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都說日本的明治維新拉開了個清朝時差距,明治維新前期的日本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呢,與清朝相比實力如何?
8
回覆列表
  • 1 # 三水小牘

    分為士,農,工,商四個階級,且等級森嚴,缺乏社會流動管道的剛性社會結構,與中世紀歐洲和先秦的中國較為相似。

  • 2 # 小羊史倌兒

    十九世紀中期,那時候日本天皇的存在只是一個象徵,實際權力都掌握在德川幕府的手中。而德川幕府當時在施行和清政府差不多的“閉關鎖國”政策,除了中國、荷蘭小部分商隊可以在長崎從事部分商業活動外,與其餘國家的貿易往來都是完全封閉狀態。

    生產落後,生活困苦,而幕府和統治者們卻還在剝削壓榨貧苦百姓。隨著歐美侵略者的相繼入侵,陷入內憂外患的日本平民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及政治改革。

    明治天皇繼位後,頒佈了一系列政令及措施,建立了中央集權制,日本經過了20多年的發展,國力也愈漸強盛,便廢除了很多幕府時代的不公平條約,逐步走向了侵略和擴張之路,而此時的清政府還處於極度屈辱的黑暗時代。。

  • 3 # 高老酒說歷史

    我對日本有一種複雜的情感,既對它充滿著滿腔的仇恨,這是一種深入骨髓,咬牙切齒的仇恨,欲滅了它而後快;又對日本有一種敬佩的情感,請君不要誤解了我的意思,我的敬佩是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意思。我們需要用開放的胸懷去學習別人的長處,甚至是對手或者敵人的長處,為我所用。從而發展自己,成就自己,我們才能變得更加強大。要了解日本,撇不開明治維新。我們不妨先從明治維新前期的社會狀況走起,看一看日本和曾經的大清有何相似,又有何不同。

    一,十九世紀中期日本的政治現狀。十九世紀中期,日本和當時的大清的社會狀況一樣一樣的,閉關鎖國,坐井觀天,一葉障目,不見森林。所不同的是,大清王朝的皇帝是真命天子,每一句話都是金口玉言,臣民必須無條件服從。而當時的日本的天皇卻是形式上的國家元首,沒有一丁點兒的實權。軍政大權全都掌握在德川幕府中,這是日本的最後一個幕府。看來,自我封鎖只能是自取滅亡,德川幕府已經行將就木了!

    二,十九世紀中期日本的社會狀況。明治維新前期的日本社會狀況應該分為兩個階段,即1853年前和1853年後。我們先說1853年前的日本社會狀況。當時,在日本的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取長崎等,開始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後來,這種趨勢發展得越來越快,大有星火燎原之勢。這些工廠主認識到,閉塞就意味著落後,而造成落後的根源就是幕府制度的存在。帶有嚴重的資產階級性質的大名(藩鎮諸侯),武士等成立了倒幕派,他們強烈要求進行上層建築的改革__即改革政治制度,以適應新的形勢的需要!此時的日本已經是風起雲湧,只等著富士山爆發的那一刻了。而恰恰此時,美國的軍艦來了,他們不是到日本訪問的,美華人沒有那麼好心的!1853年,美國的海軍准將馬修-佩裡帶領著美國的艦隊駛入了日本的江戶灣(現在的東京灣),要求與日本的德川幕府談判,史稱“黑船事件”或者“黑船開國”。看來,日本人真的應該感謝美華人,要不是美華人派艦隊到達日本,日本人哪裡有今天的成就呢?次年,日本和美國簽定了不平等條約<神奈川條約>,除了開放港口外,還要給予美國以貿易最惠國待遇!然而,美國只是來咬日本的第一匹野狼,隨後,英國和法國接踵而來,日本的門戶洞開,社會大眾怨聲載道,日本已經走到了十字路口,要麼改革,要麼死去!1853年成了日本的一個重要節點,好像大清國的1840年一樣。不同的是,日本浴火重生,大清只願等死!

    三,淺談日本的倒幕派。日本西南方的藩鎮和幕府有著根深蒂固的矛盾,所以,他們聯合中下級武士和商人,一起成了德川幕府的掘墓人。他們竟然也提出了“尊王攘夷”和改革的口號。(這個口號似曾相識啊)。革新派代表人物是這幾個人:吉田松蔭、大久保利通等等。他們一致要求改革弊政,抵禦外侮。

    說到這裡,我有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感覺,德川幕府的將軍恐怕要感慨萬千嘍:時也,命也!

