,已經訓練好了,它已經呆頭呆腦,像只木頭做的雞一樣了,說明它已經進入了完美的境界了,別的雞一看到它,都嚇得不敢靠近。
“朝三暮四”,本意是人用詐術騙人,現誤用為形容一個人善變,類似於朝秦暮楚。“朝三暮四”見於《莊子.齊物論》。有個老人喜歡猴子,用橡子餵養它們。後來橡子不夠了,老人就跟猴子商量說,以後每天早上吃三顆橡子,晚上吃四顆橡子。猴子們一聽,早上吃得比晚上的少,都很生氣不同意。老人就改口說,以後每天早上吃四顆橡子,晚上吃三顆橡子。猴子們一聽,早上吃得比晚上的多,都很高興。
-
6 # 兵法天下
問題:今天的“流火”,與遠古、夏商周時期的“暑熱”有什麼不同嗎?
引言:一個概念性錯誤,緣於望文生意,或者斷章取義,甚至謬誤流傳,久而久之,便心安理得,忘記了曾經的自己……提到“流火”,不由得想起“七月流火”!然而稍微有點文化底蘊的人,都會明白這個詞絕對不是形容“酷暑”。其真正含義是什麼呢?
《詩經•國風•豳風·七月》中寫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於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饁彼南畝。田畯至喜。”大概意思是說:夏曆七月(指農曆)“大火”恆星移動下行,天氣開始轉涼,九月把裁製寒衣的工作交給婦女去做。
周曆的一月,大風觸物發聲,二月凜冽。沒有衣服,如何過完這一年?三月修理耜類工具,四月抬腳踩耒耜等耕田。偕同我的妻子和孩子,送飯到那農田。田間地頭,看到農家在田裡耕做勞動,內心愉悅,非常高興。
網傳曾經有一位知名大學校長,在迎賓祝詞中說過:“七月流火,但充滿熱情的豈止是天氣。”
毫無疑問,我們這位校長“幽默風趣”地把“七月流火”當成了“酷暑”的代名詞,理所當然地有了下面的“充滿熱情”的當今笑談。
此語一出,輿論譁然,讓很多方家大跌眼睛。我們無需指責堂堂大學校長,居然對“七月流火”的內涵和外延一無所知。
在我認為,也許人家是工科出身。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可能大多數人對此也都是這樣望文生義。原因很簡單——試想,七月的天空都開始流火了,哪能不熱嗎?
依據這個邏輯以及自然現象,我們不妨推理一下:如果“七月流火”是酷暑難當,按常理人們更應當做的是怎樣褪去更多的衣服,恨不得一絲不掛,袒胸露背,哪裡能夠想到準備寒衣?簡直匪夷所思!
解文釋義:所謂“七月流火”中的“火”,並非指“火一般的天氣和熱情”,而是一顆星名——中國古代天文學稱之為“大火”、“大辰”、“商星”,又叫“心宿二”,民間的認知通常是指夏季星空中最亮的星之一,按現代天文學的標準定義,是銀河系中最大的紅超巨星。由於該星特別在盛夏異常明亮,因此在中國古代“心宿二”是人們用來確定季節轉換最重要的恆星之一。
無獨有偶,《詩經•國風•豳風·七月》之中,還有“七月流火,八月萑葦。”的描述。從另一了方面說明“七月流火”的道理。
萑和葦是兩種蘆類植物,也就是更著名的“蒹葭”,正所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源遠流長,家喻戶曉。
蒹長成後為萑,葭長成後為葦,可見萑和葦都是秋天的產物。如同“九月授衣”一樣,“七月流火”,天氣漸漸變涼之後,下個月就開始收割萑葦,儲存起來準備過冬了。
綜上所述,今天的“流火”,絕非上古時期的烈日炎炎,這本身就是謬誤流傳。我們雖然沒有那位校長的學術水準,但也絕不是“文盲白丁”。所以說還是毛主席他老人家說得好:“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最後填詞一闕,作別此次問答:【滿庭芳】
枯葉凋零,芳菲謝了,丹林皴染雲山。
露珠凝冽,凌亂越窗前。
四季倏如流電,聚和散、火石之間。
春秋轉、七月流火,佳景似嵐煙。
悅心堪幾許,疾風曉月,更覺淒寒。
一襲苦,萬千恩怨誰憐。
獨處療傷自問,無愧對、錦瑟華年。
流年逝、雪魂冰魄,知命且悠閒。
回覆列表
在古時候,流火指的是暑氣漸消,和暑熱表達的意思在時態上明顯不同。流火現在的說法,和暑熱是近義的,都是說天氣炎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