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二手環境科學家陳小智
-
2 # 電梯經常壞
有啊!過了年齡,什麼都沒你的了!做科研,比不上年輕人瞭解前沿。做教學,體力不夠了。所以最好佛系,等待平穩退休。就是不知道還有沒有什麼改革。
-
3 # 郭工高考志願諮詢
我來回答:這個危機肯定會有,現在一般重點大學,新進教師都要求博士後,而且還要有國外留學經歷,入職後一般為講師,重點高校都採用非升即走的政策,講師3十3,也就是說講師6年內,升不了副教授,副教授15年內升不了教授,即刻辭退。可見壓力山太。
-
4 # 國寶熊貓粉
肯定有啊,到了中年一樣壓力山大,都是上有老下有小,同行競爭激烈,年青人員的衝擊也比較大,很多時候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很多想換工作的被35歲、40歲的標準限制住,很多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很尷尬。
-
5 # 乘奔御風的小貓咪
中年危機不是普遍存在的嗎?
許多小金字塔,構成了中國社會這個巨大的金字塔。
利益的分配必須按照金字塔結構,除非出現戰爭或饑荒。
競爭導致差異,金字塔結構是長期普遍存在的,因此,中年危機也是會普遍存在的。
-
6 # 非著名科學家
高校老師的中年危機,主要不是失業危機,而是錢包危機。座標東部985,十年前開始做副高,月薪大概四五千;現在提升到了正高,也不到兩萬。辛辛苦苦一年工資只夠買三平米房子。
當年同寢室的老同學,在企業工作的,做上了副總,早就年入千萬,出門豪車,我的工資只夠人家一頓飯。在大學當教授,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情懷
-
7 # y老師搞科普
我覺得中年危機不在乎職業,高校教師科研人員也不例外。甚至來說,他們的“危機”感來的要更早更重。早前的一個報道稱,根據《Nature Biotechnology》上的研究結果,研究生抑鬱和焦慮的可能性是普通群體的六倍以上。學歷越高的人,焦慮越大。這和我的觀察和體會是一致的。
究其原因,也許有這樣幾個:
年齡危機。各種申報條件裡寫的清楚,“限XX年XX月XX日出生的人申報”,自己已經不在範圍了。感嘆人生,“電梯”停了,剩下的樓層只有用腿來爬了,或許就只能在這一層逛了。同齡人危機。同學聚會,老友相見,社會觀察,都會讓我們特別去發現跟自己同齡的人的狀況,這時候發現精彩的人生也許不只是有了文章、專案、頭銜和職稱才會有的。家庭危機。上有老下有小。照顧老人還好,只求父母健康長壽。但是面對孩子,已經心急如焚。自己把能讀的書都讀完了,看著自己的孩子的學習成績,頓時惆悵思想,一代如何才能更比一代強?這個問題難就難在答案太多!身體危機。很多科研人員從二十幾歲研究生開始就熬夜,很少運動,甚至接觸危險實驗物品,人到中年,早早的就感到健康透支嚴重。最近幾年英年早逝的學界才俊也不少,實在令人惋惜。危機如此,希望猶存。也許,當我們迴歸到學術的本質,回到自己探尋未知領域的熱情,找回年輕時的激情和夢想,再環顧自己周圍,已經站在了更高更強的位置上,整裝再出發,也許又是一片天空!
