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家有上學娃

    看過一本書《Wo,原來猶太媽媽這樣教孩子》,書中的觀點顛覆我的認知。

    書中講,中國的父母在孩子遇到困難時教育鼓勵孩子做事要堅持,持之以恆,面對不可能的困難,要堅持,不能半途而廢。而猶太父母則教育孩子先撤退儲存戰鬥力,等提高能力後繼續打這場戰。

    故事的女主人公孫莉和安迪,一個是中國媽媽,一個是猶太媽媽。

    有一天,孫莉的兒子天天和安迪的兩個兒子蓋圖和約瑟夫一起玩拼圖。玩了一半拼圖,突然不會拼了,蓋圖和約瑟夫一直鼓勵他,他突然發起了脾氣也大喊"不拼了,不拼了"孫莉很生氣,他就想教訓孩子。

    安迪問孫儷:″你怎麼老是教訓孩子啊?""怎麼可能,我只會鼓勵他,這是第一次發火,實在是看見他差勁,人怎麼能半途而廢呢?再怎麼樣也應該堅持完成啊,"

    "你這樣對待孩子,他學習成績當然會下降的.”“因為你給孩子的壓力太大,當今天遇到解決不了的難題時,你應該讓他學會撤退,暫時把他的注意力轉移到他比較有信心的事情上面,而不是繼續讓他在這個難題上糾結。”

    "如果孩子一直面對難題無法攻克,會影響孩子的自信心,甚至讓他失去自信心,也許他會認為自己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一旦孩子的自信心在此刻被摧毀,那麼當孩子在面對其他方面問題時,就會知難而退,從而影響其解決問題的能力。"

    "把孩子學習想象成正在打一場仗,如果勝利在望,父母的鼓勵肯定能鼓舞孩子的信心,使孩子充滿鬥志,獲得成功,但如果這場仗不管怎麼看都不可能獲得勝利,就要選擇退出,因為硬攻只是讓孩子損兵折將,應該建議孩子先撤退,等能力提高後再繼續打這場仗。"

    兩歲半寶寶玩具壘不好大哭,許多事情做不好,抗壓能力差,還打人,你是不是也像主人公孫莉一樣,孩子遇到了超越現在能力的事還鼓勵他讓他別放棄?

    孩子長時間努力解決問題,還是解決不了,就會打擊自信心,認為自已連這件簡單的事都做不成,認為自己做什麼事情也不行(在父母眼中,這件事很簡單,容易作)。

    再遇到一些事,他就容易退縮,而父母卻還一遍遍讓他堅持別放棄,可他現在真的做不成,他不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心中憋屈才會演變成打人。

    如果是我上面說的原因,家長盲目的鼓勵孩子去完成不能完成的事情,造成孩子抗壓能力弱,遇事退縮不會做,還打人。

    我建議解決的方法:孩子遇到他目前暫時不能解決的問題,比方就像因壘玩具哇哇大哭,爸爸或媽媽就要換位思考一下目前以他的能力能不能玩好積木,上前安撫他,理轉移注意力到有能力做的事上。

    兩歲半的孩子還沒有控制自己手力量的能力。

    壘玩具,比如說壘積木,想讓它壘的很高,就要控制自己的力量,否則就會很容易倒。或者你可以建議讓他不要壘那麼高,開動腦筋壘個新奇的形狀。

    “二歲半的孩子什麼事也不會做,抗壓能力差。"

    “一個兩歲半的孩子你想讓他幹啥?"我家孩子七歲,冬天的套頭保暖上衣,都脫不下來,衣服厚,沒彈性,不好脫。洗個襪子,洗不乾淨;掃個地,劃拉兩下子。

    咱是啥也不敢說,啥也不敢做。

    只等他看不見時,再洗一遍,掃一邊。不能打擊他,喪失做家務的信心。我相信,再過一兩年,襪子會洗乾淨,地也會掃乾淨。

    兩歲半,才只是一個幼兒,讓他學做事,比大人溺愛事事包辦要好,但請讓他做他這個年齡能做的事,容易完成的事。

  • 2 # 十二美

    兩歲半寶寶,抗壓能力差,還打人,怎麼辦?

