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義老師扯歷史
-
2 # 火器工坊
關於八旗軍騎兵的甲冑,在最開始的時候確實是能夠保證每個重騎兵都有重甲保護,起先建州女真騎兵數量很少,這也和他們是漁獵民族而不是遊牧民族有關,一直到征服了東海女真和海西女真之後,後金才獲得了大量的騎兵。
八旗軍的甲冑時直接仿製的明軍的布面鐵甲,即棉甲和鐵甲的結合。這種甲冑可以擋得了一般的刀槍傷害,還能抗住輕火器的攻擊。努爾哈赤起兵之際,依靠的主要是建州的重步兵,徵兵的準則是三丁出一兵,然後剩下的兩個人要供給當兵的這個人的裝備。因而在早期,八旗軍還可以保證相當高的披甲率。六萬八旗戰士光是披甲士就可以達到兩三萬,而且甲冑的製作保質保量,要比當時腐朽的明軍強出不少。
同樣的,八旗的騎兵沿用了步兵的特點,也是以重騎兵為主,這點和蒙古遊牧者大為不同。因為和蒙古的放風箏戰術不同,滿洲騎兵採用的戰術是小隊作戰,分而圍殲,硬扛的頻率遠大於騎射。為了適應高強度的近戰,八旗軍騎兵的甲冑也就成了極其重要的一環。
至於八旗重騎兵的甲冑保護作用有多強,根據《滿文老檔》的描述,八旗的騎兵在當時根本無懼明軍的火門槍和輕型火繩槍(鳥銃),彈丸基本是不能對騎兵的甲冑造成什麼傷害的。倒是明軍的甲冑已經多是純棉甲,雖然可以防禦弓箭,但是一旦和八旗軍貼身肉搏,那基本上就是手起刀落,一具具屍體堆疊成山了。
還有一點也可以驗證滿清八旗軍騎兵的甲冑之厚重,就是在《明實錄·軍事卷宗》中有提到1627年,政府送往寧遠和錦州的武器多是重槍、長柄大刀和三眼銃,反倒是鳥銃的數量大不如前,這裡就可以從側面反映出清軍八旗甲冑堅固,因此明軍需要增加打擊類破甲武器(三眼銃可以當骨朵使)。而大名鼎鼎的關寧鐵騎在武器裝備上也多是三眼銃和重槍,要知道關寧鐵騎被訓練出來的目的,就是能夠和八旗軍的重騎兵對抗。如果八旗的騎兵同蒙古騎兵一樣,那完全沒有必要使用這麼重的甲冑和武器(重騎兵追不上輕騎兵)。
不過明軍的騎兵輸給八旗的騎兵也並不都是裝備問題,更重要的還是戰鬥素質不過關。大多數明末的募兵因為欠餉,平時訓練都極其差勁,這一點在熊廷弼對遼東的考察報告上有提到過。而真正能作戰的武將家丁數量少不說,自從李成梁死後,遼東的軍事實力基本上就開始各自為政,誰也不會完全服從管束,誰也不願意投入過多的家丁,以免自己損失慘重,在遼東地位不保。所以說,明朝不是輸在了裝備上,而是人心。
-
3 # 冷兵器研究所
不請自來的回答這個問題。
其實從現存的清代文物,比如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鎧甲上,可以看出,其實後金和滿清的鎧甲要是仿製和延用了明代的布面鐵甲和傳統的鐵札甲。
而且,火器時代了,再強的鎧甲也扛不住火器了。歐洲的板甲扛不住,後金的鎧甲也扛不住。
雖然滿清入關之後喜歡吹噓自己的鎧甲好,明軍的火器打不透。但其實,當時明軍已經引進了西班牙的重型火繩槍Musket,即斑鳩腳銃。這種大型火槍,身長5.5尺,內徑0.6寸,鉛子重1.6兩,約59克,啥鎧甲都扛不住這傢伙的一擊。
所以後來滿清也不好意思吹噓了,改為說“能透二三層鐵甲之槍炮,中我赤身或身著單薄者,竟未致傷,皆乃天神之庇祐也”。
那麼從軍事角度上說,滿清八旗為啥難對付呢?