  • 4 # 李青蒿

    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是與清朝一樣是個重農輕商的國家,日本與清朝有著很多的相似之處。同樣處於封閉狀態,工業同樣落後思想方面也是如此。那時候的日本和清朝末年有一些相似,同樣意識到如果再不改革就有可能會亡國,只不過一個意識到比較早一個比較晚。西方的強大實力讓他們感受到了危機感,那種危機感迫使著他們發生改革。

    起初日本人面對西方人的“入侵”在常年的封建思想之下也是拒絕的,不過最終屈服在了西方人的炮火之下。最初的薩摩潘最先對外華人開放口岸之後,就不斷的有其他的大名領主模仿學習。他們之所以能夠維新成功也不能夠完全歸納在他們敢於學習的精神方面上,這其中也有一些偶然因素。

    日本之所以能夠輕鬆地突破封建經濟的束縛,主要有兩個原因,日本自身封建社會內部的危機和西方國家的施壓。清朝也同樣經歷過這種階段,只不過這個龐大的帝國不是說改就能改的。日本在內部腐朽與外界的壓力之下進行了改革,在經歷了短暫的劇痛之後完成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清朝則經歷了漫長的時間。就此日本和清朝產生了一絲微妙的變化這也是質的變化,即便日本經過維新之後與清朝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是處於幕府統治狀態,在明治維新之後天皇成為了實際的統治者。天皇既是君主也是統治者,長達700多年的君主無實權的時代就此結束。權力得以集中的日本,政策的實行下放得到了快速的實行。即便如此全面開始西化的日本,在甲午戰爭之前與清朝也是隻有抗衡之力。

    在甲午戰爭之前清朝雖然輸過很多次戰爭,可是在西方國家眼中依然是一個大國。

    在那個不發達的年代人口和土地面積決定了一個國家的體量,清朝雖然腐朽可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僅憑這一點剛剛完成明治維新不久的日本還是比不過清朝的。

    可以說清朝在甲午戰爭之前,從來沒把日本放在過眼裡。無論是經濟方面還是軍事方面,日本雖然處於一箇中興的狀態,可在清朝的眼中依舊不值得一提。

  • 5 # 帝國中興

    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和清朝一樣都是一個閉關鎖國的國家,進入19世紀之後日本也面臨嚴重的內憂外患,國情和當時的大清帝國沒有什麼兩樣。早在19世紀初期英國,美國以及俄國就不斷地派遣使節要求當時的德川幕府開國通商,但是均遭到拒絕。1844年一直和日本保持友好貿易往來的荷蘭敦促日本政府開港通商同樣被拒絕,美國為了儘快和日本達成通商的要求1846年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比德爾率領艦隊抵達日本遞交了美國總統波爾克的親筆信,要求日本開港通商,結果美國的要求再次遭到拒絕,隨後美國準備對日本進行武力威懾。

    1852年美國調任在美墨戰爭中的英雄佩裡為東印度艦隊司令,並賦予他開啟日本國門的使命,1853年7月8日佩裡率領四艘軍艦來到日本浦賀海面,再次遞交國書要求日本為美國艦隊的補給基地並要求和日本通商,7月14日佩裡率領300名全副武裝計程車兵在日本登陸,軍艦則在海上一字排開炮口直指浦賀港,在美國巨大的軍事壓力下德川幕府於1854年和美國簽訂《日美神奈川條約》,日本被迫開國。隨後日本又與英國簽訂《日英親善條約》與俄國簽訂《日俄親善條約》,與荷蘭簽訂《日荷親善條約》,這些條約把日本置於半殖民地的地位,整個日本陷入危機四伏的動盪時期。

    在西方列強開啟日本國門的同時日本國內也開始發生戰亂,1867年日本孝明天皇去世,年僅15歲的睦仁天皇登基,睦仁天皇登基之後在倒幕派的策劃下頒佈了《王政復古大號令》,宣佈廢除幕府武裝,剝奪將軍和幕府的一切權力,所有權利重新歸於天皇。倒幕派組成新政府向國內外宣佈在日本只有以天皇為首的政府是日本的合法政府,所有關於日本的內政和外交必須經過天皇。但是德川幕府並不甘心放棄權力,1868年1月在德川慶喜的號召下幕府軍隊從大阪向首都京都進軍,對天皇軍隊發動反擊,雙方軍隊在京都附近大戰三天,幕府軍大敗。

    德川慶喜失敗以後逃回江戶,政府軍窮追不捨兵臨江戶城下,在政府軍不斷地攻擊下德川慶喜徹底失敗宣佈投降,但是一些頑固的幕府官僚不甘心失敗在本州島組成奧羽越烈藩同盟繼續和政府軍對抗,很快這支幕府殘餘勢力就被剿滅。幕府海軍司令夏本武揚率領8艘軍艦以及殘兵逃到北海道併成立了“蝦夷共和國”,準備和慕仁天皇分庭抗禮,但是政府軍並沒有放棄對幕府殘餘勢力的征剿,夏本武揚也很快失敗,自此日本國內的戰爭宣告徹底結束。1868年3月睦仁天皇頒佈《五條誓文》正式開始明治維新,開啟了日本歷史的新紀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發生了什麼事情,怎麼問他都不說?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