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瑪西子歷史學

    清朝同治年間,清朝真正的掌權人是慈溪和慈安太后,載淳皇帝可以說只是兩位太后掌控清朝的傀儡。其實在咸豐皇帝夢後,就順利成章的把皇位傳給了長子載淳,並派出載垣、 端華、 肅順等八位大臣來輔佐年僅六歲的載淳。

    慈溪和慈安不甘心把朝中政權交給八位臣子來掌控,於是在恭親王奕訢商議後決定發動辛酉政變,三人決定在互送咸豐梓官回京時把載垣、端華、 肅順三位輔佐大臣除掉,其他五位輔佐大臣有的革職,有的發放其他地方當官。兩位太后在恭親王的幫助下開始垂簾聽政,掌控清朝大權。

    要是沒有恭親王奕訢的幫助,僅憑兩位太后的實力是很難把八位輔佐大臣給扳倒的,後來慈溪任命恭親王奕訢為議政王、軍機大臣。此刻恭親王對於兩位太后來講仍是重要的 ,有了恭親王的大力支援,慈溪才能在政位上高枕無憂。

    在年幼的載淳想要撤去恭親王奕訢的職位時,沒有想到作為洋務派領袖的恭親王,其背後的實力有多大,載淳要想皇位坐穩,還需要恭親王奕訢的支援。這一點慈溪和慈安兩位太后考慮到了,因此在知道載淳衝撞恭親王奕訢後,兩位太后果斷的讓載淳向恭親王道歉。

  • 2 # 驚鴻頭目

    清代皇室家法是出了名嚴厲的,尤其重視皇子的教育,況且清朝不立太子,皇子兄弟間存在互相競爭關係。因此皇子成年繼位後,素質普遍都較高。這也是清朝十二帝享國268年之久沒有出現過特別荒淫無道的昏君的重要原因。

    但我正所謂“多好的草地也有瘦馬,而筆者認為清朝最差勁的一個皇上當屬愛新覺羅 載淳,也就是同治皇帝。而同治皇帝也是清朝為數不多的皇長子繼承大統的皇上,也是唯一沒有競爭對手的皇太子。然後同治登基時才6歲,權力都是掌握在以慈禧為核心的兩宮太后手中。而同治從小就特別頑皮放蕩不羈,加上教育上的失敗,同治不但無心處理政務,還染上了不良愛好,年紀輕輕便丟了性命。

    1861年的辛酉政變,起到最關鍵作用的是恭親王奕訢。政變成功後,恭親王也順理成章成為首輔軍機大臣和議政王大臣,頓時權傾朝野。同治時期是由兩宮太后垂簾聽政的,不過太后畢竟長期在深宮中養尊處優,對很多具體的政務並不曉暢,所以政府具體的運作靠的是恭親王奕訢。

    隨著同治皇帝漸漸長大,他也希望自己能像祖輩一樣建功立業,做一個有作為的皇帝,所以他反感母后和皇叔對自己各方面的掣肘,於是他採取了一些措施。

    其中是重修圓明園一事。同治考慮到要給兩位太后“盡孝”,不顧國庫空虛的事實,強行推進重修圓明園工程,而恭親王作為領班軍機大臣,不得不表示反對。第二件則是同治喜歡出宮“冶遊”,經常去一些燈紅酒綠的地方放縱自己,恭王也出言勸諫,結果觸怒了同治。參考文獻:

    從事件的起末來看,本身是同治皇帝有錯在先。不過,同治似乎並不知道政治遊戲的規則,以為自己名義上是皇帝,便可以隨意發號施令。同治和身邊的小太監們商量之下,直接以自己名義發了一道諭旨,說恭親王專橫跋扈,離間母子,要將其貶為庶人,還要革盡所有軍機大臣的職務。

    這種近乎兒戲的做法,自然不會取得什麼好的效果,不僅群臣聯名反對,連兩宮太后也不支援。為了寬慰恭親王,慈安和慈禧太后命同治跪在列祖列宗靈前,給恭親王道歉。同治魯莽的行為,不僅沒有打壓到恭親王,反而讓自己顏面盡失,少年天子同治受到很大的刺激,此後同治徹底對政事失去興趣,終日流連於煙花之地,最終染病而死了。

    參考文獻:《搞哥讀史》

  • 3 # 全景歷史地理

    同治十一年(1872),十七歲的同治皇帝舉行大婚,在皇后人選上,同治和慈禧發生不愉快。慈安太后提議以侍講崇綺之女阿魯特氏為皇后,慈禧太后主張以侍郎鳳秀之女富察氏為皇后。 同治本人喜歡前者,便以阿魯特氏為皇后,富察氏為慧妃。慈禧對這個結果非常不滿,心情不好,但是也無可奈何,不僅就生了一場大病。

    同年年底,同治皇帝舉行親政大典。同治親政對恭親王主持政務沒有多大影響,大方向還是有恭親王制定,但是對慈安和慈禧就影響很大,皇帝親政,意味著她們要撤簾歸政,這才符合封建禮制。