    首先寶寶只有2歲半,你更她談抗壓能力,太早了!哭只是作為她的一種宣洩方式而已;打人,這種現象我認為是有原因的。

    第一:要麼是小的時候摔倒了,被桌椅磕碰到了,被教唆去打地,打桌椅。他一遇到問題也這麼做了。

    第二:情緒得不到宣洩,只能透過打人這樣上升的行為動作去表達;

    怎麼辦?這裡給幾個解決方案供參考:

    1、要了解寶寶,有時候自己做不到,說明他的自尊心很強,這是優點。爸爸媽媽要靜下心來,鼓勵他支援他,並和寶寶一起完成。

    2、轉移寶寶注意力,可以給他再安排一些難度小的一點的事。例如玩具,可不可以不壘那麼高。這樣寶寶才能短期實現目標,然後給與表揚,要知道凡事都是要一步步來的。寶寶也是。

    3、讓寶寶哭出來,也是調節情緒的一種表現。不用過於去制止,等寶寶哭聲沒那麼大了,再轉移寶寶注意力。人是情感動物,得不到宣洩會憋的慌。寶寶也是。

    總結一下:

    面對一個2歲半的寶寶,來說!哭不是他脆弱的表現,只是情緒宣洩而已。

    而歸根結底,這是你自己的焦慮。

  • 3 # 謙媽育兒

    兩歲到三歲的孩子,正好是孩子的一個自我意識的爆發期,所以有很多媽媽都會有一種應付不了的感覺,孩子會有各種各樣的哭鬧或者是我們所說的“叛逆”之類的行為表現。

    兩歲半的孩子在玩玩具的時候,玩具倒了會哭,這是一個很正常的一種表現,我們不要給孩子貼標籤,所謂的“抗挫能力差”。

    其實想想我們大人有的時候做一件事情,如果做不好的話我們也會很懊惱,也會生氣憤怒,只不過我們不會用哭的這種方式來表達。

    如果生活中我們遇到類似這種孩子哭鬧的情況,我們可以這樣做:

    第一,切記不要指責孩子。

    兩三歲的孩子是孩子構建自我的開始,孩子會透過每一次的自我探索、嘗試來認識自己,建立自我的價值感。

    所以如果孩子因為搭積木,積木倒了或者是玩其他的遊戲失敗了,孩子會有一種很深的挫敗感。因為孩子現在還不能完全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所以他只能透過哭的形式來表達。

    這個時候我們一定不要因為自己認為孩子抗挫能力差,或者是自己接受不了孩子的哭而去指責孩子。

    而是走過去問問孩子:

    “發生什麼了?你為什麼哭呀?”

    “你是因為玩具倒了很難過嗎?”

    我們要首先接納孩子當下的情緒,讓孩子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等孩子平靜下來,我們再去跟孩子一起去處理,一起去面對問題。

    第二,以身示範。

    等孩子情緒平靜下來,我們可以問問孩子你想怎麼辦?或者是告訴孩子該怎麼辦?

    因為我的女兒也是兩歲半,她會有的時候會很抗拒,比如說我告訴她你該怎麼辦了,但是她說:“我不要做,我不要做。”

    那這個時候我一般都會說好,你現在不想做,你可以不做,那你看著媽媽怎麼做好不好?然後我們可以做給她看。

    這樣孩子看到我們面對問題的時候是怎麼應對的,怎麼做的,孩子就會在以後類似的情況當中試著去模仿我們的行為。

    另外還有孩子打人的時候,孩子打人也是一種心理的表達。他在表示:“我不願意,你不可以這樣做”。所以會用打人的方式呈現出來,我們千萬不要因此給孩子貼上一個打人的孩子是熊孩子,壞孩子的標籤。

    當孩子打人的時候我們可以這樣做:

    第一,千萬不要指責孩子,或者是試圖動手打回去。

    我曾經看到過一個媽媽,當孩子打他的時候,他會直接打回去,然後跟孩子說:“媽媽打你,你疼嗎?”

    這種做法看似是在教孩子不讓打人,但是其實是在告訴孩子,媽媽的做法和你的做法是一樣的,都是在打人,所以並不能改善孩子打人的問題。

    所以遇到孩子打人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深呼吸,告訴自己不可以動手。

    第二,接納孩子的情緒。

    可以跟孩子溝通說,“媽媽看到你有點生氣,對嗎?你可以生氣,但是你不可以動手打人。”要溫柔而堅定的告訴孩子,不可以打人。

    第三,我們可以提供給孩子一些宣洩情緒的方式。

    比如說你可以自己剁一剁腳,或者是自己找一個地方坐著靜一靜,或者是拿著筆在紙上亂畫一會兒。

    孩子所有這種哭鬧的行為或者我們認為不合理的行為都有孩子自己背後的需求,這個時候我們切記不要給孩子貼標籤兒,更不要焦慮覺得孩子是不是有問題,而是靜下心來跟孩子溝通,交流孩子的想法和需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賈寶玉兩次要把北靜王給的禮物轉送黛玉,暗示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