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長久緘默如雲漂泊
-
2 # 佈雷桑秀策醬
首先,是有的。
咸豐十一年(1861年)清文宗咸豐帝駕崩,死在承德避暑山莊。咸豐六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四年後英法聯軍逼近京城。咸豐帝逃亡熱河,咸豐在被列強逼迫簽訂《北京條約》後不久就病死了。臨死前遺詔令他和慈禧獨生子兒子6歲的載淳繼承皇位。年號定為“祺祥”。慈禧太后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的一次宮廷政變。
咸豐死之前遺命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大學士肅順等八位宗室、軍機大臣輔佐兒子,而小皇子的生母慈禧太后聯合咸豐皇帝的弟弟恭親王奕訢發動宮廷政變,除掉了顧命八大臣,輔弼皇太子載淳為帝,總攝朝政。公元1643年8月,清太宗後金大汗皇太極由於中風去世於清寧宮的南炕上。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繼承皇位,是為清世祖順治帝。
當時順治帝福臨排行老九,而且不是嫡子。當時皇太極皇長子豪格已34週歲,豪格隨皇太極常年南征北戰,被封為肅親王。按理講怎麼都比順治有優勢,但正白旗旗主睿親王多爾袞聯合胞弟豫親王多鐸、胞兄英親王阿濟格,也對皇位虎視眈眈。
最後,雙方在禮親王代善斡旋下提出一個折中的方案。皇太極並不是只有豪格一個兒子,現在排除豪格,從皇太極其他兒子中挑選繼承人。
皇太極雖然生了10多個兒子,但大部分都幼年夭折。排除豪格以後,可選的人基本只有老九福臨和老十一博果爾。福臨6歲,博果爾才3歲,年長略有優勢。在這個時刻多爾袞支援了福臨,最後還替順治指揮軍隊入關消滅南明和李自成逆軍,奠定滿清二百六十天下。
-
3 # 宋安之
清初攝政王多爾袞如果不是死的太突然,估計歷史就要改寫了,順治帝福臨就要被廢了。
清末慈禧太后先是架空了兒子同治帝,之後立了光緒帝,死時又指定了溥儀當皇帝。
清朝身為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總結歷朝歷代的治國經驗,又有之前朝代一直完善的制度參考,制度上是相當完善,可以說是集大成者也。
但畢竟胖子不是一天吃成的,所以清朝開國初期就出現了攝政王多爾袞擅權之事。
多爾袞為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清太宗皇太極之弟。1643年皇太極猝死並沒有確定繼承人,便形成了皇太極長子豪格與多爾袞爭奪帝位的局面,最後兩方僵持不下,都各退一步立皇太極九子福臨為帝,是為順治帝。而多爾袞成為攝政王。
可以說清朝成為全國性政權後第一位皇帝順治帝的帝位就是皇室宗親權力爭鬥之後的妥協結果。
多爾袞成為攝政王后實際掌控了清朝,最後在他的力主下清軍入關定都北京,先後破了李自成之大順和張獻忠之大西,並且趁著南明最強大的弘光政權立足未穩之際迅速南下攻滅,奠定了清朝統一中國的基礎。
如果說入關之前反對多爾袞的勢力還算強大,那麼入關後隨著多爾袞的一系列功勞,可以說是如日中天,當年的反對勢力也是被打壓的不成體系,像皇太極的長子順治帝的親大哥豪格直接被下獄幽禁而死。
多爾袞廢立順治帝可以說是一念之間,只不過當時多爾袞正當壯年,有的是大把時間。而且全國的統一戰事還沒有結束,加之孝莊是極力拉攏多爾袞,比如說封號一加再加最終成為“皇父攝政王”,並且皇帝下令是聖旨,他下令是令旨。多爾袞也沒有兒子,只有一個養子。多方原因綜合下來才沒有行廢立之事。
順治七年多爾袞前往塞北狩獵,結果猝死。之後順治帝才得以親政。如果不是多爾袞死的太早太突然了,早就取順治帝而代之。
清初就有宗親可以廢立皇帝,只不過機緣巧合之下才沒有實現。
經歷了清初的不穩定,清朝的制度開始完善,杜絕了各種威脅皇權的可能,成為君權高度集中的朝代。
但是再完善的制度也有著漏洞的,如晚清時代的後宮干政,慈禧太后先是在兒子同治帝時大權獨攬,然後立了光緒、宣統兩帝。
當然,相對於其他朝代來說清朝的制度還是很完善的,畢竟是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沒有發生過外臣廢立皇帝的事情,只是清初差點發生了攝政王多爾袞廢立皇帝的事情。但再完美的制度總是有漏洞的,這不晚清就發生了慈禧太后後宮干政事件,連續架空了三位皇帝。