第一,滿清八旗其實是靠步兵的。比如女真葉赫部首領就層說過,“我畏奴步,奴畏我騎”。而徐光啟也說,“奴之步兵極精,分合有法;而談東事者但以為長於弓馬而已。”當然,滿清八旗的步兵是乘馬機動的,而且也能馬上作戰。其基本戰術是,穿戴重型鎧甲、手持利刃的肉搏士兵衝鋒在前;穿短甲(兩截甲)、擅長射箭的弓箭手在後面掩護;巴牙喇(八旗最精銳者)則騎馬於側後觀望,隨時接應和支援,起到督戰隊和預備隊的作用。
第二,滿清八旗紀律極其嚴格。“臨戰每隊有押隊一人,配朱箭,如有喧呼亂次,獨進獨退者,即以朱箭射之。戰畢查檢,背有朱痕者不問輕重斬之。”“一聞攻戰,無不欣然,攻則爭先,戰則奮勇,威如雷霆,勢如風發,凡遇戰陣,一鼓而勝。”
第三,當時畢竟已經是17世紀了。再精銳的步兵,也沒法直面炮火。八旗還有一種利器,那就是盾車。努爾哈赤甚至下過這樣的命令:“遇敵若無盾車,切勿出戰。”這種盾車車就是針對性的用來剋制明軍火器而發明的。努爾哈赤立八旗反明時,清軍缺少火器,面對射程威力均超過弓箭的明軍火器,清軍處於下風。如何讓清軍接近明軍射擊弓箭成了努爾哈赤需要解決的難題,因此盾車這種戰車應運而生。這種盾車“牌甚厚,一層牛皮,一層鐵皮,小磚石擊之不動,大磚石擊之滾下,柴火擲之不焚。”
斑鳩腳銃這樣的重型火繩槍可以穿透4毫米鐵板,但面對盾車這種防禦級別也是無能為力。所以,清軍就可以依靠戰車嚮明軍戰陣推進,弓箭手、步兵和騎兵都可以躲在戰車後面,待接近明軍時,弓箭手可以躲在戰車後向明軍射擊,步兵可以趁機衝出衝入明軍陣營將明軍戰車、鹿角等障礙物推倒,騎兵從後衝出將明軍陣型打亂。
第四,雖然滿清入關後,喜歡說什麼騎射立國,但其實他們非常喜歡用火器。
比如努爾哈赤規定,八旗每牛錄遣甲兵百人,以十人為白巴牙喇,攜炮二門;剩餘的九十名甲兵,其中四十甲兵為紅巴牙喇、攜炮十門,其中十人攜盾車二輛。黑營五十人,攜炮十門,其中二十人攜盾車二輛。對於明軍投降過來的炮兵,“一等炮手賞銀八十兩,二等炮手賞銀五十兩。”最後,明朝遼東巡撫黎玉田說:“奴之勢力……鑄炮造藥,十倍於我之神器矣!”
所以在大淩河之戰中,面對“明兵……鉛子如雹,矢如雨霞”,擊退八旗左翼的攻勢後,於是皇太極下令火炮營行動,用大炮和火箭摧毀了明軍的東部車陣。然後,清軍投入盾車部隊,“列行營兵車盾於前,護軍、蒙古兵及廝卒列於後。於是,營兵推戰車近敵,縱馬兵發矢衝擊。”從而擊敗明軍。
第五,滿清雖然人口遠少於明朝,但其戰爭效率高,戰兵數量能達到十萬級別,具體在戰場上,其兵力往往佔據區域性優勢。薩爾滸之戰就是典型的例子。而對比明朝……收不上稅,士兵吃不起飽飯的帝國,人口再多有啥用?
-
4 # 風去了無痕D
大明之敗,是敗在了政治與軍制都腐爛到了極至,與八旗重騎強不強的,真無什麼關係。當腐敗深入骨髓時,他們連衣甲不全的農民軍都打不過,何況正如初生朝陽的八旗兵!
說說崛起中的八旗重騎,尤其白甲武士,披二重鎧,重斧長刀,更挾硬弓大矢。臨戰時,摧鋒破陣、悍不畏死,戰力之強悍,確實是非同小可!
但話說回來,他再八旗重甲武士強壯,鎧甲再厚,再馬快刀利,能強過火銃大炮的一擊之威嗎?八旗重甲,最多仍是史上的幽雲突騎,鐵浮屠柺子馬的翻版。
若是明軍能令行禁止、訓練有素。那麼火銃輪射,大炮轟擊下,一切冷兵器重騎都是渣。
明軍裝備了大量的火銃大炮,但是腐杇的明王朝,因為層層貪汙,腐朽入骨,硬是將本該為制敵利器的火銃,弄成了只能聽個響聲的擺設,沒有提高戰鬥力,卻反而使幾以舉國之力養出來的關寧軍,徹底喪了與八旗兵野戰的能力。
奇葩的家丁制氾濫,又進一步嚴重侵蝕了明軍絕大多數普通士卒的戰鬥力。
千戶將主們領著級文官們層層剋扣過後的、一千人的軍餉,然後用一部分厚養一百家丁,一小部分用來維持普通士兵平時勉強吃個半飽,大部分則裝進了自己的腰包。
打仗時,小部精銳家丁衝一下,衝贏了,大部如農民般的樣子兵跟著一哄而上。輸了,呼拉一下,頓作鳥獸散~
這樣的部隊,別說打硬仗,平時急行軍走快一些,也會走的潰散掉~
早在後金崛起之前,戚繼光在東南練兵抗倭,就深感官軍之爛,幾無藥可救。只有重新募兵,以新法訓練。
所以,明軍之敗,與八旗兵戰力強弱,關係真不是很大。
回覆列表
大明亡國是李自成乾的,長江以北被李自成打成無政府狀態,清軍只是在入關時與李自成有一場較大規模戰役,入關後在長江以北基本沒遇到像模像樣的抵抗。
南明小朝廷依然佔據半壁江山,南明的亡國完全是人禍,與清軍戰鬥力關係不大,派系爭皇位,將領擁兵自重,統治極度腐敗,加上滿清的民族分化政策和以漢攻漢策略,最終南明小朝廷在錯失多次機會後壽終正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