-
8 # 高校人才真經
什麼職業都會出現中年危機,不同的是,有人面臨的是向下墜落的危機,而有人面臨的是向上無門的危機。有編制鐵飯碗的高校教師普遍屬於後者。
當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的人,大多數都是博士畢業。這些人經過十年寒窗,把自己的職業下限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即便不能留在高校,也有很多工作可以去做,最差也不至於去工地搬磚或者進流水線。所以,大多數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不大會為了失業、衣食溫飽等問題所困擾,也不大可能掉到底層圈子。
但他們這些人會面臨來自其圈子內部的壓力,因為他們所在的圈子往往智商更高、能力更強、資源也更多。他們的鄰居可能身價上億,孩子同學家長可能是某某長某某總,和自己一個酒桌上的人可能在北京有兩三套房子。
這還不算可氣的。他們最怕的是聽到和自己一年進校的同時評上教授了,自己的大學同學本科畢業,現在是上市公司高管,自己的碩士師弟在企業已經技術總監。只有自己,還只是一個講師。
職業上的差距帶來的是收入上的差距,和朋友聚餐,大家已經不讓你結賬了。和朋友一起自駕遊,同行都是BBA,而自己10萬代步。打腫了臉給孩子報高階的輔導班,送孩子去夏令營,別人說:大學老師有錢又懂教育。你心中賣了十萬馬匹。
當然,這也還談不上中年危機,但凡你還有一絲向上的希望,就還算不上危機。而真正的危機是學校提高職稱評審條件,沒有自然基金不讓評副教授,可你已經40好幾了,青基沒資格,面上又太難。還有學院的績效,論文不多成果不多,只能拿個“低保”。職稱進不了、工資漲不了,辭職怕更差,只能調整心態,躺平接受現實,也許這才是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的中年危機吧。
-
9 # 劉鈞老師
我覺得,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有中年危機,這個年齡段的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大多在35-45歲之間。除了工作、事業以外,他們活著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還揹負著沉重的房貸壓力。可以說,這個年齡段的教師、研究人員的日子最不好過,理由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事業正處於爬坡階段。為了評上正教授(正研究員)、副教授(副研究員),他們需要寫文章、發文章,一篇接著一篇、沒完沒了地寫。問題的關鍵是,寫完了,還得有期刊發表,而且期刊還要高層次。
(2)經濟壓力。每天一睜眼,他(她)們就欠銀行的錢。為了不斷供房貸,需要不停地掙錢。
(3)撫養小孩的壓力。孩子也處於較近的階段,抓緊、抓好孩子的學習,才能不掉隊。為了熊孩子,他們操碎了心,孩子學習好還可以;孩子學習不好的話,還糾結孩子的學習成績。
(4)贍養老人的壓力。家裡的老人也到了經常生病的階段,需要不斷地從自己這裡拿出點兒贊助老人看病。如果老人重病,入住重症監護室,還得準備大額醫藥費。
總之,他們的壓力還是比較大的。
-
10 # 小仙女Linlin
有的,危機是潛在存在的。 當然如果在體制內,可能危機會少很多。 隨著中年腳步的邁進,妻兒老小的負擔日益加重。老婆的包包,孩子的輔導班,父母的養老,二胎的壓力,三胎的全面放開,生,還是不生?家裡的房子也不夠住了,小車也該升級換代了,哥兒們的事業也紅紅火火,聚會時候心裡也蠢蠢欲動。 然而,身體卻開始走下坡路了,腰痠背痛,眼圈大,偶爾熬夜也需要很久才能恢復。這一切,難道不是中年危機嗎?當然啦,危機,危險與機遇共存。這個時候,生活、工作經歷和經驗更加豐富,有更多的實力和資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具體怎麼看待和操作,便是看各人能力和素質了。
-
11 # 不一樣的人ww
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有沒有中年危機?只要是人就有中年危機,只不過要分是什麼危機?就按你的提問,我就給兩種情況分別做答吧。這不僅中國社會必然會有“中年危機”的問題,世界上的其他社會同樣如此!
中年危機,也稱“灰色中年”,是一個心理學的概念。一般高發在39~50歲,在40~65歲之間的男性身上,所以又被稱為“男性四十綜合徵”。從廣義上來講,這個階段大機率會經歷事業、健康、家庭婚姻等各種關卡和危機。
第一,對於中年人,不論男女,當然首先會有事業危機。如果是央企、國企、政府、事業單位的職工或公務員,即使人到中年,員工也很難被淘汰,只是你的工作範圍相對固定,新挑戰並不大。而對家庭、妻兒也相對保持平順的生活節奏。
而其他非央企和國營的公司和單位,是很難有早九晚五雙休的平順的,996、007曾是整個私企哪怕是上市公司的常態。雖然國家已經開始整頓這種工作制,強調員工的權益。但在私企,卻有一個明顯的中年危機現象。而一旦過了多年,你還只是一個基本崗位的員工,技能也不突出,只是一般,那你的工作必然會很有可能被更多的年輕人一一新鮮力量所替代。而這時,再去找工作,功能單一,而且在新知識、新技能快速疊代中,變得落伍,說服力不強。二是有更多的年輕力量加入,薪資待遇成本也不比你高,所以競爭力會比你更強。如果沒有物件→家庭→妻兒,那更是能達成被使用的優勢!