-
4 # 歷史吐槽
宋亡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
之所以。清朝沒有出現這種情況原因在於它嚴酷的控制制度。
皇室宗親的分封方式是一個逐級遞減的制度。除清朝分封的鐵帽子王之外,這是一個世襲罔替的爵位。其他像貝勒,貝子等這些爵位呢。每過一代,都要向下一級爵位分封。比如說,你的老爸是貝勒,那你透過世襲的爵位就是貝子。每一代皇帝所分封的爵位都是給自己的兄弟和親信大臣,也只有他做皇上才能維持你的爵位。而由皇帝分封的臣子會反過來維護這個皇帝的地位。這是一個共生式的制度。
另外,對於臣子的控制就更加嚴厲。內臣外將不能結交這是最基本的。另外想必大家都看過清朝的古裝劇。臣子見到皇上,無論是否有罪,他們第一個動作是什麼?跪下。而你可以看宋明兩代,是很少有這種情況。這樣呢,就樹立了一個皇權在上不可侵犯的一個思想。大臣之間的一個敬畏之心,更不敢來謀朝篡逆。
-
5 # 月曉YB
實際上廢立的想法還是有的,只不過源自於各方壓力並沒有成型,不過廢立雖沒有成型,但是此事對中國的影響還是相當大的。
此事就是著名的己亥建儲。
己亥建儲發生在1899年。是由於戊戌變法的失敗而衍生出的一個非常弔詭的政治事件。
戊戌變法之後,光緒皇帝一系列幼稚的行為招致了滿洲貴族的不滿,因此廢立之事被慈禧太后提上了日程。
慈禧太后之所以想廢掉光緒,除了戊戌變法那個可笑的圍園殺後的計劃之外,還因為關於皇帝年近30了沒有子嗣,讓她預感到了繼承人的危機。因此,他選定了端郡王的兒子溥儁做皇位繼承人,並派榮祿打探各方的態度。
那麼需要說的是,反對戊戌變法是朝廷大多數人的態度,不光是滿洲貴族,地方上的張之洞等人,也不對康梁的行為很感冒。
所以戊戌變法是註定會失敗的,但是廢立皇帝這事就不那麼容易了。先是地方大員們不同意,兩江總督,兩廣總督,湖廣總督,都對此不為所動。軍機處中榮祿也對此不表贊成。
而贊成廢立的人,有軍機處二號人物剛毅,滿洲貴族端郡王載漪。慶親王奕劻則搖擺不定。
榮祿打探了各方的訊息。劉坤一表示君臣之分已定,中外之口宜防。而外國公使則擺明了說,廢立是你的事,但承不承認是我們的事。
廢立這事還是有困難的,因此慈禧不得不聽榮祿的話變了個方式,把溥儁過繼給去世的同治皇帝,立為大阿哥,讓他慢慢的取代光緒皇帝的位子。
這就很有意思了,立為大阿哥卻不是光緒皇帝的兒子。而是同治皇帝的兒子,在血緣親疏上有了很大的講究。
當初立光緒為皇帝就是為了光緒有兒子過繼給同治,繼續接同治的班,但是光緒很可能失去了生育能力,那就再選一個。
大阿哥進宮之後,這關係就有意思了,未來的皇儲,又是慈禧名義上的親孫子,光緒反而靠邊站了。
可計劃趕不上變化,由於端郡王不滿列強態度,因此決心懲治列強。最終造成了八國聯軍侵華的悲劇。而《辛丑條約》的簽訂,意味著光緒皇位的鞏固,而那些曾經反對光緒的滿洲貴族卻都成為了戰犯。
這種情況下,慈禧太后不得不將溥儁逐出宮去。史載溥儁被逐時,哭的如淚人一般幾近昏死,由榮祿攙扶出了宮門。
-
6 # 號角催人紅旗飄
事實上發生過兩次未遂廢立事件。1次是多爾袞死後面對順治廢后親漢制止圈地等政策,鄭親王濟度為首的貴族策劃了在圍獵中控制順治立福全的廢立計劃,但福臨查覺鄭親王暴足。2次是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示意載漪剛毅徐桐崇綺等人聯絡朝野廢光緒立溥儁,年號寶慶都想好了!但兩江總督劉坤一發電“君臣之分已定,中外之口宜防”,還有榮祿的當面痛哭,改變了了慈禧的決心!
回覆列表
最後的封建王朝既是衰敗,又是鼎盛,在前朝的基礎上站的更高,可無可奈何是花落去。
1、清朝在建國之初就防備下這個問題。在勳爵上採取了爵位的遞減,你老子是親王,那你只能是郡王,那你兒子只能是貝勒,孫子是貝子。這樣依次遞減下去,就和《紅樓夢》中的賈府一樣。沒有哪個宗親能夠一直強盛,只有皇上才是唯一!
2、國有長君,社稷之福。在整個清朝總體上都是長君執政,到末期有光緒和溥儀兩位兒皇帝,但是都是在政治制衡下的皇帝,皇帝可能沒有權力,但是絕對有著名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