    同治親政,自然很歡喜,慈安也輕鬆自得,但是慈禧就不一樣,自從撤簾歸政之後,她更多是感到空虛、惆悵、失落.......還經常看大臣的奏摺。

    同治瞭解生母慈禧,為了轉移慈禧的注意力,讓她們頤養天年,同治決定大修圓明園。這倒很符合慈禧的心意,她從來都不會拒絕享樂,為此,慈禧還特地去翻閱圓明園原來的資料,親自設計圖紙,樂在其中。

    本來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是由於內務府官員,上下其手,中飽私囊,被人舉報。重修圓明園,恭親王打內心就不同意,現在又發現官員貪汙腐敗,恭親王順勢讓御史上疏舉發。恭親王以國家財政困難為由,請求暫緩修繕圓明園。

    後來,貪汙腐敗事件不斷被揭發,同治繼續一意孤行,不僅不同意停止修圓明園,還多次借巡視工程為名,出宮遊玩於酒肆、茶樓,甚至是妓院。沒過多久,皇帝微服私訪被傳得滿城風雨。

    對於同治的荒唐行為,恭親王有所耳聞,但是涉及到自己的兒子,他隱忍不發。恭親王繼續讓臣工上疏同治,請求停止修圓明。年輕氣盛的同治直接選擇無視,同治開始懷疑是恭親王在背後唆使大臣上奏。

    大臣們都勸不了同治,恭親王按耐不住,直接出面。恭親王聯合軍機大臣、王公大臣,上疏諫同治八大件事:停修圓、戒微行、遠宦寺、絕小人、警宴朝、開言路、懲夷患、去玩好,同治連奏摺都沒看就扔到一邊。過了幾天,見沒有動靜,恭親王帶領一幫重臣面諫同治,並要求同治把奏摺讀一遍。同治讀不到幾句就生氣道:我停工如何,爾等尚有何饒舌?把奏摺扔到地上。

    恭親王強勢迴應道:某所奏尚多,不止一事,容臣宣讀。恭親王撿起奏摺繼續讀。

    同治大怒道:此位讓爾如何?

    恭親王被同治嗆了這麼一聲,不敢在發言,大臣們都被嚇得驚愕,這時,醇親王接過恭親王的話,繼續“痛陳泣諫”。最後,同治做出讓步,除了修圓明園,其它的全都同意,並解釋修圓明園是為了承歡太后。

    同治後來召見恭親王,問道:微行一事,聞自何人?

    如果恭親王沒有證據,那就是欺君之罪,恭親王不得已,說出是自己的兒子告訴他的。同治一下子就懵了,因為他出宮鬼混就是跟恭親王的兒子一起的,同治無法賴賬,但是心中怒火又無處宣洩,於是他決定要好好懲治恭親王父子一番。

    同治召見大臣,宣佈“恭親王無人臣禮,當重處”,親自寫詔書,取消恭親王世襲罔替爵位,降為不入八分輔國公,開除一切差使,交宗人府嚴議,同時免去恭親王之子載澄貝勒郡王銜和御前大臣上行走差事。

    在大臣的極力勸戒下,同治收回成命,但並沒有打算暫停修圓明園。大臣們不依不撓,繼續和同治爭辯,同治最後無可奈何的問:待十年或二十年,四海平定,庫款充裕時,園工可許再舉乎?

    恭親王順勢應道:如天之福,彼時必當興修。

    本以為此事告一段落,沒想到幾天後,年輕氣盛的同治為了洩心頭之憤,再次下旨對恭親王進行處罰:

    “傳諭在廷諸王大臣等,朕自去歲正月二十六日親政以來,每逢召對恭親王時,語言之間,諸多失儀。著加恩改為革去親王世襲罔替,降為郡王,仍在軍機大臣上行走,並載澄革去貝勒郡王銜,以示懲儆。”

    但是這個旨意被軍機處拖延了一天,於是同治以“朋比為奸,謀為不軌”的罪名將:恭王、惇王、醇王、伯王、景壽、奕匡、文祥、寶望、沈桂芬、李鴻藻等十重臣盡皆革職。

    慈安和慈禧見同治把局面鬧得如此這般,急忙出來制止,召見了同治和十重臣,同治“長跪於下”,慈禧“垂淚於上”道:十年以來,無恭邸何以有今日,皇上少未更事,昨諭著即撤銷。

    就這樣,在兩宮太后出面之下,同治皇帝最終收回成命,根據太后懿旨,同治重新下發諭旨,恢復恭親王父子以及大臣的職位,並且暫停修圓明園。

    表面上,此次風波是同治和恭親王等十重臣的矛盾,但實際上,是慈禧和恭親王等人的矛盾,矛盾的本質是國家利益和個人享樂之爭。恭親王奕訢站在輿論制高點,和慈禧、同治作鬥爭,贏得了宗室,軍機大臣等所有正直官員的支援,老道的慈禧也拿恭親王無可奈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明王朝1566》海瑞上書後被三番五次會審,為何張居正從頭到尾都沒有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