另一個重要的中年危機來源一一家庭和情感的狀態,就是家庭→妻兒。不說什麼七年之癢之類的話,但這是家庭穩定後的定時震盪。因為太穩定,也就太固化,一成不變,讓人心理同樣會慢慢開始異化,希冀有點變化。而夫妻之間心理平衡的被打破,可能會造成雙方心理的危機。
而對全國183萬高校老師和幾百萬科研工作者來說,到了中年,工作、生活、交往等方面,尤其是職稱、收入和妻子、孩子的生活改善和改變,是密切相關的,也比較容易發生危機。
中年危機,最危險也最重要的就是平衡打破後,你是否有能力盡快建立好新的平衡!男方的責任更大,承擔必然更多!
-
12 # 我的春暖花開ing
無論什麼職業都會有中年危機,只不過每個人發生的時間和情況各有不同。高校教師是許多人羨慕的職業,地位高、工資高、不坐班、假期長,殊不知他們也面臨教學和科研的雙重任務,壓力還是蠻大的。步入中年後,對上,教學、科研任務的完成直接與考核、職稱掛鉤,對下,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批批年輕人大批湧入,年富力強、學歷高、經歷廣,對中年教師都是挑戰和衝擊。而中年教師這個時期,在工作、家庭、年齡、精力上,往往壓力山大、力不從心。所以現在各行各業都不好乾。
-
13 # 東由之光
當然有。
高校教師如果超過40歲,還未評聘上正教授,那他/她的危機可能就有點大了。
科研人員,若是人到中年還未出像樣的成果和影響力,那他可能馬上面臨被淘汰或“重組”,不上則下,不進則出,反正就是不給你“躺平”的機會。
70後基本上都經歷過人生的暴風雨。80後,90後,00後這一批獨生子女呢?未必就有他們的前輩那般剛強堅韌和有擔當了!
-
14 # JackVig修然
怎麼沒有啊,只是大家在自媒體上說而已,一流高校的職稱數本來就不夠用,評職稱已經卷的不能再捲了,評上了,你們以為當教授就不受氣了?你們找熟人問問就知道了,高校就不官僚了?大家以為高校清閒,那是想象中的,是有人從國企私企來高校,來了之後發現錢又少,事又多又雜,失望至極,但沒法說啊,現在各高校都開始績效考核,唉,都是有苦難言…都在等退休,退休了才能換個活法…
-
15 # 閒坐清溪聽吹簫
當然有啊!近年來,“內卷”一詞那裡都適用,高校教師崗位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教學,學生喜歡年輕的,能聊到一起去;科研,離開學術前沿有了一定距離;家庭,上有老下有小;身體,精力大不如前;跳槽,下家很難找;創業:沒有試錯的機會。總之,怎樣都難。
-
16 # 拯救不開心的拉斐爾
高校教師與科研人員的中年心理危機問題,其實遠比外界想象的更普遍化存在。其內部動因在於高校教師能力、付出與收入、社會認可度的不平衡。這樣的矛盾心理,是社會快速發展過程中忽略科研人員待遇所帶來的必然結果。一個明星甚至一個帶貨的大主播所得的月收入甚至日收入,可能遠超一個耕耘學科研究一生的科研人員一年收入的總和。但從民族發展角度而言,到底誰的貢獻更大呢?
為了更好理解,我們可以來簡單帶入一下人物,假設您是一名高校博導,正教授,工作於本地的一所優良院校之中。
您從小品學兼優,在一個本科生還在被稱為天之驕子的年代,便默默地完成了本科與研究生生涯,求學生涯基本上一路順利,不斷地科研工作中,您耗費了您的青春時光,您覺得科研是一個自己擅長且能夠做下去的工作。畢業時面對去項選擇,不像其他同學,您選擇去高校,想要繼續自己的科研之路。
進入高校後,承擔著課程的壓力,承擔著科研的壓力,承擔著自我發展的壓力(外派讀博),受累於院內人事的衝突與矛盾,一步一步,隨著一節一節課程的結束,一個一個科研專案的完成,一篇一篇論文的發表,一波一波學生的迎來送往,您的工資也漸漸從最初不如計程車司機的幾百,到了上萬的體制待遇,您也從一個講師慢慢成長為了教授、博導,學術界有了自己的地位,也在這一過程中有了自己的家庭與孩子。過著富足平淡的生活。
人到中年,還有五年退休,一方面您覺得現狀似乎不錯,卻又覺得好像還差些什麼。仔細想來,您突然又災難化地覺得自己好像其實一無所得。
首先,終究科研之路沒有能夠走到頂點,成為院士幾乎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同時也並沒有能真的成為學科頂尖的大牛學者。您安慰自己,這終究是非一般人所能企及的高度,可作為一生的主要內容,在科研上心高氣傲的您,終究還是會有期待與遺憾;
其次,轉回頭,還記得在幾年前的研究生畢業20週年的同學會上,您突然發現,當年放棄科研而去了單位去了企業的同學們,成了這個董、那個局,或者有權、或者有錢,他們當年在學校的能力明顯弱於您,雖然您自己也成了X教授,但放在社會而言,無論是生活質量還是社會認可度,好像卻都不如他們。
其三,想著自己的年紀,突然感覺自己好像沒有能夠為家裡為孩子準備好足夠的資本,突然好怕自己身體哪天突然出什麼問題,害怕自己拖累家人,害怕面對自己的衰老,害怕再沒有機會證明些什麼。
想到上面這些,雖然在外人看來,您家庭和睦生活安康,拿著參照工薪標準可謂高薪的工資與待遇,但您卻深深懷疑自己是不是走錯了路,遺憾年輕時是否科研上再努把力或許就不一樣了,後悔是否當年要是不那麼清高而去創業做專案或許現狀會不一樣,恐懼著老之將至。
上述現象,其實廣泛存在著,區別更多隻是一些人會更在意,一些人會更不平。雖然國家也在提高教師人群的待遇,但目前的現狀可能依然尚有不足。看著上一輩的結果,新的一代高校教師會怎樣選擇?真的會自己那麼盡心盡力地做科研嗎?還是一邊壓榨學生一邊去做公司?亦或去尋求仕途?
-
17 # 電車閒茶館
作為這個群體的一員,感受最深切的就是,有沒有中年危機,完全取決於有沒有經濟壓力。
身邊的同事,家裡趁幾套房子的,一點中年危機的感覺都沒有,尤其女性。原生農村家庭,摳摳索索攢下一套房,還養著倆孩子的,中年危機就比較深重了。
說到底,還是孔方兄的事嘛!
回覆列表
作為一名科研人員,可以很負責地告訴你,中年危機肯定有。只不過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的“中年”危機,在時間上來說,有可能會更晚一些。一般職場上說的“35歲”危機,我覺得對於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來說,“45歲”危機的說法可能更合適。一些人才計劃和基金專案也會卡45歲這個門檻。
一般來說,博士畢業再做一期博士後,最年輕的也要30歲左右了。這個時候,很多人才像小學徒一樣剛剛出師,能拿到長期穩定職位的很少。很多高校是要求非升即走的,而一些研究機構現在也紛紛改制,建立下屬公司。如果比較幸運的話,再用5到10年的時間就可以拿到編制(或者叫終身職位)。這個時候一般是介於35歲到40歲之間。但是,幸運的總是少數,如果到時候沒有拿到長期職位(或者叫鐵飯碗),很多人還需要再到國外鍍金或者再做一期“特聘研究員”。
在我認識的人當中,最慘的是40到50歲這個階段,遭遇裁員或者無法續聘。這個時候一般家裡的老人都多多少少開始出現身體不好的跡象,小孩子又沒有成年,真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由於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的專業方向往往很窄,社會需求很小。而且一般知識分子,多少都有些清高且眼高手低的毛病,讓他們送外賣或者快遞他們基本也做不來。所以,一旦在四十幾歲被裁員或者強制提前退休,再想做專業的工作,往往就意味著要拖家帶口,搬離所在的省市,甚至是國家,相當悲慘。